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大学之道:高校学生道德养成的理论与实践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085012
  • 作      者:
    班荣鼎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班荣鼎,1970年生,广西东兰人。1992年获得广西师范大学法学学士学位,2006年获中山大学法学硕士学位。现任广东肇庆学院政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肇庆市哲学学会理事、秘书长,九三学社肇庆市委会委员、秘书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肇庆市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德育及思想政治教育。参与或独立主持省级研究课题三项,主持学校研究课题三项,参编著作两部,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分别获得第八届、第九届肇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二等奖、三等奖及其他层次奖励多项,2008年入选广东省高校十百千工程校级培养对象。
展开
内容介绍
    大学的历史传统虽然久远,但大学教育却永远是前沿的。大学从产生的时候起,其组织形式、存在方式是基本固定的,而承载的却是每一代大学人不同的理想、每一个历史时期各异的文化价值。
    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大学者,非大楼也,大师之谓也。”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治学者为大学,治术者为高等专门学校。”但直至今日,“大师与大楼”、“学与术”、“教书与育人”等范畴依然是历代大学人始终高度关注的恒久不变的话题。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一句至理名言,“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个哲理同样也形象地反映了当代大学发展的特点。对于我们每一个大学人来说,就是要以积极的心态,迎接大学发展过程中各种新的挑战与机遇。
    大学教育最核心最根本的价值就是关注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及其发展,其次才是功利或工具价值。我国现代意义的高等教育产生于一个“救亡图存”的特殊时代,也必然承担“救亡图存”的政治使命,这种突出的“工具性”特点自然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并一直影响着后来的大学。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大学同样以承担国家中兴作为首要使命。
展开
精彩书摘
    (一)对道德养成的研究
    以往,国内专家学者对道德养成也都有些研究,但都比较零星,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也未见有专门的著作问世。简要情况如下:
    广西社科联韦胜在《广西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发表“养成教育浅析”,对相关概念与其他教育的区别、特点等进行了探讨;信阳师范学院石宪昌在《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7月哲学社会科学版发表“浅谈养成教育”,对养成教育的“知、情、意、行”、必要性、关键期等问题进行研究;江苏海安县教育局程广友在《江西教育科研》1996年第2期发表“养成教育论”,分析了养成教育的构成要素、本质、功能、实施等;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罗国杰教授于2003年9月30发表于《中国教育报》的文章“公民道德建设与养成教育”,对道德养成的概念、内涵以及道德养成的途径作了阐释。本人在《求实》2003年第3期发表《论公民道德的养成教育》一文,就道德养成及其功能、道德养成的构成要素、道德养成平台及建设、道德养成的实施方法等等方面也做了一些粗浅的探索。这些前期研究及相关成果,对我们进行大学生道德养成研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价值。
    (二)对高校学生道德养成的研究
    专门对大学生道德养成的研究,情况与道德养成研究基本一样,也有不少学者进行了有价值的研究,但也都还是比较初步,同样还需要更加系统、深入、操作化的研究。主要情况如下:
    1.国内的研究及实践
    较早的研究如广西大学的罗绍康,在《广西高教研究》1995年第4期发表“大学生的养成教育刍议”,专门论到大学生进取性思想道德品质养成的问题。铜仁师范专科学校在《毕节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2期发表“高校养成教育实践探讨”,多是介绍经验式面面俱到的总结,并不深入。中南大学韩冬梅在《现代大学教育》2001年第3期发表“论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重点论证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特征和根据。
展开
目录

引论
第一章 大学使命:以德为首
一、以德为首是大学传统的核心价值
(一)我国以德为首的教育传统及其启示
(二)西方大学理念中的德育思想
(三)我国现代大学的发展及其理念
(四)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大学教育的方针
二、当代大学肩负着更加重要的德育使命
(一)大学要走出迷途与异化
(二)当代大学知识传播功能弱化,其德育功能则更加突出
(三)关于教书与育人的例辩

第二章 学子德行:关乎国运
一、大学生是国家命运的担当者
(一)大学生是国运自然的担当者
(二)大学生素质决定国运兴衰
二、大学生道德现状不容乐观
(一)道德价值认同、取向多样化
(二)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脱节
(三)对社会及他人的道德要求与对自己的道德要求不一致
三、大学生道德问题的成因
(一)市场化、信息化的负面作用
(二)教育本身的原因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四)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
四、阅读参考:大学生除了自己,你还关心谁?

第三章 养成之道:继承创新
一、大学生道德养成的指导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指导
(二)思想品德结构与形成理论应用
(三)德育科学理论借鉴
二、大学生道德养成的方法理论
(一)道德实践方法
(二)管理科学方法的运用
(三)行为科学方法的运用
(四)灌输的原则与方法
三、大学生道德养成的内容
(一)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养成的内容
(二)大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内容

第四章 制度规制:习惯养成
一、大学理念与大学制度
(一)制度与道德
(二)大学理念与大学制度
二、大学制度与学生道德价值观念生成
(一)大学制度是先在的和正义的
(二)大学制度内涵并规定学生道德观念的内容
三、大学制度与学生道德习惯养成
(一)制度与习惯
(二)大学制度与学生道德习惯的培养
(三)大学制度及其危机问题
四、书院制——传统大学制度的回归?
(一)书院制的主旨是养成道德
(二)当代大学书院制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第五章 文化涵养:价值根植
一、大学文化概述
(一)文化概述
(二)大学文化概述
二、大学文化的道德养成功能
(一)大学物质文化及其道德养成功能
(二)大学精神文化及其道德养成功能
(三)大学制度文化及其道德养成功能
(四)大学活动文化与行为文化的道德养成功能
三、大学文化的建设
(一)我国大学文化衰微的主要表现
(二)建设优秀大学文化精神涵养学生道德
四、本科生导师制——寻找曾经的大学文化
(一)本科生导师制兴起的背景
(二)本科生导师制实质是德育工程
(三)文化育人是正道

第六章 实践探索:有益启示
一、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应该如何培养——从大学一个主题
读书活动说起
(一)活动的基本过程
(二)活动策划的基本思想
(三)活动的实际效果
二、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如何养成——以课堂和饭堂伦理为例子
(一)课堂伦理及其养成
(二)大学饭堂伦理的建设与养成
三、伦理被破坏的后果——法大“杨帆事件”的第三种解读
(一)政法大学“杨帆事件”始末
(二)制度危机与伦理缺失——“杨帆事件”的第三种解读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