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咱们的天气预报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1282099
  • 作      者:
    宋英杰, 章芳, 丁莉莉等著
  • 出 版 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宋英杰,中国第一位电视气象节目主持人,毕业于北京气象学院天气动力专业,气象专业高级工程师。第八、九届全国青联委员,国际气象传播协会(IABM)创始会员,中国气象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西南大学等院校兼职教授。<br>    宋英杰以其专业的背景、知性的形象和自然诙谐的语言风格赢得了观众的喜爱。2000年、2002年、2004年,曾连续三届获得全国气象节目比赛主持艺术一等奖。2004年在“我最喜爱的气象主持人”全国性评选中,获得最佳主持人“气象先生”称号。
展开
内容介绍
    短短5分钟的《天气预报》,背后却是30年光阴的积累。《咱们的天气预报》从1980年的中国第一个电视天气预报谈起,16个故事、6位主持人、近10位节目编导,和您聊聊天气预报背后的故事。书中更有气象百科、四季养生秘籍和权威的气候数据分析与城市点评,帮助您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好的解读天气。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天气预报》30年的怀旧线索<br>    《天气预报》节目的生日<br>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人们只能通过广播和报纸了解点儿天气。<br>    报纸上的天气预报很简短,《人民日报》上有北京地区的24小时预报。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夜里,南转北风一二级;白天,北转南风二三级”。<br>    那时候,广播里天气预报的语速是非常缓慢的,是以记录速度进行播报的。有点像电视剧《潜伏》中余则成一边听、一边记录广播中的各种暗语。<br>    那时候广播中的天气预报,也的确有些暗语的味道。例如,5500米高空、冷涡、切变线、700毫巴等专业术语。能100%听懂当年广播天气预报的人寥寥无几,宋英杰回忆说,他就是听天气预报长大的,但没听懂天气预报就长大了。<br>    与1956年问世的报纸和广播天气预报相比,电视天气预报显然很年轻。而当一群年轻人着手考证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历史的时候,发现确凿的史料很少很少,《天气预报》节目的生日成了一件悬案。<br>    于是大家像考古系学生一样,走访、查阅、勘验,最终得到的确切答案是: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诞生于1980年7月7日。显然《天气预报》也是一位80后!<br>    20世纪80年代的专家主持<br>    最早在节目中播报天气的主持人是当时中央气象台年轻的预报员,现在是数字频道——中国气象频道的总顾问,他叫韩建钢。<br>    ……
展开
目录
序<br>第1章 《天气预报》30年的怀旧线索<br>近30年,16条怀旧线索,《天气预报》节目全力呈现每一次关键成长,记录每一步坚实脚印。<br>第2章 主持人与天气的对话<br>这次,6位气象主持人不聊《天气预报》,他们用自己的生活态度诠释各自眼中的天气,畅想对于生活的种种感悟。<br>第3章 走进节目组<br>《天气预报》的掌门人是谁?节目是怎样制作出来的?背后又有怎样一群为天气而生的人?这一章你会找到全部的答案。<br>第4章 气象百科<br>二十四节气、降雨、降雪、台风、云……这些气象名词对于大多数观众都不陌生,但它们具体指的是什么呢?<br>第5章 四季养生堂<br>身体和季节密切相关。不同季节会有不一样的养生之道,不同节气也会有不同的讲究,在恰当的时间需要随即调整自己的身体。我们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你的身心更加健康。<br>附录 《天气预报》中的城市气候<br>对《天气预报》中的预报城市一网打尽,给喜欢旅游和想了解城市的朋友,提供最权威的气候数据和城市点评。<br>后记<br>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