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电视媒介文化与后现代主义思潮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4358110
  • 作      者:
    朱晓军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朱晓军,1968年生,陕西汉中人,夏门大学文艺学硕士(1997—2000年)、博士(2004—2007年)。硕士毕业后在江苏做过两年公务员。现居杭州,任教于浙江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影视传播与影视文化。曾获第五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电视艺术论文一等奖、第五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三等奖。
展开
内容介绍
    《电视媒介文化与后现代主义思潮》主要内容包括:电视研究的理论困境、国内电视研究的现状、电视研究的新思维、后现代话语与电视、描述后现代、界定后现代:怎么都行、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中国后现代话语等等。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后现代话语与电视<br>    第一节 描述后现代<br>    一、界定后现代:怎么都行(everything goes)?<br>    既然已经选定了将“后现代”作为考察电视媒介的文化背景、思维框架——在某些时候甚至是一种方法,就意味着必须要面对可能会出现的“赶学术时髦”的嘲讽,以及作为一个很可能被贴上标签的“后现代主义者”无法回避的理论质疑。实际上,我一直在小心翼翼地避免使用“后现代主义”这个约定俗成的术语,因为稍后我们就会明白,“后现代”——无论学者们是否使用那个术语,其实根本不是一种“主义”:与其说是一种“主义”,毋宁说是一种“反主义”可能更加贴切一些。所以,我决定用“后现代话语”这样一个“术语”色彩比较淡,显得不那么“本质主义”的词汇,来表达类似的意思。虽然界定术语或关键词是任何学术研究展开的起点,但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受后现代话语的影响或者在后现代语境之下,给任何一个往往是最常用、最简单的名词,例如“人”、“文化”、“语言”、“女性”等等下定义——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话,也是非常困难的。<br>    ……
展开
目录
导论<br>一、电视研究的理论困境<br>二、国内电视研究的现状<br>三、电视研究的新思维<br>第一章 后现代话语与电视<br>第一节 描述后现代<br>一、界定后现代:怎么都行(everythinggoes)?<br>二、现代性与后现代性<br>三、中国后现代话语<br>第二节 电视与后现代社会的兴起<br>第三节 电视:后现代主义的典范?<br><br>第二章 “看”的方式与电视形象流<br>第一节 视觉中心主义(ocularcentrism)<br>一、高贵的视觉<br>二、可见的与不可见的<br>三、视觉机器<br>第二节 电视与图像转向<br>一、图像转向<br>二、反思“视觉性”<br>第三节 “看”电视:瞥视与流观<br>一、电视之眼<br>二、电视形象流的听觉性<br>三、形象流的非文本性<br><br>第三章 电视形象流与时空重组<br>第一节 传播媒介与时空压缩<br>一、空间的时间化<br>二、时间的空间化<br>三、时空压缩与后现代状态<br>第二节 感知方式嬗变的社会轨迹与后现代转向<br>一、不在乎天长地久<br>二、生活在别处<br>三、怀着乡愁,寻找家园<br>第三节 场景融合:电视对社会行为的影响<br>一、青春文化——儿童的成人化和成人的儿童化<br>二、“伟人”的黄昏:私人领域的公共化和公共领域的私人化<br>三、20世纪60年代人/当代中国“80后现象”:电视与后现代主义的缘起<br><br>第四章 从主体到身体:电视形象流与后现代审美文化<br>第一节 后现代主体:漫游者(浪荡子)<br>一、现代主体的分裂<br>二、电视形象流与后现代主体<br>第二节 电视、身体与美学<br>一、电视与身体的回归<br>二、身体成为艺术品<br>三、身体美学与身体反美学<br>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