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长经常有这样的困惑:你看人家的孩子,学习多主动,每天都不用大人说,自己就把作业写好,而且在学校的成绩也很好;再看自己家的孩子,一心只想着玩,不看着、不陪着就不写作业,在学校上课也不认真听讲,成绩也不理想。于是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家的孩子天生就不爱学习,根本不是学习那块料。<br> 生活中确实存在这种现象,有的孩子似乎“天生”爱学,积极主动,不用大人操心;相反,有的父母特别重视孩子的学习,也没少操心费力,可孩子就是学得不好。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愿不愿意学习真的是“天生”的吗?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从孩子的天性上说起。<br> 我一个朋友的孩子只有七八个月大的时候,她妈妈曾给她演示过笔的“魔力”,当时孩子看到那支笔能在白板上划出黑线,觉得很是神奇,于是自己也想试试.可是很难让笔头碰触到白板。妈妈知道这个时候她的手还没达到那种控制能力,所以就把写字板收起来了。<br> 几天后孩子又看到写字板了,拿出来比划了几下,竟然已经能够在白板上划出线了。孩子的妈妈很是高兴。<br> 晚上,孩子洗完澡之后在姥姥床上玩,她把姥姥床头柜上一个收杂物的袋子翻了个底朝天,把所有的东西都扔到床上,发现里面有一只圆珠笔,还有一份印有药品说明的纸,这小家伙不知怎么就知道用笔在纸上划,不过这个纸片太小了,笔并不那么容易能碰到纸,但是她一直都努力想把笔头触到纸片上而不是别的地方。她妈妈觉得很神奇,因为家里人很少写字,这孩子怎么就知道笔应该在纸上划呢?笔有两头,而且这只圆珠笔是弹簧式的,笔头并没有压下来,她却能找准笔头所在的那端,而不是用另一端去触纸片。<br> 于是孩子的妈妈领悟到了:孩子是不用教的,她天生就爱学习而且会学习。<br> 每个宝宝从出生起就开始学习,只不过他们学习的不是书本知识,而是玩耍、探索、听声音、练翻身、学说话……<br> 因此,他们后来的“不爱学习”,往往是自主学习的天性被家长“填鸭”式的灌输书本知识给破坏掉了。有些父母错误地认为,学习就是掌握知识,就是要宝宝很早就学会计算、写字、背诗……<br> 有家长曾跟我反映这样一个问题:我的孩子上课不注意听讲,做作业特别马虎,我觉得这孩子好像天生就不爱学习。<br> 于是我问他:“你的孩子对什么感兴趣,有什么特殊的爱好吗?”他说,孩子就爱看童话,一看就是几个钟头,吃饭都不情愿,童话中无论什么细节孩子都清楚,甚至能背得下来;另外就是孩子爱做飞机模型,各种各样型号的飞机都清楚,俨然是个飞机情报专家。<br> 听了这些回答,我心里就有了底。我对他说:“你的孩子没有问题,他对感兴趣的东西就能专下心来,并且能掌握很多相关的知识,记住很多细节,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啊。”<br> 可家长一听着急了,“看童话书、玩飞机模型顶什么用啊?孩子不学习学校的功课怎么行呢?不系统地掌握知识,就上不了大学,什么都信马由缰,将来肯定是要被淘汰的!”<br> 家长的担心也不无道理。有的家长过去没有上成大学,现在感到很吃亏,觉得生活的道路特别窄。因此无论如何也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将来上大学,有出息,但是孩子就是“不懂事”“不争气”。<br> 其实许多孩子并不是真的不爱学习。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文化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信息传递的途径也越来越多样化。父母童年生活的年代,没有这么多电视节目,也没有看着花里胡哨的歌星、影星、球星,没有网络的诱惑;但是现在孩子的生活太丰富了,做航模、玩游戏,还有追球星、歌星,上网等,但这并不能磨灭孩子爱学习的天性。我们不能动不动就给孩子贴上“不爱学习”的标签,而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这一现象有新的认识。<br> 孩子不是橡皮泥,家长想怎么捏就怎么捏;孩子的头脑也不是水缸,家长只管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往里面倒。孩子必须通过自己的头脑来观察、思考和吸收,所有的知识和经验都必须通过他自己的实践才能得到。孩子是通过尝试错误来学习的,他们会摸索,会迷惑,会浪费时间,甚至会养成坏习惯,但这就是孩子的学习方式,家长是急不得的。<br> 美国现在的不少商业奇才上小学时成绩也不突出,考试常常不及格,但这能说明他们不爱学习吗?能说明他长大就没出息吗?很明显不能。如果他们真的是天生的学习能力不行,那又如何拥有创业的能力呢?<br>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兴趣取向也是有选择性的,一个人不可能既是科学家,同时又是职场精英,又是歌星。对孩子来说也是一样,他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取向支配自己在各方面的投入程度,而家长也不要轻易地把“不爱学习”“天生就不是学习那块料”这样的帽子扣在孩子的头上。所以挖掘孩子某一方面的天赋才是关键,而不是一味逼着孩子死读书,拿成绩。在孩子的学习中,父母要发挥积极的作用,朝好的方向引导,使其爱上学习。就算孩子学习能力不如别人强,但他在别的方面一样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一样可以取得很好的成绩。<br> 那些所谓的不爱学习的孩子,其实多半是后天造成的。许多孩子变得不爱学习,就是因为大人在孩子开始了解这个世界的时候,用不正确的方法给孩子的学习带来了不愉快的体验,使孩子丧失了学习的乐趣。比如超越孩子的发展能力强加给孩子不可能学的东西,幼儿园的孩子本应以游戏为主,通过游戏体验感知觉统合的乐趣,可是我们的大人却总是想超越幼儿的学习特征,对不具备抽象思维的孩子硬性地要求坐在那里背唐诗,学认字。硬是把孩子的学习快乐感折腾没了,硬是从小给孩子学习感知这个世界打上了痛苦的烙印。<br> 有份材料对“家庭课堂”做了生动的描述:孩子看书看累了,想出去玩一玩,妈妈说:“就知道玩,玩能考上大学吗?贪玩没出息。”孩子想看看动画片,爸爸的脸拉得老长,“全家人为你都不看电视了,你还好意思看吗?”<br> 这样的状况一天两天孩子忍了,一月两月孩子忍了,一年365天,天天都是如此,孩子不厌学才怪。孩子的头脑是十分灵活的,你有政策我有对策,例如,许多孩子做作业磨蹭。 <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