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教出会生活懂生命的孩子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226203
  • 作      者:
    张雪松编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教出会生活懂生命的孩子》是一本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枕边书,同时更是一本着力于孩子教育的神奇之书。它给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一份行动指南,也为父母们望子成材的希望揭开了新的篇章。
展开
内容介绍
    《教出会生活懂生命的孩子》即从孩子的性格塑造、情绪障碍、怪癖行为、学习困惑、人际冲突、怀春心理、心灵自助等多个方面,来帮助父母呵护孩子的心理健康。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解决孩子的成长烦恼!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一个健康的孩子,不仅仅是没有身体上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健全的心理状态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对孩子的呵护,要从呵护孩子的心灵开始。
    如何引导孩子健康而顺利地度过人生最宝贵的时期。为子女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这是每一个父母的重大责任。
展开
精彩书摘
    溺爱不成才
    点到为智
    西方有这样一种说法:“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从小被过份溺爱。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
    天下的父母都爱孩子,却未必会爱孩子。不少父母认为,如今条件好多了,孩子又是独根独苗,无论如何不能让孩子吃苦受累。因此,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我们的童年过得很艰辛,再不能让孩子经受我们的那些磨难了。”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得到了父母全面的保护,千般呵护,百般溺爱,真可谓是“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舍不得让孩子受半点委屈,舍不得让孩子受一点挫折。他们尽力把孩子的生活道路铺得平平顺顺的,似乎这样就能保证孩子幸福健康地成长。但是事实上,这种幸福观很容易导致孩子的灾难。
    当今做父母的大都知道溺爱孩子有害,但却分不清什么是溺爱,更不了解自己家里有没有溺爱。溺爱,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孩子身心健康的爱。邓颖超曾经说过:“母亲的心总是仁慈的,但是仁慈的心要用得好,如果用不好的话,结果就会适得其反。”全国少工委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联合向16350名小学生进行过问卷调查,在回答“遇到困难时怎么办”时,97%的孩子选择“找父母和老师”而不是自己解决问题,这正是过分“甜蜜”的幼儿教育下的“涩果”。过分的关心溺爱,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遭受适当挫折、困难和学习爱护别人的权利。西方现在有这样一种说法:“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
    人生下来就有两种需求:一是物质需求,二是精神需求。不少父母,对孩子的物质需求可以无限满足,对孩子的精神需求却很漠然。结果造成孩子心灵世界的荒芜,甚至形成人格方面的缺失,走上社会后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如果长期生活在一种“特别幸福”的“空间”里,还会造成“健康心理过剩症”。这会使人对幸福的感觉明显降低,而且还特别害怕困难,不愿接触人世间的挫折与困境,甚至会将一些平常的事也误认为是痛苦而神经过敏。
    然而,我们不能否认的是,挫折与困境是生活中客观存在的,谁也没有办法回避它。今天,父母也许有能力帮孩子一把,那么将来呢?能让羽毛已丰的孩子永远不离开自己的翼护吗?一个人的习惯行为往往是在幼年时期形成的,一个从小就畏惧挫折与困境的人、很难设想他能克服生活中的什么磨难。因此,我们父母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培养孩子战胜挫折与困境的意志和能力,远比亲自为他们解决一些困难意义重大得多。当我们对众多成功人士进行考察时发现,那些大公司经理、政府高级官员以及每一行业的知名人士大都来自清贫的家庭、破碎的家庭、偏僻的乡村。他们之所以能成为社会知名人士和领导人物,与他们都经历过艰难困苦,具有很强的挫折承受能力是分不开的。
    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他们可能遇到的挫折与困难一般包括学习、兴趣爱好的选择、自尊和人际关系等方面。比如,在学习上成绩不理想,没能上理想的学校;在兴趣和爱好的选择上,与父母的意见冲突,自己的个性得不到施展;在自尊上,自己常常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信任,经常受到轻视,忍受委屈,没有被评上“三好学生”,没有被选上班干部;在人际关系方面,结交不到与自己讲知心话的朋友等。孩子遇到挫折与困难并非坏事,但陷于挫折与困难而不能自拔,势必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消极影响。孩子可能会因此而丧失自信心、焦虑、自卑等。
    那么,作为父母,如何培养孩子承受困难并战胜挫折的意志呢?
    首先,教育孩子认识挫折与困难。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适当经受一些挫折与困难是有益的,挫折与困难能激励孩子增强韧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旦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与困难,父母应接纳孩子的倾诉和宣泄,让他们说出心中的委屈和痛苦,通过释放达到心理平衡。要让孩子知道,生活中荣誉和挫折常常是并生的。生活中会常有不如意的事情,如果连一点小小的挫折与困难都受不了,如何面对以后漫漫人生中会发生的更大的挫折和坎坷?
    其次,父母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中,不要无条件地满足他们的需求,要鼓励孩子自己克服挫折与困难,以自己的能力完成自己的事情。
    最后,为了培养、锻炼孩子的意志,应该有意识地给他们“造成”一些困难,“设置”一些障碍,比如:孩子会走路了,就多让孩子自己走;孩子摔倒了,就让他自己爬起来;让孩子去暗的房间去拿东西;故意延迟接孩子的时间,让孩子学会等待,等等。让他们碰一碰钉子,尝一尝苦头,经受一下艰难的磨炼及痛苦的洗礼,然后享受成功的欢乐。德国著名作家茨威格指出:“世界上最光辉、最宏伟的事业就是使个人站立起来!”
    心灵自助汤
    孩子最喜欢模仿也最容易接受暗示。父母的言行举止将对孩子产生深刻而直接的影响。要使孩子对挫折与困难有较强的承受能力,父母自己要冷静,要客观积极对待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即便遇到了很大的麻烦,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消极沮丧的样子,而是要以坦然的态度来对待。父母这种坦然的态度,会给孩子很好的暗示,使孩子自然而然的学会怎样坦然面对挫折与困难,怎样勇敢面对未来。
展开
目录
一、你的孩子心理健康吗:让心理与生理一起成长/1
你的孩子真的很快乐吗/2
健康的孩子要有一颗好“心”/4
让心理与生理一起成长/7
孩子心理健康怎判定/9
孩子心理压抑时的7种表现/12

