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化符号学:中国社会的肌理与文化法则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8081437
  • 作      者:
    龚鹏程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内容有:中国文人传统之形成:论作者;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结构:说“文”解“字”;文字艺术中的辩证:由张怀瓘书论观察;深查名号:哲学文字学;以文字掌握世界:有字天书;文学的历史与历史的文学:文史通义;文学崇拜与中国社会:以唐代为例;儒学、吏学与文书政治;文字传统的解构与重建:新文学运动对中国文化的冲击……旨在说明中国语文与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由对文字符号的解析,指向文化传统,进行文学与文化批评。
展开
作者简介
  龚鹏程,祖籍江西吉安,1956年生于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毕业,曾任淡江大学文学院院长,台湾南华大学、佛光大学创校校长。2001年起,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现为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研究领域涉及中国文学、史学、哲学、宗教,出版专著数十种。近年来在内地出版的重要学术著作有:《文学散步》、《游的精神文化史论》、《汉代思潮》、《晚明思潮》、《文化符号学导论》、《唐代思潮》、《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近代思潮与人物》、《中国文学批评史论》、《中国诗歌史论》、《国学入门》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传统社会呈现出“文字—文学—文化”一体性的结构关系。本书旨在说明中国语文与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由对文字符号的解析,指向文化传统,进行文学与文化批评。全书论述中国文学的发展、文人阶层的形成、文学与诸艺术之关系,探究中国文字之特性及其在哲学、宗教、史学、文学各方面的文化表现,并观察中国这种文字化的社会特质,以及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问题。经由这些讨论,一方面深入剖析中国社会文化的性质,一方面也在论述中尝试建立中国文化符号学的方法论体系。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深察名号:哲学
  文字学——中国哲学之主要方法与基本型态
  一、专论字义论中国哲学方法时,我们往往会忘记一个常识:中国没有文法学。中国人对文字的辨析,向来极为注意。先秦名学之发展即已甚为蓬勃;其后汉儒更发展出繁复的文字训诂方法,辨析字意、考定音读,著名的专著如《说文解字》、《尔雅》、《方言》、《释名》、《广雅》等在文字学、语言学方面的贡献,可谓有目共睹。但是,我们固然有这么多讨论字词的著作,却一直没有发展出有关句式的探讨、一直没有语法文法的研究。
  当然,我们也有些有关主动词与被动词的辨别,例如《春秋·僖公元年》“邢迁于陈仪”,《公羊传》就说,“迁者何?其意也。迁之者何?非其意也。”意谓“邢迁”指邢自己迁,若写作“迁邢”就是邢被人家迁了。《春秋繁露·王道》云“春秋日:‘梁亡’,亡者自亡也,非人亡之也”,也是如此。又,《墨子·小取篇》云“一马,马也。二马,马也。马四足者,一马而四足也,非两马而四足也”,则是区分名词的单复数。另外,还有些对句首句末或诸首之语助词、虚字的讨论,如《礼记·檀弓》:“檀弓日:何居?”郑注:“居,语助也”;《书·金滕》:“对日:信、噫!”孔传:“噫,恨辞也”。此类研究发展至元,乃有第一部讨论虚字之专著——卢以纬《语助》。清人推而广之,则如刘淇《助字辨略》、王引之《经传释词》、俞樾《古书疑义举例》等,皆研究虚字语助之重要著作。
展开
目录
大陆版序
再版序
自序
第一卷 文字、文学与文人
第一章 中国文人传统之形成:论作者
一、何谓“作者”?
二、两种作者观
三、神圣性作者观
四、作者之谓圣:孔子的地位
五、述者之谓明:儒家的性格
六、由述者到作者的转换
七、作者观在汉代的发展
(一)确定原本的学术路向
(二)探寻本义的解经传统
(三)公羊家作者观的普遍化
八、作者的世俗化:文吏与文士

九、创作的新传统
(一)创作活动的改变
(二)哀怨精神的崛起
(三)阅读之目的与方法
十、余论

第二章 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结构:说“文”解“字”
一、诗是艺术最高的发展
二、乐与礼:艺术中心的转换
三、从歌词到文词
四、由曲艺到诗剧
五、由描摹到书写的艺术
六、文字、文学与文化

第三章 文字艺术中的辩证:由张怀璀书论观察
一、独立的书法评论家
二、笔法论的形成与发展
三、书法:文字艺术的规范
(一)书法的文体论
(二)书法的体要观
四、艺术对文字的反抗

五、自然无为的创作观
(一)法道无为
(二)灵感神遇
(三)天资偶发
(四)学至无学
(五)心契冥通

六、知音冥契的鉴赏论
(一)形神
(二)言意
(三)知音
(四)文质
七、历史关键时期的书论家

第二卷 以文字为中心的文化表现
第一章 深察名号:哲学文字学
——中国哲学之主要方法与基本型态
一、专论字义
二、正名之学
三、说文解字
四、深察名号
五、望文生义
六、哲学文字学

第二章 以文字掌握世界:有字天书
——中国宗教(道教)的性质与方法
一、自然创生的天书
二、虚无气化而成文
三、文字为文明之本
四、以文字掌握世界
五、道教信仰的核心
六、道门文字教

第三章 文学的历史学与历史的文学:文史通义
——中国史学对历史写作活动的思考
一、知难之叹:不被世人了解的章实斋
二、推原官礼:实斋文史学的基本架构
三、讨论流别:实斋论校雠的主要精神
四、以遵王制:实斋学中的权威依附性
五、述而不作:实斋反历史主义的史观
六、即文是道:书同文以治天下的理想
七、成一家言:言与所以言的复杂关系
(一)修辞立言
(二)立言有本
八、自号实斋:对实至名归社会之向往

九、文史别论:刘知几《史通》论文史
(一)文与史的分合
(二)文学的历史观
(三)尚礼的世界观
(四)与时代文风的关系
十、叙述史学:对历史书写活动的思考
十一、文外之言:文字传写外的口说传述

第三卷 文字化的社会及其变迁
第一章 文学崇拜与中国社会:以唐代为例
一、进士登第如跃龙门?
二、进士科受尊崇的原因
三、进士科举与文学崇拜
四、文学崇拜诸现象
五、朝廷对文学崇拜的态度
六、社会对文人的供养
七、由文学到反文学
八、反文学以昌大文学
九、“道/艺”“文/教”之间
十、社会生活的文学化
十一、社会阶层的文士化
十二、文学权威之神秘化
十三、文学社会的形成
第二章 儒学、吏学与文书政治

第三章 文字传统的解构与重建
——新文学运动对中国文化的冲击

第四卷 文化的符号与意义
第一章 传记小说的新思维
一、传记小说
二、言说系统
三、文的优位
四、虚实之间
五、历史文学

第二章 汉语文化学的历程
一、为抚陈编吊废兴
二、诠言诂字似秋蝇
三、凿光欲借西邻火
四、呼渡难期夜客鹰
五、沧海已随人换世
六、鸠鹰相化水成冰
七、老夫尚喜不知闹
八、能说桃花旧武陵

第三章 语言美学的探索
一、语言美的研究
二、对形式的关注
三、探索法的原理
四、文体的本色
五、象征的体系
六、意义与结构
七、抒情的辩证
八、文化的关怀

第四章 语文意义的诠释
一、因言以明道
二、语言的分析
三、理解的迷失
四、客观的考古
五、反省的路途
六、诠释的方法
附录德里达哀辞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