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将学生当作“工具”,使德育陷于空洞。
德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如果背离了这一目标而沦为服务于教学秩序、管理氛围、检查评比、教师利益等的工具,势必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其实效性就无从谈起。传统的德育工作忽视学生的需要和感受,“一厢情愿”地把德育的内容和形式强加在学生的身上,甚至为了所谓的“展示”“汇报”,反复操练或“做秀”,使德育与其教育目标背道而驰。
(3)方法和力量上的“单薄”,使德育缺乏实效。
长期以来,德育表现出单一的特点。一是方法上的单一,具体表现为形式陈旧、呆板,内容枯燥、空洞,既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又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反而引起学生的厌烦和抵触情绪;二是资源和人员上的单一,常常是一部分德育骨干教师“孤军作战”,缺乏有效的整合,不能和教育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使得德育的成本很高,造成“高投入、低效益”的结果。
2.直面主体性德育:选择的必然性
直面当前学校德育的现状,我们选择了主体性德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突破口,这种选择是一次逻辑演进的过程。
首先,改进学校德育工作,重要的前提是变革德育工作的实践模式。而制约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的因素很多,总体上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德育环境因素,它是一定时期社会道德、文化等的反映及其在相关环节的表现形式。我们始终期待和呼唤学校德育能够有一方纯净的天地,但是,我们却无法承担起全面营建良好大环境的任务。
二是德育对象因素,德育对象即青少年学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德育对象的特征及其衍生的外显行为,一方面受其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到一定时代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德育对象的相关特征具有相对的约定性。
三是德育手段因素,德育手段是指德育工作的模式、方法、途径等,就学校德育工作的操作和实施而言,德育手段是可以选择、调整和变化的。
其次,要变革德育工作的实践模式,必要的条件是必须解决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学校德育实践中,德育的实效性问题始终受到质疑,也每每困扰着广大德育工作者。影响德育实效性的原因很多,如德育工作具有隐性和远期性效果的特点、德育效果在测评上的技术难度、德育实效显现的环境因素等等。但同时应当看到,以任务为导向的德育运作程序是影响德育工作实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