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北大批判:中国高等教育有病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9933900
  • 作      者:
    薛涌著
  • 出 版 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大学必须放在西方社会自治的传统中才能理解。大学的成立,就是共同体的自治,就像是中世纪欧洲那些自立的行会一样,自己制定规则,并自愿受这些规则的约束。在这样的共同体中,人人有责任,学生当然也有责任。这一点,当今中国大学的师生恐怕大部分都不理解。<br>    只要学生们有自治的意识,不要等着别人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大家聚在一起读书、讨论、组织活动,这就成了个不错的大学了。如今虽然外在的环境很难改变,但我相信:如果莘莘学子们对自己在大学中的人生使命有高度的自觉的话,他们至少还是能够自己教育自己的。<br>    什么是大学生活的核心?在我看来,最重要的就是disputation(论辩)。这种“论辩”,并不一定是公开的口头辩论,而更多的是在心灵中默然进行的是非辨析,是一种永无止境的精神努力。<br>    现代社会是通过文献组织起来的。无论是在官僚系统还是在企业,文献体现着社会组织的复杂性。如果你不能参与写作这些文献,不能有效地阅读这些文献,你就无法担任任何中高层的工作。<br>    许多在大学里学习“无用”的东西的人,日后往往成为特别“有用”的人才。你查查美国企业总裁的学历就知道:拿MBA的人确实不少,但在本科时就读企业管理的人却不多。相反,许多人本科读的是文学、历史、艺术、中世纪研究等“无用“专业。<br>    第一,大学是一个求知者的精神共同体:第二,师生的关系,不管是从心灵上还是从空间上都非常密切:大家住得很近,可以随时坐而论道:第三,真理是辩出来的,不是死记硬背地”学”出来的:大学要训I练学生发展自己的论断,并能够应付不同观点的挑战,在思想的交锋中说服别人。<br>    <br>    点击免费阅读更多章节:北大批判——中国高等教育有病
展开
作者简介
    薛涌,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在《北京晚报》、社科院政治所工作,后来获耶鲁大学历史博士,现在美国任教。已经出版有《右翼帝国的生成》《直话直说的政治》《文化的边境》《炫耀的足球》《美国是怎样教育精英的》《精英的阶梯》《草根才是主流》《学而时习之:论语研究之一》《一岁就上常青藤》《仇富》等书。他长期为海内外报刊撰写评论文章,被认为是中文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他的新浪博客有2000多万的访问量,吸引了大量高素质的读者,被认为是思想文化类博客的冠军。
展开
内容介绍
    大学就是这么一个地方:你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东西,看看你干自己最喜欢的事情能干得多么出色。这才是检验你才能的一把尺子,也是对你最好的训练。大学教育的根本,就是这种心灵的自由。如果你老盯着什么是“热门”,盘算着什么“有用”,你的心灵就会像一个总盯着老板脸色的雇员一样唯唯诺诺。
展开
精彩书评
    我们这些年,甚至建国以来培养的人才,尤其是杰出人才,确实不能满足国家的需要,还不能说在世界上占到应有的地位。最近,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英国首相布朗作了一次科技报告,他一开始就讲,英国这样一个不大的国家仅剑桥大学就培养出8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是值得自豪的。我觉得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地探索和改革。我们需要由大批有真知灼见的教育家来办学。<br>    ——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br>    <br>    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创新的东西,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我看,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很大问题。<br>    <br>    加州理工学院的学术风气,民主而又活跃。(当年)我们这些年轻人在这里学习真是大受教益,大开眼界。今天我们有哪一所大学能做到这样?大家见面都是客客气气,学术讨论活跃不起来。这怎么能够培养创新人才?更不用说大师级人才了。今天我们办学,一定要有加州理工学院的那种科技创新精神,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我回国这么多年,感到中国还没有一所这样的学校,都是些一般的,别人说过的才说,没说过的就不敢说,这样是培养不出顶尖帅才的。我们国家应该解决这个问题。<br>    ——中国航天之父 钱学森
