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公民科学素质测评的理论与实践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258144
  • 作      者:
    郭传杰,汤书昆主编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美国科学与工程指标◎PUS概念的提出和演变◎欧洲晴雨表◎OECD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测评的理论与社会基础◎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概念模型与测评指标体系◎测评的流程设计与过程控制◎项目反应理论的应用◎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br>    在国际上.从科学普及到科学传播工作业态转型的背景与现代公民社会的形成密不可分。进入21世纪后,中国社会也正展现出初期公民社会的特征:和谐社会建设主旋律的弘扬.网络传播公共平台的发育,知识型公民群体的快速成长……这些重大变化都推动着中国社会科技传播事业的转型。<br>    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制定、公民科学素质监测系统的建立、公民科学素质测评制度的实施、公民网络平台的危机传播与管理模式、媒介融合下的科技传播新趋势……非常鲜明的一系列政策与决策实践让人们感受到科学普及向科学传播转型的进程,刻画出了中国公民社会初期的学术命题。
展开
内容介绍
    《公民科学素质测评的理论与实践》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学传播中心的研究专著,全面阐述了公民科学素质测评的理论基础与操作实践问题。第一章概述了美、英、日等国及欧盟“欧洲晴雨表”和OECD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科学素质测评的成就;第二章从哲学、文化、政策、法律的视角讨论了我国当代公民科学素质测评的社会历史基础和文化价值;第三章论述了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的概念模型以及科学知识、科学意识、科学能力三向度的测评指标体系;第四章结合一个省级区域实验样本调查和我国东中西部三个对比样本调查,介绍了公民科学素质测评实践的流程设计与过程控制;第五章讨论了公民科学素质的测试与评价方法,特别是项目反应理论及其在公民科学素质测评中的应用;第六章阐述了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测评问题。<br>    《公民科学素质测评的理论与实践》可作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及政府相关部门公务员的推荐读本或培训教材,亦适合传播学、管理学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阅读。
展开
精彩书摘
    全书共六章,大体是四类内容。第一章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世界上几个主要国家关于公民科学素质测评的理论与实践。主要介绍的国家有美国、英国和日本,以及两个国际组织的工作。其中,欧盟“欧洲晴雨表”(Eurobarometer)的公众理解科学与科学态度调查,是为了测评公众对于科学新发现及新技术的理解状况,便于科学政策的完善。OECD/PISA的科学素质调查主要是为了更好地了解15岁左右学生的科学能力达到何种程度,预定的科学教育目标有没有实现。这些测评的方法和方式都是使用标准化调查问卷进行大规模随机抽样,当然,各国或团体的公众科学素质测评在内容上都进行了适合本国或地区实际情况的调整。<br>    第二章是从哲学、文化、政策、法律几个视角,从理性的层面,考察在我国开展公民科学素质测评的社会政治、文化和法规基础。作为在20世纪后期才在国际上兴起,到21世纪初更显兴盛的世界性实践行动,从理性层面来思考其社会动因、哲学阐释,以及文化背景、法规基础,显然是不宜忽视的。公民科学素质测评体系的基本取向,只有适合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现状和特点,才能更为准确地反映该国家或地区的公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水平。从这个意义而言,本章四个小节的内容便构成了公民科学素质测评体系的理论基础之一,对于深刻理解公民科学素质测评结果的价值与意义,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br>    第三至五章侧重于测评实践的研究与实证内容,对于研究生或学者同行来说有较为密切的关联。其中,第三章论述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概念模型以及如何建构我们的测评指标体系。在对国际上公民科学素质概念与测评指标体系进行历史回顾之后,提出了建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概念与测评指标体系的要求,指出了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建设是创新型国家建设背景下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重要的一环。从指标体系设计的技术要求上看,应当有“三个兼顾”,即兼顾国情适应性与国际可比性,兼顾历史连续性和国家未来发展需要,兼顾指标体系的决策支持目的和实践操作性。同时,“兼顾”之下还要侧重,就是要以我国的国情为根本出发点,要以国际比较性为基本参照,应该有助于保持历史的连续性,要以面向未来为重要的价值取向。确立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包括测评目标、测评指标、测评因子、调查问卷4个层面,结构自上而下层层分解,自下而上层层支持,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
展开
目录
Abstract<br>绪论<br>第一章 国外公民科学素质测评的理论与实践<br>第一节 美国科学与工程指标中公民科学素质及其测评<br>一、美国的“公众理解科学运动”与公民科学素养测评<br>二、美国公众科学态度与科学兴趣调查<br>三、米勒公众科学素养指标体系的形成与发展<br>四、美国公众科学素养测评的作用与影响<br>第二节 英国公众理解科学的研究与测评<br>一、英国“公众理解科学”运动的产生和发展<br>二、《公众理解科学》报告——PUS概念的提出和演变<br>三、从PUS到PUSE3、——公众科学素质调查的开展<br>四、“第三报告”《科学与社会》——PUS测评的对话时代<br>五、《社会中的科学》——公众参与科学<br>六、小结<br>第三节 “欧洲晴雨表”中公众与科学技术调查的特色与价值认知<br>一、基本概念及工作框架<br>二、调查的历程、特征和重点<br>三、系列调查计划的影响与评价<br>第四节 OECD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研究与测评<br>一、PISA概况<br>二、PISA的用意与起源<br>三、PISA的概念与维度<br>四、评估特点<br>五、对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测评的启示<br>第五节 日本公众科技意识与科技理解的研究与测评<br>一、日本公众科学技术意识与理解调查的背景<br>二、日本对公众科学素养概念的理解<br>三、日本公众科学技术意识和理解的调查概要及述评<br>四、日本公众科学技术意识和理解的调查结果及述评<br>第六节 