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民族文化传承中的社会教育运行机制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476962
  • 作      者:
    卢德生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卢德生,男,1977年生,四川阆中市人。 <br>    作者2000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后工作于四川农业大学;2002年考入四川师范大学教科所攻读教育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教育与文化发展的区域比较;2005年硕士毕业后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攻读教育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多元文化教育研究。2008年7月至今为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师。本书在作者博士学位论文上修改完善而成。 <br>    作者主要研究兴趣为多元文化与民族教育、职业教育,学习与研究期间曾在《中国教育学刊》、《民族教育研究》、《教育与职业》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民族文化传承中的社会教育运行机制研究》从教育的历史生命力问题出发,解析以嘉绒人“且索”仪式为个案的民族文化的传承过程,分析这一过程中社会教育运行机制,既而反思了目前学校教育,并从社会教育运行机制中获取构建有历史生命力的学校教育的启示。<br>    《民族文化传承中的社会教育运行机制研究》认为民族文化传承中的教育机制是内部要素与外部要素有机整合而成。作为内部要素的教育目的、内容和手段与作为外部要素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互动促成民族独享文化成功传承和变迁。<br>    《民族文化传承中的社会教育运行机制研究》认为,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可以在借鉴社会教育运行机制中提升自己的历史生命力。为此,学校教育要关照人的终极价值追求,应以优化人的生存为终极目标;学校教育不能回避其社会使命,但其社会使命应该整合到“优化人的生存”这一终极目标中去;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人的生存离不开文化共享,因此,民族地区学校教育要同时承担传播民族独享文化、传播国家共享文化和人类共享文化的使命,使教育更好地服务于中华民族文化建设。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思考,始于教育的历史生命力<br>    第一节 文化传承中社会教育的“历史生命力”<br>    一 应该如何建设有“历史生命力”的学校教育<br>    二 社会教育的强大历史生命力来源何处<br>    三 社会教育如何在传承民族文化中体现其“历史生命力”<br>    第二节 研究个案的选择<br>    一 研究对象<br>    二 确定此研究对象的原因<br>    第三节 前人的研究<br>    一 教育机制研究综述<br>    二 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综述<br>    三 评论<br>    第四节 研究设计<br>    一 目的意义<br>    二 研究方法<br>    <br>    第二章 民族文化的传承动力<br>    第一节 文化个案的称谓考辨<br>    一 “且索”称谓的分歧<br>    二 “且索”名称定位<br>    第二节 文化个案的属性分析:是仪式而非藏戏<br>    第三节 文化个案历史变迁中的意义演化<br>    一 郭东——嘉绒人的英雄图腾<br>    二 嘉绒藏区原始本、雍中本之争与“且索”起源<br>    三 嘉绒藏区本佛之争与“且索”的变迁<br>    四 1949年以后的政治运动及藏汉文化交融对“且索”变迁的影响<br>    五 小结<br>    第四节 文化个案现实考察中的意义诠释<br>    一 要素与结构的意义分析<br>    二 前奏及其蕴意<br>    三 主体表演及其含义<br>    第五节 从文化对人的生存意义看其传承动力<br>    一 49岁:嘉绒文化中特殊的时间符号<br>    二 吉祥:嘉绒人的民族性诉求<br>    三 生命观及其轮回思想<br>    四 民族英雄上升到地方保护神<br>    五 小结:生存需求与传承动力<br>    <br>    第三章 民族文化传承中的社会教育运行机制<br>    第一节 分析方法<br>    第二节 文化认同意识传承中的社会教育<br>    一 前提<br>    二 内容要素<br>    三 方法要素<br>    第三节 文化呈现技术传承中的社会教育<br>    一 前提<br>    二 内容要素<br>    三 方法要素<br>    四 技术传承的制约因素分析<br>    第四节 文化传承中两种社会教育之间的关系<br>    一 “且索”认同意识教育是技术教育的前提条件<br>    二 “且索”技术教育的某些因素不受“且索”认同的影响<br>    三 对“且索”技术教育的消极影响与“且索”认同教育没有关系<br>    第五节 文化传承的社会环境<br>    一 物质条件要素<br>    二 政治环境要素<br>    三 文化环境要素<br>    四 “且索”传承的外部要素对内部要素的影响<br>    第六节 从传承个案看社会教育的运行机制<br>    一 教育的内部要素<br>    二 教育的外部要素<br>    三 教育的运行机制<br>    <br>    第四章 运行机制比较:从社会教育看学校教育<br>    第一节 嘉绒藏区学校教育的发展概况<br>    一 嘉绒藏区学校教育的发端<br>    二 民国期间的学校教育<br>    三 新中国成立后的学校教育<br>    第二节 两种教育运行机制内部要素比较分析<br>    一 两种教育的运行目的比较<br>    二 两种教育的参与者要素比较<br>    三 两种教育的内容要素比较<br>    四 两种教育的方法要素比较<br>    第三节 两种教育运行机制外部要素比较分析<br>    一 政治环境<br>    二 经济环境<br>    三 文化环境<br>    第四节 两种教育运行机制的效果比较<br>    一 社会教育机制运行效果<br>    二 学校教育机制运行效果<br>    <br>    第五章 结论与思考<br>    第一节 结论:社会教育的运行机制<br>    一 动力:直接或间接服务民族成员终极价值<br>    二 充分条件:以民族独享文化为核心的内部要素互动<br>    三 必要条件:内部要素与外部要素(社会环境)的契合<br>    第二节 求证:社会教育机制在几种民族文化传承中的表现<br>    一 社会教育运行机制在摩梭人“成人礼”中的体现<br>    二 社会教育运行机制在凉山彝族家支文化传承中的体现<br>    第三节 思考:如何建构有历史生命力的民族学校教育<br>    一 学校教育要关照人的终极价值追求<br>    二 将教育的社会使命整合到优化人的生存中来<br>    三 学校教育要推进共享文化建设<br>    第四节 需要继续研究的方向<br>    附录<br>    参考文献<br>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