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初,我在上师大担任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时,曾接待过苏联社会科学院的几位教授,我问起他们当时苏联大学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情况,他们说,在大学里思想理论已处于混乱状态,马克思列宁可以被肆意谩骂,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已起不到主导作用了。这样看来,不久以后在苏联一夜之间红旗落地也势在必然。大学从来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千万不可大意和幼稚。开放的中国大学要走向更加开放,要大胆学习西方国家的大学理念和管理经验,但一定要走自己的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学发展道路,而决不能走全盘西化的道路。正如解放初期,宥于历史的局限,我国走了一条“全盘苏化”的大学发展道路,结果证明并不成功一样。因此,大学党委要时刻清醒地把握好发展和办学的政治方向,这是体现执政水平的基本一环。
高校办学方向的另一个表现,是办学的价值体现问题,办学的直接目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主要是避免“商化”。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办高等教育,很容易因求利的原则而产生价值观的扭曲。办大学为什么?过去在计划经济时代只有一个答案: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但在市场经济的时代,不能不讲效率和效益,不能一切向上伸手,而要靠学校自己的经营。教职工的收入不再吃大锅饭,在很大程度上要靠自己赚。这种局面的出现,使办学的负责人校长和书记乃至整个学校领导班子要为市场竞争下的学校生存而焦心。于是出现偏离办学的正确方向,一心为了赚钱的倾向。不容否认,我有时也产生过为了扩大创收的效益,片面强调办班的重要性,以致超出了学校的承受力,导致矛盾不断,甚至发生危机。这个教训是很深刻的。因此,坚持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方向,避免只为人民币、为创收的商业化办学倾向,也是办学方向的问题,千万不可大意。
高校办学方向问题上还有一个避免“僵化”的问题。办学过程中从理念原则到教学内容,从办学道路到方式方法,都有一个不断更新、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高校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以及发展的不平衡,确实存在保守封闭的思想和观念,严重影响高校的前进步伐,人们把高校说成是计划经济的最后一个堡垒,不是没有道理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