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当代论域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7072299
  • 作      者:
    杨竞业,姜晓丽著
  • 出 版 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杨竞业,现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先后师从李恒瑞教授、汪信砚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研究。参与教育部、中宣部课题和省级课题多项,参著《诚信与广东》、《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论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论》,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br>    姜晓丽,现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法学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当代论域》从时代性和现实性的统一上提出和研究了社会开放过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在社会开放和人的发展的关系上显示了理论开拓性的价值;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开放观作出了颇有新意的概括并提出了若干新的见解;对于社会开放的进程中和环境下的人的全面发展问题进行了多视角、多向度的探索,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颇有创新性的观点,在多学科结合研究上有新的进展。<br>    《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当代论域》提供了一个颇具创意和研究价值的宏观架构。具体内容包括社会开放进程中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开放视域、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伦理视域、社会主义开放观与人的全面发展等。
展开
精彩书摘
    开放的经济关系有利于提升人的总体发展能力。其一,开放性的经济交换关系为人的社会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开放性的经济交换关系适应了多样化发展方式、多元化价值需求,丰富了人们的社会选择。其二,开放性的社会经济占有关系为人的多种价值选择增进了自由。小私有制向大私有制转变,大私有制向社会化公有制转变是共产主义的目标,个人占有向社会占有转变是世界历史转变的重要动因,个人占有方式的多样性与社会占有的开放性是统一的,开放性的社会经济占有关系有利于发挥人类的自主权利,增进多种选择的自由。其三,开放性的经济分配关系适应了合目的性人的发展与合理性社会发展相一致的要求,即社会发展要体现合理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要求,为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社会分配奠定基础。<br>    2.开放的政治关系充实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政治条件<br>    世界历史以开放社会为载体,开放社会则以开放的政治关系和民主化的社会生活为表征。开放的政治关系是实现社会生活民主化的基本条件,而社会生活的民主化则是开放的政治关系的主要表现。<br>    开放的政治关系要求发展政治文明。政治文明的内核是开放的意识形态和民主的生活秩序,发展政治文明要妥善解决、合理调和或正确克服由“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①的矛盾冲突所引起的各种事变、不良后果或负面影响,使现实的生产关系要和开放的政治关系相适应,使人民民主获得更充分、更完善、更科学的发展。不仅要废除“极少数人享受民主、富人享受民主”的状况,而且要使“无暇过问民主”、“无暇过问政治”②的公民获得更广泛、更实际的民主权利,在政治领域为人的发展开启通途。
展开
目录
导论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范式研究人的发展问题<br>一、人的发展问题是哲学的核心问题<br>二、人的全面发展是当代中国哲学建设的主题<br>三、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范式研究人的全面发展问题<br>第一章  社会开放进程中人的全面发展<br>第一节  社会开放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br>一、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使命<br>二、认识人的全面发展的崭新境界<br>三、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举措<br>第二节  社会开放中人的全面发展的意蕴<br>一、人的独立性与人的社会本质的统<br>二、人的全面需要与人的社会责任的统<br>三、人的全面素质和人的创造能力的统一<br>第三节  社会开放中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br>一、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前提<br>二、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前提<br>第四节  社会开放中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br>一、建立开放性的生产方式<br>二、完善开放性的经济关系<br>三、发展开放性的政治关系<br>四、推进开放性的交往关系<br>第二章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开放视域<br>第一节  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性范畴<br>一、阶段性范畴:人的全面发展的演进阶段<br>二、能动性范畴: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特质<br>三、价值性范畴: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要素<br>四、发展性范畴: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方式<br>第二节  人的全面发展的世界历史视野<br>一、社会开放: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br>二、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开放的终极动因<br>第三节  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哲学视野<br>一、大开放时代的历史主体之思<br>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辩证法<br>第四节  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视野<br>一、“经验的预设”与人的本质<br>二、“预设的经验”与人的本质<br>三、多维哲学视野中人的本质<br>四、新世纪人的全面发展进路<br>第三章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伦理视域<br>第一节  实践哲学视野中的责任价值<br>一、封闭社会中“唯我范式”的责任价值<br>二、开放社会中“唯他范式”的责任价值<br>第二节  实践哲学视野中的绝对道德<br>一、存在性范式: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范式的复合建构<br>二、生成性范式:先验自我与经验自我范式的复合建构<br>三、绝对道德:“趋向为善”与“自然为善”的复合建构<br>第三节  个体利益场域与人的全面发展<br>一、个体利益场域的基本要素<br>二、个体利益场域的衍生要素<br>三、个体利益场域的变生要素<br>第四节  社会信用与人的全面发展<br>一、社会信用演化的历史考察<br>二、社会信用演化的一般规律<br>第四章  社会主义开放观与人的全面发展<br>第一节  市场经济的科学定位和实践价值<br>一、市场经济:开放的社会经济关系<br>二、市场经济对政治和文化的影响<br>三、科学定位市场经济的实践价值<br>第二节  社会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br>一、事物运动的根本前提:质的恒常性<br>二、社会改革开放:社会运动内生的恒常性<br>三、社会主义方向: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前提<br>第三节  列宁社会开放观的哲学探求<br>一、列宁社会开放观的理论价值<br>二、列宁社会开放观的理论特征<br>第四节  和谐社会开放观的哲学审视<br>一、和谐开放:社会开放观的现代转型<br>二、深度开放:社会和谐观的现代逻辑<br>三、扩大开放:社会文明观的现代构建<br>第五章  和谐社会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br>第一节  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审思<br>一、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价值<br>二、人与自然和谐的作用机理<br>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br>第二节  社会人际和谐的发展维度<br>一、坚持“五个统筹”,建构科学发展模式<br>二、人际和谐:“五个统筹”的发展维度<br>三、整合生态伦理观,促进社会人际和谐<br>第三节  人的全面创构的当代逻辑<br>一、创构科学人的科学的逻辑<br>二、创构文化人的思想的逻辑<br>三、创构世界人的生态的逻辑<br>四、创构未来人的现实的逻辑<br>第四节  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层逻辑<br>一、秩序重构与信任重建:和谐的实践逻辑<br>二、话语重塑与心态重调:和谐的交往逻辑<br>三、和谐开放与改革重振:和谐的发展逻辑<br>第六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人的全面发展<br>第一节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哲学省思<br>一、探究荣辱观:生活世界的重大命题<br>二、理解荣辱观:精神皈依的可靠家园<br>三、践行荣辱观:和谐社会的心理支撑<br>四、高扬荣辱观:执政兴国的思想基础<br>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审读<br>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唯物史观基本原理<br>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社会领域基本结构<br>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三个文明”内涵<br>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执政思想的美学审视<br>一、科学执政新思想:从“道理合一”到“意志同盟”<br>二、民主执政新精神:从“兼容并包”到“雅俗共赏”<br>三、依法执政新举措:从“器物相宜”到“义利一致”<br>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世纪飞跃<br>一、权为民所用:共产党执政目的的新概括<br>二、情为民所系:共产党执政方法的新提升<br>三、利为民所谋:共产党执政价值的新发展<br>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