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我的科普情节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11194876
  • 作      者:
    陈芳烈著
  • 出 版 社 :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陈芳烈,1938年生,浙江路桥人。1962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同年人人民邮电出版社,历任助编、编辑、《电信技术》主编、《电信科学》主编、副总编辑、总编辑。在职期间,先后受聘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邮电学院、重庆邮电学院、邮电管理干部学院等院校兼职教授。1998年退休后,被聘为中国电信网站总编辑和《中国数据通信》总编辑历8年。1990年被授予“有突出成绩的科普作家”荣誉证书;1991年被评为编审;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获“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荣誉称号以及第二届“高士其科普基金奖”;1999年担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至今。著译有《电信革命》、《现代电信剪影》、《现代电信百科》等专业类和科普类图书20余种,发表短篇科普作品、沦文约300余篇。2007年因策划和主编《e时代N个为什么》丛书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展开
内容介绍
    文化是每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和灵魂,而出版事业和出版物,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民族精神的物质承载者,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从事这项伟大事业的出版人,不仅是出版活动的实践者,而且是人类文化创造、积累、交流、传播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者、民族精神的护卫者和时代精神的弘扬者。任何时代,治书修史者都肩负着神圣的历史责任、文化责任、社会责任,在我国,这种传统一直延续了几千年。但是,目前受名利诱导和网络快餐文化的影响,出版界跟风炒作、追求市场效应一夜成名而不顾文化品位等现象时有耳闻。在种种浮躁的背后,反映出来的是出版从业者文化品格的缺失。唯其如此,为繁荣学术和民族文化而坚守文化天职、恪守社会责任的职业精神和文化追求,尤其值得在出版界大力弘扬。
展开
精彩书摘
    在60年代,国家经济还比较困难,大家拿的都是低工资。很多年,我一直都是拿56元工资,生活过得紧紧巴巴的。老一代的编辑要比我们好一点,有的享受肉和蛋的配给,人称“肉蛋干部”;有的享受糖和豆的配给,人称“糖豆干部”。老佟虽说是“肉蛋干部”,但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负担比我们重,日子过得也并不宽裕,但对人却很大方。常常听到他在别人困难时解囊相助的事。我自己也亲历过一回,至今难忘。<br>    1969年5月19日,我们坐上一列开往武汉方向的列车,开始下放劳动的生活。由于下放的决定来得如此之突然,以致走得十分匆忙。每个人都要做好一辈子扎根农村的准备,因而带的东西自然也就少不了。像箱子、蚊帐、厚被褥、草帽、军用水壶以及一年四季要用的东西都要备齐,这使得原本便颇有点经济拮据的我感到不堪承受。没想到这种情况被细心的佟主任察觉到了。他走到我跟前没多说什么,硬是往我手里塞了50元钱,说:“你就先用它买点必需的用品吧!”看我有点犹豫,他又劝慰地说:“没有关系的,等将来你有钱了再还我就是了;没有钱也可以不还。”我不知说什么是好,只感到一股暖流在全身流淌着。<br>    当年50元钱是很顶用的,可以买不少东西。我用它买了蚊帐、木板箱、背包等下放所需的用品,解了燃眉之急。<br>    佟主任借给我的这笔钱,我一直记在心上,感到沉甸甸的。在我经济状况稍有好转时,曾几次想把钱还给他,但都没有出手。因为时间已经过去很多年了,同样是50元钱现在已经买不了几样东西了。如果给佟主任付利息,根据他的为人,他是绝不肯收的,而且也怕有负他当初的一番好意。在犹豫中我不知不觉又拖延了些时日,可心里却依然忘不了这件事。
展开
目录
自序<br>第一编 两栖人生<br>一、入门从师<br>“单兵教练”<br>主编遗风<br>科普引路人——施镭<br><br>二、编辑人生<br>编辑的责任<br>编辑的“功夫”<br>悠悠笔墨情<br>编辑的积累<br><br>三、科学春来<br>难忘笔会<br>初识天一<br>人生楷模<br>相约《知力》<br><br>四、笔墨生涯<br>从编译起步<br>艰辛与困惑<br>对通俗化的探究<br>尝试“转型”<br>“另类”科普<br>作者的悲哀<br><br>五、难得机缘<br>一本新颖的科普刊物<br>画报化——领风气之先<br>与年轻人合作<br><br>六、“现学现卖”<br>山沟里学日语<br>翻译《书写电话》<br>造访北原安定<br><br>七、他山之石<br>互补与互动<br>一次写广播稿的经历<br>邮票与科普<br>初涉影视<br>与网络结交<br><br>八、策划实践<br>初尝浅试<br>《现代电信百科》的策划<br>点击“e时代”<br><br>九、梦回“童趣”<br>不期而至的机遇<br>从1%到100%<br>品牌与信誉的力量<br>感谢“童趣”<br>再续前缘<br><br>十、“客串”讲坛<br>开讲《期刊编辑学》<br>初探“科技写作”<br>延伸脚下的“路”<br><br>十一、情系科普<br>艰难的起步<br>志在“搭桥”<br>友谊与奉献<br><br>第二编 雪泥鸿爪<br>一、有关编辑工作的文章、讲稿和论文<br>谈“咬文嚼字”<br>选题——编辑工作的基础<br>审读与编辑加工<br>谈科技文章的准确性<br>从更改栏名说起——谈科普期刊的特色<br>编辑与高新科技<br>谈练笔<br>论编辑能力的培养<br>悠悠笔墨情——回忆在《电信技术》工作的日子<br>半个世纪的情结——纪念《电信科学》创刊50周年<br><br>二、有关科普创作的文章、讲稿和论文<br>科普作品的选材<br>科普文章的编译<br>科普作品的要求及其写作<br>对科普图书策划的再认识<br>网络时代的科普创作<br>科普的创新<br>科普精品编创三议<br>科普图书原创刍议<br>科普图书的策划<br><br>三、科普代表作选录<br>人类怎样通信<br>信息媒体的变迁<br>电信百年<br>泰坦尼克号与SOS<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