展开
精彩书摘
    不少中国大学生对上大学的付出与获益比例表达不满。他们认为,自己投入过多的时间与金钱——四年的学习时间与高昂的学费,但“没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念了四年出来还是找不到工作”。《中国青年报》去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近万名受访者中,34%的人后悔读大学,后悔就读大学的人中,51%的人认为,在大学里没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一名汉语言专业的大三学生表示:“所谓的专业其实并不专,公共课要求很多,而且这几年我花在英语上的时间占了一大半。我真不知道为什么古汉语专业对英语有这么高的要求。”另外,这些人觉得后悔的原因包括,“念了四年,出来还是找不到工作”,占39.2 %。<br>    老实说,既然有那么多人后悔上大学,我就劝告年轻人上大学要慎重。上大学对许多人来说是一种经济行为,算的是投入产出。对另一部分人来说,是精神行为,追求的是人生理想。对前一种人来说,问题很简单:从投入产出的角度看,不合算就不应该上大学。对后一种人来说,中国的大学也远不是一个精神机构。学校、教授、学生,大部分怕是都围着钱转,能安心下来“坐而论道”的已经很少。大学未必能提供你所需要的精神资源。<br>    但是,大部分学生还要在大学中读下去。他们没有别的求学选择,不可能等到大学变好了以后再接受高等教育。毕竟,大学里还是集中了年轻一代的精英。所以,我索性脱离“惨不忍睹”的现实,抽象地谈一下在大学里应该学什么。<br>    大学必须放在西方社会自治的传统中才能理解。大学的成立,就是共同体的自治,就像是中世纪欧洲那些自立的行会一样,自己制定规则,并自愿受这些规则的约束。在这样的共同体中,人人有责任,学生当然也有责任。这一点,当今中国大学的师生恐怕大部分都不理解。比如,我们刚进北大时,一位老师恭喜我们:“你们都是百里挑一的人才。这就相当于过去的太学生呀!”可见,在他心目中,大学的模式还是太学模式。毫无疑义,太学不是个自治的学术机构,是朝廷管理的。太学生们有要求会到上面去提,等着上面解决,更不高兴时还可以抗议,甚至有人说这种行为表现的是“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等等。但是,太学生不懂得欧洲行会的那些规矩:万事首先要所有的成员通过既定程序商议决策,未必要等着上面的权威来解决。从本书第六章《大学的诞生》中的描述可以看出,欧洲中世纪的大学主要是自生的,从一开始就自我管理。上面的权威只是承认或支持其存在而已。所以,我劝大学别抱怨。现在大家很喜欢引用清华前校长梅贻琦的名言:“大学,大学,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其实,这句话并没有点出大学的实质。大学未必靠几个大师转。只要学生们有自治的意识,不要等着别人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大家聚在一起读书、讨论、组织活动,这就成了个不错的大学了。如今虽然外在的环境很难改变,但我相信:如果莘莘学子们对自己在大学中的人生使命有高度的自觉的话,他们至少还是能够自己教育自己的。<br>    言归正传。大部分后悔上大学的人,后悔的原因是“在大学里没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其实,我虽然不相信“百无一用是书生”的古训,但还是认为在大学里应该先学些“无用”的东西。我最爱讲的一个故事是:美国一位成功的企业经理骄傲地告诉他的欧洲朋友,他当年大学上的是Swart hmore College(一所美国有名的本科生学院),所学的东西和他的事业一点直接关系也没有。但是,他的大学经验却奠定了他一生生活质量的基础。<br>    这话怎么理解呢?<br>    第一,如果把“有用”定义为工作中的某种具体技能的话,大学教育的许多内容是“无用”的。比如,大学培养你对生活的敏感,帮助你体会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分享别人的感情,理解我们文明的源流,或者教育你更有效地建立人际纽带,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等等。这些都未必能直接帮助你找到工作,但可以使你生活得更充实。这到底是有用,还是没用呢?<br>    第二,即使从职业上“有用”的角度来考虑,也不应该狭隘地期待大学教你特别专门的知识。比如,前面记者约稿信中引用的那位汉语言专业的大三学生,对为什么要花一大半时间学英语感到不解。