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深察名号:哲学
文字学——中国哲学之主要方法与基本型态
一、专论字义论中国哲学方法时,我们往往会忘记一个常识:中国没有文法学。中国人对文字的辨析,向来极为注意。先秦名学之发展即已甚为蓬勃;其后汉儒更发展出繁复的文字训诂方法,辨析字意、考定音读,著名的专著如《说文解字》、《尔雅》、《方言》、《释名》、《广雅》等在文字学、语言学方面的贡献,可谓有目共睹。但是,我们固然有这么多讨论字词的著作,却一直没有发展出有关句式的探讨、一直没有语法文法的研究。
当然,我们也有些有关主动词与被动词的辨别,例如《春秋·僖公元年》“邢迁于陈仪”,《公羊传》就说,“迁者何?其意也。迁之者何?非其意也。”意谓“邢迁”指邢自己迁,若写作“迁邢”就是邢被人家迁了。《春秋繁露·王道》云“春秋日:‘梁亡’,亡者自亡也,非人亡之也”,也是如此。又,《墨子·小取篇》云“一马,马也。二马,马也。马四足者,一马而四足也,非两马而四足也”,则是区分名词的单复数。另外,还有些对句首句末或诸首之语助词、虚字的讨论,如《礼记·檀弓》:“檀弓日:何居?”郑注:“居,语助也”;《书·金滕》:“对日:信、噫!”孔传:“噫,恨辞也”。此类研究发展至元,乃有第一部讨论虚字之专著——卢以纬《语助》。清人推而广之,则如刘淇《助字辨略》、王引之《经传释词》、俞樾《古书疑义举例》等,皆研究虚字语助之重要著作。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