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活是知识之神,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思维的创造性始于对知识的探索
儿子蹦蹦跳跳地走进家门,要向爸爸报告幼儿园里的新闻,说他又学会了新东西,想在爸爸面前显示显示。
儿子打开抽屉,拿出一把还不该他用的小刀,又从冰箱里取出一只苹果。说:“爸爸,我要让您看看里头藏着什么。”“我知道苹果里面是什么。”爸爸说。“来,还是让我切给您看看吧。”他说着把苹果一切两半——切错了。
所有人都知道,正确的切法应该是从茎部切到底部窝凹处。而儿子呢,却是把苹果横放着,拦腰切下去。然后,儿子把切好的苹果伸到了爸爸的面前,很高兴地说:“爸爸你快看,你快看,里头有颗很漂亮的星星呢。”真的,从横切面看,苹果核果然是一个清晰的五角星状。
很多人这一生不知吃过多少苹果,总是规规矩矩地按正确的切法把它们一切两半,却从未疑心过还有什么隐藏的图案尚未发现!于是,在那么一天,儿子把这消息带回家来,彻底改变了冥顽不化的爸爸。
不论是谁,第一次切“错”苹果,大凡都仅出于好奇,或由于疏忽所致。使我们深深触动的是,这深藏其中,不为人知的图案竟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它先从不知什么地方传到儿子的幼儿园,接着便传给爸爸,现在又传给大家。
苹果里面就是果核,怎么会有个星星呢?大人一般都会这么想。但是孩子不同,孩子就发现了苹果里面有个星星!
为什么大人切苹果的时候,发现不到里面有个星星,而孩子切苹果的时候,却发现了呢?原因其实很简单,一个按照常规从中间切,一个不按照常规先把苹果放倒了再从中间切,同样都是从中间切,但是切出的花纹却大不一样,这个原因是很直观的。
但是为什么大人就不会把苹果放倒了再切,而孩子能够把苹果放倒了再切呢?问题就在于这属于程式化的东西,而大人们已经习惯了这种东西,有许多规矩、许多条条框框在大人们的脑海里。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都会首先想到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而孩子不同,孩子没有那么多的束缚,他们做事情就按自己的喜好,在不经意中就产生了许多新的发现。
每个大人都是由小孩成长过来的,可是我们做小孩的时候,为什么没有这样的发现呢?可能是在我们小的时候,生活条件不好,连苹果都吃不上,就更不可能发现了;也可能是我们在吃苹果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切开来吃,也就不可能发现;或者在我们切苹果的时候,大人怕我们伤了手,站在一旁指导我们怎么切,使得我们在避免切破手指的同时失去了发现的机会。
也许以上说的都不是事实,就是大人们也有放倒了再从中间切苹果的,但是同样没有发现里面有星星,为什么呀?因为大人已经没有那么多的好奇心,已经没有那么敏锐的观察能力了,可能连探索知识都不愿意做了!
所以,在大人约束下孩子创造性逐步就丧失了。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有着太多的礼仪和规矩,这也不可以,那也不能够。我们在把孩子调教成为懂得许多礼仪规矩的小大人的时候,已经剥夺了孩子身上与生俱来的创造性了。
牛津家训
牛津人认为知识就是在不断疑问,不断解答的过程中来的,如果给孩子的思想加上框子,不让他们走出来,他们恐怕永远都不会有疑问吧,也就永远不会去探索知识了,创造力就更没有了。所以家长不要给孩子约束,让他们的思想自由徜徉,有疑问时,就去努力解决,知识也就有了,创造力也就会永远跟着他们了。
渴求知识才能获得知识
英国有句谚语:“真正渴求知识的人总能获得知识。”因为对知识的渴求是永恒的动力,且拥有无比强大的力量。
在人们渴求知识的时候才会获得的真正的知识,强行灌输的知识,有的时候是不能理解的,更不用说灵活运用了,不能用的知识,会有什么意义?
1879年3月14日,在德国南部古老的小城乌尔姆,一个婴儿来到了世上。父亲给自己的第一个儿子起名叫阿尔伯特。
早在阿尔伯特上学之前,他就遇到一件使他产生强烈求知欲的事情:父亲给了他个罗盘,指针总是在一个点附近游动,不管他怎样转,那根细细的红色磁针一直指着北边。阿尔伯特惊讶了,他张大眼睛,仔细琢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小小的罗盘,里面那根按照一定规律行动的磁针,唤起了这位未来的科学家的好奇心——探索事物原委的好奇心。
上学之后,12岁的阿尔伯特,根本不懂什么叫几何,但是他被毕达哥拉斯定理的证明迷住了。一个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相加等于斜边的平方。这个事实并不是显而易见的,可是却能证明。人的思维能证明不是显而易见的事情,这是多么奇妙!那么量一量行不行呢?不行。1000次度量不能代替一次证明,一次证明却能代替一千次度量。这又是多么不可思议。
他双手支着脑袋,一连三个星期,坐在自己的书桌前苦苦思索。最后,居然给他证明出来了。两千多年前一位哲人的定理,被他独立证明出来了。
阿尔伯特第一次体验到发现真理的快乐。他的创造才能萌发了。
在这以后,他拿到一本阿基米得几何学的课本。他从书中读到了论证得无可置疑的许多定理。那只罗盘,使他对自然和自然的规律性感到惊奇。几何,使他对人的思维,对人的思维有能力了解自然感到惊奇。好奇心,对知识的渴求,在他幼年时候还是一枝嫩芽,现在渐渐茁壮了。
他自学了高等数学,路提波德中学里的数学教师已经不是他的对手,常常被问得张口结舌。他读了康德的著作,艰深的康德哲学,学哲学的大学生都说难懂,可是这个13岁的中学生,却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他读了布赫纳的《力和物质》、伯恩斯坦的《自然科学通俗读本》这两部风行一时的书。物理、化学、生物学和天文学,把一个秩序井然的世界展现在他的面前。
从那时候开始,阿尔伯特就开始对这个世界凝视深思,热忱地献出自己全部的智慧,去探索它崇高、庄严、不可思议的秩序。正是对知识的不断渴求,推动着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坚持不懈地研究,最终对人类科学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牛津家训
牛津人不止一次地说过:孩子都充满了好奇心,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感兴趣,感兴趣的同时也就会伴着疑问,解答疑问的过程就是探索知识的过程,孩子都是用这种方式来获取知识的,所以,家长对孩子的问题一定不要敷衍,要认真思考之后回答。家长的耐心,会换来孩子越来越多的好奇心,他们继续探索,知识也就会越来越多,创新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是绝对有好处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