从这句话可以判断,他的汉语大概也未必能学好。我大学读的是北大中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北大不教的东西<br>    大学学什么?/003<br>    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011<br>    历史、文学和精英教育/017<br>    读和写是事业成功的关键/031<br>    北大为什么不读不写?/046<br>    不能上讲台的博士还是博士吗?/061<br>    “陋室”求学/065<br>    当年北大之“陋”/067<br>    在北大学当“君子”/069<br>    “淘粪”教给我了什么?/073<br>    大学生,请先淘粪再打高尔夫!/076<br>    淘粪乃国学/081<br>    讨论班:大学的教学与文化,085<br>    英语危机,还是教学危机?/085<br>    以讨论班为例/087<br>    “什么都写”就是什么都想/090<br>    苏格拉底如何培养精英/092<br>    反思精英白领危机/094<br>    <br>    第二章 北大的经验与反省<br>    从“寡妇班”考上北大/103<br>    在中文系丧失了对文学的兴趣/108<br>    八十年代北大的中文系和历史系/111<br>    北大就是个雅典/116<br>    八十年代北大文史第一人/120<br>    在北大如何逃课作弊/125<br>    北大和清华/129<br>    教育就是要使人成为自己/132<br>    通才教育可能吗?/135<br>    听讲座胜过听课/140<br>    我的“北大中文系英语”/144<br>    英语白卷上北大/145<br>    美国人是什么?/148<br>    搬进留学生楼/154<br>    从考研到就业/163<br>    <br>    第三章 北大应该怎么办?<br>    什么是精英教育的实质?/173<br>    精英大学必须采取寄宿制/176<br>    北大拆了旧宿舍建什么?/181<br>    没有三角地的北大不是北大/184<br>    谁来拯救我们的大学?/187<br>    北大清华在东亚的地位/190<br>    港大领先北大清华一个时代/192<br>    名校的距离/195<br>    中美大学怎么比贡献?/197<br>    考研困境说明了什么?/200<br>    美国教授的工资单/202<br>    阿忆挨骂,是在替体制受过/205<br>    给北大新闻学副教授阿忆上一堂新闻课/207<br>    校园游客/209<br>    北大的改革开了危险的先例/212<br>    <br>    第四章 中国大学的弱智化<br>    从“钟曲线”看中国大学的智力下降/219<br>    人口的智商结构与大学对精英的选拔/219<br>    弱势阶层提高了常青藤的智商/222<br>    “教育如衣”导致了中国大学的弱智化/225<br>    中国人为什么迷信大学?/228<br>    破除专业教育的迷信/232<br>    读书无用论和不读无用的书/235<br>    “硕士猪倌”乃我时代之先锋/237<br>    西方教育真是“知识交易”吗?/240<br>    学生叫导师“老板”是哪国的规矩?/244<br>    小心什么样的西方诡辩术?,246<br>    中国的大学必须降级/250<br>    让市场来调节高等教育/252<br>    大学需要赢利模式/255<br>    保密与告密/258<br>    <br>    第五章 中国高等教育批判:以高尔夫和博士为例<br>    大学的责任在于塑造有思想的公民/263<br>    怎么培养败家子?/266<br>    高尔夫错在哪里?/268<br>    朱校长,何不食肉糜?/271<br>    我给大学校长们扫精英教育盲/273<br>    打高尔夫能让你成精英吗?/276<br>    高等教育的超前腐败/280<br>    高尔夫球场与大学体育/282<br>    莫用公款培养宋徽宗/286<br>    博士生:你何必钻垃圾桶里?/289<br>    博士教育应该外包/292<br>    当中国成了美国的头号博士预科/294<br>    博士培养为什么不能“搭美国的便车”?/298<br>    奶粉召回了,博士呢?/300<br>    <br>    第六章 大学的诞生<br>    中世纪的秩序/305<br>    中世纪盛期的社会变动/310<br>    大学和学院的成立/314<br>    知识的权力与知识分子/320<br>    附录 他是北大校友里我最佩服的家伙——专访《草根才是主流》策划人孙勇/32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