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历史的探索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7068247
  • 作      者:
    林晖编撰
  • 出 版 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历史的选择》总结30年新闻改革的成败得失,经验教训;《历史的轨迹》汇集记录中国的改革开放历程的典范之作;《历史的探索》记录在新闻改革的探索过程中学者们的思考。 本书系给新闻改革的实践者们一个历史的回顾,给当下新闻改革的探索者们一个现实的关照,让未来新闻改革者们薪传火续。 本书为丛书之一,旨在总结我国新闻改革三十年的成果,记录学者们在新闻改革探索过程中的思考,汇集了三十余篇有代表性的文章,反映新闻学各研究方向上的探索,以便读者完整地了解三十年来学界探讨的轨迹。
展开
内容介绍
    《新闻改革30年研究书系》从“进程与逻辑”、“理论探索”、“实践轨迹”三个维度对新闻改革和新闻传媒业的转型与发展,进行了全面总结与整体观照,形成了《历史的选择》、《历史的探索》、《历史的轨迹》三本著作。<br>    本书揭示了新闻传播学者引领、推动新闻改革的坚韧、不懈的突破和探索。本书从汗牛充栋的新闻传播学研究论文中,以年度为线索,选择了30余篇能够代表30年间我国新闻理论研究探索成就的论文,试图呈现学者“历史的探索”的努力成果。尽管时至今日,中国理论新闻学仍然未能形成自己独立的话语体系和学术流派,也很难像转轨经济学、发展社会学那样高度概括其30年的学术轨迹,但学者们坚韧、不懈的突破和探索,仍然在中国媒介的现代历程中留下了珍贵的总结和纪录。也许受到种种因素的局限,导致这一选编还有一定的缺陷,但选编者的主观意图大体上是实现了的。虽然我国的新闻理论探索以对实践的观照和引领作为自身的使命,但理论并不是对实践亦步亦趋,自身有它的生成和发展逻辑。作者通过对相关论文的选编和排序、评价,揭示出了这一新闻理论的生成和发展逻辑。本书的选编者以10年为界,把我国新闻学理论的探索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10年。这一阶段,由引进信息概念引发的对于媒介功能的解放、对新闻本性的重新认定、对于新闻规律的归纳和尊重是这10年的最大贡献。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到20世纪90年代的10年。其间,最活跃的是伴随媒介经济的成长在媒介经营管理、广告、资本运营、传媒集团等在经济逻辑上展开的研究。媒介经济、媒介产业化成为业界和学界都炙手可热的话题。第三阶段: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10年。这一阶段的理论探讨主要围绕中国传媒应对国际挑战、立足于寻求中国媒介做大作强、促进和谐社会构建三个方面,但最后逐渐汇聚到一点:打造具备社会公信力的中国媒体,促进社会进步,履行社会责任。这样的理论探索历程,大体上呈现出以“新闻”探讨开始,以对“专业主义”的反思收尾的思考轨迹;“信息”、“媒介产业”、“专业主义”等构成了30年间理论界探讨的关键词,也标志着新闻理论界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初的三次思想跃进。
展开
精彩书摘
    新闻定义新探<br>    人们不会按新闻定义办报,但是,对新闻定义的探讨,其意义却不可忽视,新闻定义正确的程度,往往标志这门学科发展的程度,科学的新闻定义,对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念,澄清新闻学研究中某些混乱思想,是会起着积极作用的。<br>    一、历史的回顾<br>    资产阶级新闻事业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所提到的新闻定义多如牛毛,可是迄今人们仍在迷雾中徘徊,没有找到一个科学的答案。西方新闻学者,不是把新闻作为一种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去进行考察,而总是在人们的主观感觉与认识方面去穷思苦索。比如,他们把新闻定义概括为:<br>    “新闻者”读者所欲知之事物也。“新闻者,有人类之兴味,与人类生活上及幸福上能发生影响之一切事件及观念等相关之原质的事实也。”(见戈公振:《中国报学史》)<br>    “只有那些正在发生的、有人情味的,足以吸引大众,至少是相当一部分人的事实,才能构成新闻。”(戴纳,美国记者)
展开
目录
前言<br>论新闻(1981年)<br>新闻定义新探(1987年)<br>新闻体制改革略议(1988年)<br>新闻写作学基础理论建设的思考(1988年)<br>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的新闻学(1989年)<br>多种声音一个方向<br>——论党在新时期的新闻政策(1989年)<br>广告的消失和复活<br>——中国广告市场发展的重要转折(1992年)<br>试论当前我国新闻事业的双重性(1995年)<br>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视理论体系的建立(1997年)<br>重建新闻客观性原理(1999年)<br>舆论监督与西方新闻工作者的专业主义(1999年)<br>大音希声<br>——1989—1999中国报业的和平演变(1999年)<br>中国受众研究20年(2001年)<br>受众·公民·消费者(2001年)<br>泛传播的观念<br>——基于传播趋向分析的理论模型(2001年)<br>新闻传播策划与组织的理论体系建构(2001年)<br>批判学派纵横谈(2002年)<br>中国加入WTO后内地报业所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br>——2002年6月在香港举行的“世界报业论坛”上的发言(2002年)<br>经济信息在苏南农村的传播现状调查研究(2002年)<br>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br>——中国媒介集团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2002年)<br>中国新闻传播的历史建构<br>——对三个新闻定义的解读(2003年)<br>为什么不是范长江(2003年)<br>关于传媒影响力的诠释<br>——对传媒产业本质的一种探讨(2003年)<br>会诊中国电视<br>——关于中国电视现状及问题的对话(2004年)<br>新闻与新闻报道(2004年)<br>社会控制与自主性<br>——新闻从业者工作满意度与角色冲突分析(2004年)<br>加人世贸组织三年中国传媒格局的嬗变与前瞻(2005年)<br>我国媒介规制变迁的制度困境及其意识形态根源(2005年)<br>制度转型与政策冲突:当前国际传媒发展的基本点(2005年)<br>新闻传媒:如何面对社会不和谐因素<br>——从一个侧面考察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2005年)<br>科学报道史视野中的《新青年》(2005年)<br>考察“公众人物”概念在中国大众媒介诽谤案件中的应用(2007年)<br>建构多元的文化传播体系是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之基本(2008年)<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