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目录学及具体的目录著作,目前学术界争论较多。因此,本书考辨之处也很多,如《中经》的成书时间,《中经新簿》的卷数、附录、小类、收书卷数、“叙录”问题,“中经”一词的含义,四部分类法的起源,汲冢书出土开始整理时间及在《中经新簿》中的分类,梁朝的“五部目录”,殷淳《大四部目》的性质,《今书七志》之名的由来,《七志》的附录、原书卷数、成书时间、提要形式,挚虞《文章志》与《文章流别志》的区别等等,共有二十多处,其中有些考辨,如“中经”含义及“四部分类法的起源”等,同时涉及2-3种目录著作,所以对于全书的结构,最初是考虑用专题形式,这样讨论起来可以灵活一些。我由此设置了二十多个研究专题,前期的撰写也在这些专题上完成。但后来又发现,个别目录著作研究的专题数量太多,如《中经新簿》、《七志》均有七个,虽专题这种形式较为灵活,但结构上就显得繁复了。于是,还是认为以章节形式组织全书内容更为妥帖,又改为一绪论、三编、六章的结构,后几经斟酌,最终成了六章之基本结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