国际公民科学素质测评的反思<br>一、国际公民科学素质概念研究的发展<br>二、国际公众科学素质测评的特点<br>三、国际公民科学素质测评的启示<br><br>第二章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测评的理论与社会基础<br>第一节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测评体系的哲学基础<br>一、科技文明形态下的知识话语权理论<br>二、道器论、体用论在当前公民科学素质测评中的指导意义<br>第二节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测评体系的社会文化基础<br>一、失衡社会结构下的中国测评取向<br>二、文化传统延续下的中国测评取向<br>三、发展阶段强度压缩状况下的中国测评取向<br>四、公平力与竞争力冲突激荡下的中国测评取向<br>第三节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测评的政策目标<br>一、公民科学素质测评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参考<br>二、公民科学素质测评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br>三、公民科学素质测评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基础性工作<br>第四节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测评体系的法律依据<br>一、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测评的《宪法》基础<br>二、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测评的《科普法》基础<br>三、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测评的辅助法律结构<br><br>第三章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概念模型与测评指标体系<br>第一节 公民科学素质概念与测评指标体系建构的历史回顾<br>第二节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建构的要求<br>一、科学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建设要以中国国情为出发点<br>二、科学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建设要以国际比较性为基本参照<br>三、科学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建设应该有助于保持历史连续性<br>四、科学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建设要以面向未来为价值取向<br>五、科学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建设要以国家战略决策支持为目标<br>第三节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结构<br>一、公民科学素质测评目标(公民科学素质的概念)<br>二、公民科学素质测评维度(一级指标)<br>三、公民科学素质测评因子(二级指标)<br>四、公民科学素质测评主题知识库与问卷<br>第四节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概念与测评指标体系的应用<br>一、使用“一卷两体”的调查问卷<br>二、设计“一通多专”的调查内容<br>三、启动测评制度规范和标准体系建设<br><br>第四章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测评的流程设计与过程控制<br>第一节 国内外公民科学素质测评方法概述<br>一、国际公众科学素养测评方法概述<br>二、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测评方法概述<br>第二节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测评的流程设计<br>一、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测评的总体原则<br>二、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测评的总流程设计<br>第三节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测评的试调查与问卷修正<br>一、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测评的试调查(实验样本调查)<br>二、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试调查的流程设计<br>三、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测评的问卷修正<br>四、案例:中国中部H市公民科学素质实验样本调查<br>第四节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大样本调查的抽样方法<br>一、随机抽样方法介绍<br>二、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大样本调查抽样的基本要求<br>三、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大样本调查的抽样方法设计<br>四、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样本量的确定<br>五、案例:中国中部A省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抽样设计<br>第五节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方法<br>一、基本调查方法介绍<br>二、公民科学素质测评可选择的方法类型介绍<br>三、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方法的选择——入户面访问卷调查法<br>第六节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的实施流程与过程控制<br>一、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的实施流程<br>二、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全流程的过程控制<br>三、优化调查流程的若干思考与建议<br>四、案例:中国中部A省公民科学素质调查<br><br>第五章 公民科学素质的测试与评价方法<br>第一节 经典测量理论在科学素质测评中的应用<br>一、经典测量理论简介<br>二、利用项目分析来筛选测评题目<br>三、通过信效度检验评价测评问卷<br>四、经典测量理论中达标线的划分方法<br>五、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测评回顾<br>六、对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测评中存在问题的思考<br>七、小结<br>第二节 项目反应理论在科学素质测评中的应用<br>一、项目反应理论简介<br>二、利用因子分析来检验单维性<br>三、利用项目参数估计来评价测评题目<br>四、建立题库并由专家进行评价<br>五、测评量表的信息函数<br>六、达标线的划分<br>七、制定标准参照性测评量表<br>八、测评的等值研究<br>九、小结<br><br>第六章 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测评<br>第一节 国家创新体系: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理论基础<br>一、国家创新体系的思想体系溯源<br>二、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发展与流派<br>第二节 世界代表性各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实践<br>一、英国国家创新体系<br>二、德国国家创新体系<br>三、美国国家创新体系<br>四、苏联一俄罗斯国家创新体系<br>五、日本国家创新体系<br>六、韩国国家创新体系<br>七、芬兰国家创新体系<br>八、中国国家创新体系与创新型国家建设<br>九、世界各国创新体系比较与发展反思<br>十、公民科学素质: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社会基础<br>第三节 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公民科学素质测评体系建设<br>一、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公民科学素质测评的目的<br>二、公民科学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建设的动态演进——变与不变的权衡<br>三、公民科学素质测评工作的支撑体系建设<br>四、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公民科学素质测评应用体系建设<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