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数字媒介社会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7066847
  • 作      者:
    (日)水越伸著
  • 出 版 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数字技术背景下,“数字媒介社会”成为人类社会未来发展诸多方向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可能性选择。作为拥有全世界最先进传播技术的国家,日本在数字媒介社会的发展征程上渐行渐远,许多问题也随之产生:大众传媒与新闻出版业的转型、社会的多元化发展、综合的媒介素养以及跨越国境的信息传播等。以因特网为首的新媒介从多个方面影响改善着我们的生活与社会。站在世纪转换的头十年,作者回顾历史、面向未来,做出了自己的思考。
展开
作者简介
    水越伸,筑波大学比较文化专业毕业。1989年任东京大学新闻研究所(现在更名为社会情报研究所)助教,1993年任东京大学社会情报研究所副教授,1996-1997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任客座研究员,现任东京大学情报学环?跨学科信息学府准教授,博士生导师。<br>    主要著作:《媒介的生成:美国广播发展史》、《20世纪的媒介:近代的电子媒介》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站在20世纪与21世纪的交界处,回顾过去、面向未来,为我们描绘出一个具有相当时间跨度的时空演进过程。与20世纪尼葛洛庞帝风靡一时的《数字化生存》不同,水越伸先生的《数字媒介社会》为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四维”空间,作者将媒介技术的应用置于历史的曲线上,并为其勾勒出一个宏大的社会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作者从五个方面描绘并阐释了数字技术条件下的媒介社会发展。<br>    新媒介之于人们,在其最初的发展阶段是作为玩具而存在。无论是19世纪的无线电少年或是20世纪的网络黑客,均是将新媒介技术视作游戏之物,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动手摆弄那些外表简陋的机械装置。在这些游戏性的新媒介实践中,媒介逐渐实现了自己的社会化与产业化发展。
展开
精彩书摘
    在此书中,波西格与摩托车之间的关系与无线电装置对于“无线少年”,个人电脑、游戏对于“黑客”极为类似,即被作者关注并着重描述的是摩托车一大堆大大小小零部件被逐一组合、拼装完成的过程——作者将摩托车当作提供移动功能的媒介工具,详细叙述了这一工具的组装方法、构造以及控制原理。此外,作者还就摩托车与车手人车合一的感觉进行了描述,认为这种人车合一的状态完全有别于汽车驾驶,极具魅力。波西格并非单纯爱好摩托车,机械构造以及相关知识反映在西洋哲学思想中表现为合理主义和功利主义,作者的思绪游走于合理主义与功利主义的边缘,并将乘车的感受与佛家禅语中所说的“主客如一”结合起来,使思想更加深邃。也就是说,波西格将禅与摩托这两样看上去毫无关系的事物并联起来,从日常生活中不足取的小事里提炼出技术与人类的相互关系,从头开始研究这个隶属于人类精神世界的课题。<br>    此外,在本书中,波西格通过对摩托车这一小小的技术构成体、小小移动媒介的魅力进行了描述,批判了那些拥有宏大研究规模的科学技术。同时,对嬉皮士们厌恶和惧怕科技、打算委身于避世的生活方式的行为加以限制。作者对科技至上主义与反科技主义两种思潮进行了界定,提出有必要以充满希望的视角展望科技与人类的关系。在这个课题中,作者以摩托车这一小小科技产物为出发点,并使之贯穿全篇。在波西格的思绪与姿态中,明显存在着某种与数字媒介“黑客”们共通的东西。那个时期同时出现的还有如苹果、ATARI那样的微型电脑媒介,也有一本名为《禅与因特网科技》的解说性书籍——不光书名有模仿《禅与摩托修理技术》的嫌疑,连销售情况也堪比前者,很快成为畅销书并几度再版。这恐怕就是那种共性的表现吧。
展开
目录
中文版作者自序<br>译者序<br>绪论 立足未来,回顾历史<br>1 网络未来100年遐想<br>2 社会媒介理论的对抗力<br>(1) 作为研究课题的社会媒介理论<br>(2) 信息技术、媒介和社会<br><br>3 历史中的数字媒介<br>(1) 电子媒介爆炸与数字媒介浪潮<br>(2) 帮助解读历史性图景的辅助线<br>4 关注以媒介为中心的人类图景:取景与构图<br><br>第一章 媒介是玩具<br>1 无线电波与无线少年<br>(1) 20世纪初的无线想象力<br>(2) 无线电的大众媒介化发展——无线广播<br>2 个人电脑、电子游戏和黑客<br><br>3 媒介文化的游戏性<br>(1) 边缘艺术与游戏<br>(2) 数字玩具的两重性<br><br>4 探索新的人类与媒介关系<br>(1) 惊叹动画盘与连动漫画:岩井俊雄的脚印<br>(2) 公共领域:媒介的群落生境<br><br>第二章 媒介素养与人类景观的回转<br>1 何谓媒介读写能力<br>2 综合的媒介素养<br><br>3媒介素养理论的谱系<br>(1) 大众媒介批判的理论与实践<br>(2) 学校教育的理论与实践<br>(3) 信息产业结构组织:生产与消费<br>4 媒介素养理论的核心问题<br>5 数字信息化与媒介素养的影响半径<br><br>第三章 新媒介表现者与新闻传播<br>1 DV影像新闻:新的报道模式<br>(1) DV影像新闻的开端<br>(2) DV影像新闻与大众媒介<br><br>2 在线新闻与编辑活动的演变<br>(1) 激活:基于因特网的编辑活动<br>(2) 在线新闻工作者的相貌<br>(3) “Hyper Story”与新闻报道的自我认知<br><br>3 从根本上质问日本的媒介<br>(1) “大众媒介中心说”与“数字意识形态”<br>(2) 再问新闻工作者与大众媒介事业机构的关系<br>(3) 新闻报道主体换位的可能性<br><br>4 媒介表现者与新闻报道<br>(1) 作为媒介表现者的民众的觉醒<br>(2) 对多层次新闻概念的再构筑<br>5 走向多层的公共领域<br><br>第四章 跨越国境的亚洲媒介<br>1 亚洲的媒介、媒介的亚洲<br>2 媒介发展变革的实践与言说<br><br>3 跨越国境的小故事<br>(1) 都市的消费文化与亚洲电影<br>(2) 亚文化的在线杂志<br>(3) 起步于亚洲的风格<br>4 数字化与具边缘性和多样性的文化<br><br>5 为了打开日本的亚洲之门<br>(1) 探寻多文化的、综合的媒介素养<br>(2) 媒介生态群境的形成<br><br>第五章 数字媒介与公共领域<br>1 21世纪前半期的媒介与社会<br>(1) 关于数字信息化的大叙事<br>(2) 草根阶层的小叙事<br><br>2 数字媒介的社会特性<br>(1) 技术革命与日常化的“版本升级”<br>(2) 媒介素养的政治性<br>3 制度性思考与媒介理论实践<br><br>4 因特网的大众化现象<br>(1) 大众媒介化的因特网<br>(2) 政治经济维度的因特网技术<br><br>5 表现欲与共鸣<br>(1) 表现欲与边缘性<br>(2) 共鸣与共同体<br><br>第六章 媒介表现、学习与素养——跨学科研究的新尝试<br>1 日本媒介社会的走向<br>(1) 国民媒介文化的崩溃与表现欲<br>(2) 东亚的多文化综合媒介文化与共鸣<br><br>2 通往媒介表现、学习与素养的实践之路<br>(1) 数字媒介社会中的行会联盟<br>(2) 媒介的游戏、素养与实践<br>(3) 跨学科研究的发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