二、孩子有问题,父母有责任:有心理健康的父母,才有心理健康的孩子/15
打出来的逆反,骂出来的对立/16
父母唠叨影响孩子心理健康/20
千万别用补偿心理对待孩子/22
父母是孩子情绪的榜样/25
请不要揭穿孩子的小秘密/27
溺爱不成才/30
识字过早易致“心病”/33
孩子“不爱”7类妈妈/35
父母“管太多”的7大信号/39

三、精神“感冒”不容忽视:关注孩子的性格塑造/42
破解孩子的逆反心理/43
孩子为何会人小脾气大/46
如何调教性格软弱的孩子/49
怎样帮助粗心的孩子/52
如何让孩子不再小气/55
使孩子保持个性不任性/58
矫治孩子的攻击行为/62
听话的孩子心理问题多/66
依赖心理的调适/68
自负心理的调适/72

四、心灵暴力比身体伤害更可怕:消除孩子的情绪障碍/76
别忽视儿童抑郁症/77
儿童焦虑症/80
儿童强迫症/82
识别孩子的多动症,/85
砸碎孩子孤独的外壳/89
怎么判断儿童期癔症/92
关注孩子“精神叹息症”/95

五、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矫正孩子的畀常行为/98
孩子爱咬指甲怎么办/99
孩子爱抱小动物睡觉/101
孩子缠人必有心理原因/104
如何处理孩子的恶作剧行为/106
透视孩子的“追星族”/109
预防上网成瘾/113
自杀心理与危机干预/117
别让你的孩子离家出走/121
怎样让孩子摆脱“自我恋”/125

六、成绩好不等于心理健康:摆脱孩子的学习困惑/128
克服孩子的“学校恐怖症”/129
小心孩子擦出“橡皮综合症”/131
孩子开学心理需“按摩”/133
别再让厌学症骚扰孩子/136
孩子转学的困惑/139
学习中的“高原现象”/142
如何应对考试焦虑症/146
落榜生的心理调节/149

七、八的社会化很重要:化解孩子的人际冲突/153
治疗孩子的“社交恐惧症”/154
孩子为何“人来疯”/156
孩子攀比为哪般/160
输不起的孩子该怎么办/163
孩子过分嗜好表扬咋办/166
解开孩子的害羞情结/169
迁居时如何关心孩子/172
一言不发也是病/174

八、从容应对性疑问:善待孩子的怀春心理/178
自慰不是罪恶/179
女孩初潮的困扰/182
如何指导孩子的异性交往/185
认识孩子的“早恋”问题/188
“单相思”的烦恼/192
认识师生恋的危害/195
要严格避免婚前性行为/199

九、给予赏识,给予爱:“特殊家庭"孩子的心理调适/202
“单亲孩子”的心理问题多/203
“留守子女”心理健康令人忧/206
重组家庭孩子心理问题/209
隔代抚养的孩子心病多/212
孩子寄养会造成心理障碍/215

十、健康从“心”做起:重视孩子的心灵自助/219
孩子同样需要宣泄情绪/220
运动能调节孩子“心理障碍”/223
多吃蔬菜孩子情绪稳定/226
让孩子认识自我/228
培养孩子缓解压力的能力/231
让孩子在游戏中快乐成长/234
让孩子从心里笑出来/238
还给孩子一个自由童年/240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