提要 分析当今中国公共领域里谁在说话,是认识当代中国话语和社会文化的主体和灵魂的重要渠道。国内外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不多,更欠系统和全面。与此相关,研究中国公共话语的主流理论框架仍是以民族国家政治经济学为主导的,因而忽视了媒体话语主体的内在张力以及它的特定文化语境。本文通过话语分析的方法,探索当代中国公共领域话语主体的性质和形式的历史变化。研究结果初步表明:与30年前改革开放初期相比,进入新世纪之后,我国公共话语的主体——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及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博客等等——不仅在内容和性质上呈现多元发展的势态,而且在数量上达到高速增长的水平;但同时,有一些群体在公共领域中仍然声音微弱,甚至无声。在文章结尾,我们就如何进一步研究当代中国公共话语主体的问题提出理论和方法上的建议。
关键词话语;话语主体;公共领域;历史;数字媒体
一 问题、目标及意义
当代中国文化在改革开放以后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然而,我们要准确地把握当代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就必须回答这样一些反映和构成这种新文化的灵魂或主体的问题:在当今中国,谁在说话?他们在说什么?他们的意义生成和理解的方式如何?他们的话语的目的和效果如何?当代中国话语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国际社会有何种关系?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这些基本的、重大的中华文化话语问题尚未有全面、深入的考察,在理论和方法上更没有形成贴切的系统。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