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教育絮语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1764503
  • 作      者:
    郑金洲著
  • 出 版 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教育絮语》介绍了反教育现象的存在,可能是由于对教育自身特性的认识不足,可能是由于失却了对教育公益性价值取向的把握,可能是由于教育各要素示范性的降低,可能是由于教育在世俗世界中的“媚俗”。这种现象越多,我们的教育就越远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越远离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需求,就越损害教育的正常运行.越损害教育的肌体与活力!
展开
作者简介
  郑金洲,男,河北泊头人。1965年生,教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研部主任。出版有《教育通论》、《中国教育学百年》(合著)、《教育文化学》、《教育碎思》、《教师如何做研究》、《多元文化教育》、《文案例教学指南》、《学校教育研究方法》(合著)、《校本研究指导》等几十部著作。在《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等报刊发表论文近百篇。研究成果曾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教育絮语》收入了作者关于教育的近期随笔,内容涉及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科研、学校发展、教育研究等方面。对教育实践与研究中的一些难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在教师教育丛书也逐渐向灌输知识型发展时,《教育絮语》的独立思考模式无疑是自主学习的范例。
展开
精彩书评
  随着叙事的逐步开展,教师们突然意识到,“事”并不像当初想象的那么好“叙”,故事也并不像当初想象的那么容易亲近。甚至有教师觉得是进入了一个“无底洞”,很难找到前行的路径与方向。“入门易,深入难”,成了不少教师的共识。处此情景中,引导教师叙事从浅描走向深描,从事例走向事理,从知识走向智慧,就成了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者共同直面的问题。
  在我们头脑中,“教学艺术”无疑是一个褒义词:是教师中某些特殊群体享有的专用名词,是与教有所成联系在一起的,是与独特教学风格联系在一起的。这样的理解,与“艺术”原来指代的对象是否一致?有没有将“艺术”扩大化或狭窄化的嫌疑?
  教育反哺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改写了原有教育的含义。教育已经不再是上一代人向下一代人的知识传递,教育也不再仅限于“上所施下所效也”,而是成为同代、上下代人之间的交互作用与影响。
  ——郑金洲
展开
精彩书摘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以根据不同的问题和矛盾,以及所具备的条件,具体确定到底应采用何种方式来进行改革。比如,改革开放之初,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就属于革命式的改革,这种改革顺应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甚至在同一领域,有些方面可以采用激进的改革,有些方面则采用相对较为缓和的方式改革,各方面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允许不同步。
  从总体上讲,教育改革是适宜于采用渐进式改革方式的。这是由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复杂性所决定的。相对于其他社会领域,教育涉及的利益群体众多,各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差距甚殊,某一群体赞同的改革行为,可能恰恰是另一群体所反对的;某些群体认为得当的,另外一些群体则不见得有同样的认识。这使得教育改革在很多情况下处在因力量对抗不均衡所造成的此消彼长的状态中。某一或某些利益群体在某一时间占上风,对教育改革产生了较大影响,甚至形成了教育改革决策,但并不意味着这种决策可以真正执行下去。决策过程中认同程度的降低,会使得它在执行层面上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与障碍,不少决策只能在决策层面上存在,而在执行层面则少有动作。
  与教育改革相比,其他改革也涉及因素众多,关涉利益群体各异,但是却没有遇到如此多的阻力。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教育还有一个特性是其他领域较少具备的,那就是教育自身的高度自主性。任何教育改革都需要落实到具体学校,体现为具体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否则,这种改革就是外在于学校的。
展开
目录
一 似是而非的教育观念
1.“教育是塑造人的活动”
2.“创新在教育中无处不在”
3.“教育改革是激进的、革命性的”
4.“学校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5.“知识只有课程化才有影响力”
6.“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全部职责”
7.“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首先要有一桶水”
8.“教师与学生可以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
9.“办法总比问题多”

二 教育现象诘问
1.要注意教育中的“反教育”现象
2.教育改革的不平衡现象值得关注
3.教育界的“双重人格”
4.教育:是替罪羊还是领头羊?
5.教育中要少一些“运动文化”
6.我们究竟在教给孩子什么?
7.教育在背后
8.就业市场对基础教育的“倒逼”
9.高考热带来的思考
10.张非事例的教育解读
11.不容忽视的“教育反哺”
12.“减负”、“普九”等热词隐退说明了什么?
13.超越课程的一次课程改革

三 教师角色转变
1.由实践者转向研究者
2.由管理者转向引导者
3.由课程实施者转向课程开发者
4.由知识传授者转向知识批判性分析者
5.由教案的执行者转向教学智慧的创造者
6.作为信息整合者的教师
7.作为文化相对论者的教师
8.作为创意设计师的教师l
9.作为终身学习者的教师
10.作为道德示范者的教师

四 教师专业发展
1.教师还是一个高尚的职业吗?
2.教师=售课员?
3.教而优则仕?
4.今日教师无大师
5.教师的“第三面思维”
6.评“西方教师不做科研”
8.从写故事到讲故事
9.教师叙事的出路
10.如何反思自己的教学
11.《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序
12.谁来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
13.教研员怎么就成了课改的“绊脚石”了?

五 课堂教学细节
1.把焦点转向课堂7
2.零散的提问§129
3.热闹的角色扮演
4.捂住对方嘴巴的“讨论”
5.溜走的“教育性渗透”良机
6.没有学习伙伴的学生
7.“连×××都已经举手了”
8.“把这个机会让给其他同学好吗?”
9.“教参上也是这样写的”
10.“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我现在回答不上来”
11.“谁来总结(评价)一下刚才各位同学的观点?”
12.杨老师对某位同学问题回答的复述
13.“你在想什么呢?”
14.指向学生脑袋的教鞭
15.教师的手势
16.“靠边站”的讲桌
17.“留白”的板书
18.飞进教室的蝴蝶
19.廉价的掌声
20.闭不上眼睛的学生
21.主动走到讲台上的学生
22.我们今天需要什么样的课堂?
六 学校教育科研
七 学校内涵发展
八 教育术语辨析
九 教育理论研究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