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对话教育论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4146205
  • 作      者:
    王向华著
  • 出 版 社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王向华,1974年生于山东省济宁市。1990年考入曲阜师范学校,最早接触到教育学。1995年至2000年,于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就读,相继获得教育学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教育学院,获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兴趣领域涉及教育哲学、教育基本理论、公民与道德教育、高等教育等。合著、参加编著和译著共6部,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参与和主持国家、省级课题多项。
展开
内容介绍
    无论古今中外,对话思想的存在都是不容忽视的事实。为了更好地阐述对话理论,有必要对其历史发展作一考察。本部分主要考察了西方对话思想和中国对话思想的历史发展。西方对话思想是在经过了古希腊重客体的形而上学和近代重主体的形而上学之后,在现代语言哲学转向的基础上发展起的哲学思想。中国对话思想在古代就大放光彩,先秦时期对话思想就有了长足的发展,随着佛学的引入,又赋予了对话新的内涵,在经过宋明时期的哲学思辨高峰以后,现代新儒家更加强调文明之间的对话。
展开
精彩书评
    作者深入地论证了对话、人类存在与教育的关系。在对对话教育思想和对话教育的历史考察以及对对话理论阐释的基础上,探讨了对话教育的若干理论问题,提出了颇有新意的对话教育的目的观、教学观、师生关系观和学校观,显示出教育理论的创新。是一篇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br>    ——王承绪<br>    对话教育是当前教育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向。本书旨在通过对对话思想、对话教育的梳理,对对话理论的阐释,提出自己的对话教育观,建设自己的对话教育理论。对话教育理论的建设部份尤其富有新意。<br>    ——戚万学<br>    作者在充分占有历史、哲学、教育学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就对话教育给予了全方位的思考,涵盖了古今中外。作者力图阐述和表达一种“对话教育”的美好图景,并为此进行了认真努力。<br>    ——杜时忠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对话思想的历史考察<br>    无论古今中外,对话思想的存在都是不容忽视的事实。为了更好地阐述对话理论,有必要对其历史发展作一考察。本部分主要考察了西方对话思想和中国对话思想的历史发展。西方对话思想是在经过了古希腊重客体的形而上学和近代重主体的形而上学之后,在现代语言哲学转向的基础上发展起的哲学思想。中国对话思想在古代就大放光彩,先秦时期对话思想就有了长足的发展,随着佛学的引入,又赋予了对话新的内涵,在经过宋明时期的哲学思辨高峰以后,现代新儒家更加强调文明之间的对话。<br>    第一节 西方对话思想<br>    在许多哲学家看来,西方哲学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本体论阶段、认识论阶段(哈贝马斯称之为“意识哲学”阶段)和语言哲学阶段。在古希腊,哲学侧重于研究本体论,探讨世界构成的最终成分,他们试图找出现实存在的本原或某种形而上学的本体,因此本体论成为他们哲学研究的中心。到近代,从笛卡尔(Descartes,R。)开始,哲学研究的中心从本体论转向研究认识的起源,也就是研究认识来自经验还是来自理性,研究人的认识能力的界限,研究认识世界的途径和方法等。到了现代,哲学发展又从认识论阶段转向语言哲学阶段,语言研究成为哲学的中心问题。
展开
目录
引论 对话·人类存在·教育<br>一、对话与人类存在<br>二、教育与人类存在<br>三、对话与教育<br>第一章 对话思想的历史考察<br>第一节 西方对话思想<br>一、本体形而上学<br>二、主体形而上学<br>三、语言哲学转向<br>四、语言与理解<br>五、语言与交往<br>第二节 中国对话思想<br>一、先秦对话思想<br>二、汉唐佛学对话思想<br>三、宋明理学对话思想<br>四、现代新儒学对话思想<br><br>第二章 对话教育的历史考察<br>第一节 对话教育的历程<br>一、“对话”教育<br>二、非对话教育<br>三、对话教育<br>第二节 对话教育的大师<br>一、孔子的对话教育<br>二、苏格拉底的对话教育<br>三、布贝尔的对话教育<br>四、弗莱雷的对话教育<br><br>第三章 对话的概念、特征与类型<br>第一节 对话的概念<br>一、什么是对话<br>二、对话与交往、沟通<br>第二节 对话的特征<br>一、对话的本体性与非本体性<br>二、对话的理想性与描述性<br>三、对话的伦理性<br>第三节 对话的类型<br>一、对话类型的区分标准<br>二、对话的四种类型<br>三、对话类型的几点澄清<br><br>第四章 对话教育的目的观<br>第一节 教育目的论的演变<br>一、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br>……<br>第五章 对话教育的教学观<br>第六章 对话教育的学习观<br>第七章 对话教育的师生关系观<br>第八章 对话教育的学校观<br>结语<br>主要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