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幅画面中人物都面朝佛祖,其姿态、神情或仰望或倾听,栩栩如生。画面布局疏密有致、主次分明。东壁与西壁第八尊佛对称是“宗喀巴师徒三尊”,这是蒙古族独尊黄教后对“降六师神变”的认识,也是蒙古族召庙壁画的独到之处。壁画在场景、人物绘制上,增添了民族和地域特色,画面中多处出现了身着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服饰以及来自异域的不同肤色的信徒,甚至把一位吹箫的菩萨头上的五智云冠画作土默特蒙古族的发式,虚实结合,浪漫中有写实。画面中山水的形态和奔跑的马、鹿、飞禽等,其时代、地域、民族特征表现鲜明,显然倾注了绘画者的信仰追求与审美意识,也可以说是察卜齐勒大法会上各族民众热衷宗教信仰追求的宏大场面的生动地再现。<br> 大召寺壁画的绘制技法、构图布局及色彩运用等方面,基本采用明代粉本绘制,明显接受了西藏佛教、汉佛教的影响,并且融入了蒙古人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因而在壁画内容和艺术风格上别具一格。其技法注重写实传统,平淡中有变化,写实中有夸张,人物单线勾勒,平涂着色。先起画稿,后着色,以红、黄、蓝、绿为主调,色彩富丽,在统一中呈现多彩,显得热烈、干净、明快。融合了汉、藏、蒙古民族的绘画艺术特点,风格拙朴、厚实,亦有元代画风的余韵,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br> 大召寺壁画的始绘年代当与建筑年代同期,但据地方文献记载大召寺曾经历了康熙、光绪年问的修缮,康熙年问只是覆盖了黄琉璃瓦顶,可能不会动及壁画,但是光绪年问重新修葺墙体,壁画是否也经历了重绘,尚待考证。<br> 1.抢救性揭取和加固过程<br> 1985年,大召寺经堂墙体要落架大修,由宗教局申请经费负责大召寺的修缮工程,其中一部分经费用于壁画临摹和揭取,责成呼和浩特文物事业管理处(简称文管处)完成。文管处闻讯后迅速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到现场拍摄、临摹壁画,同时揭取壁画,想尽可能多保留一些壁画资料。由于当时工程抢进度,拍摄、临摹工作完成后,揭取壁画的时间已非常紧迫。工程队从房顶、墙壁四处动工,专业技术人员头戴安全帽在现场揭取壁画,有一些壁画是从掉落在地上的墙皮中捡起来的,因此也就真正成为抢救性揭取了。<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