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手机短信传播心理探析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11276985
  • 作      者:
    倪桓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倪桓,女,2000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新闻学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传播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研究方向为新闻心理学、传播心理学、广告心理学。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短信传播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传播现象之一,不仅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而且业已创造出一种新型的沟通方式——手机短信人际传播。区别于现实互动,短信交往给使用者带来了全新体验,并对传统人际传播产生着深远影响。
  本书从传播心理学视角,阐述在手机短信人际传播所具备的媒介特质基础上,个体如何利用其进行自我表露,开展人际交流:以及在这个过程当中,中国人的集体文化心理如何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探讨通过短信传播建构的新型人际关系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并用事实证明,它对传统人际交往产生了哪些负面影响。
  适读对象:新闻传播专业研究人员、师生媒介管理部门人员,媒介爱好者。
展开
精彩书摘
  刘伟的《手机短信的六种媒体优势》一文,将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新兴的介入新闻传播领域的势力,在与传统媒体做细致的对比之后,分析其媒体优势:短信集合了纸媒体的书写、可存储以及互联网交互的优点,还拥有无线传播的独特优势——移动、即时。短信将各种媒体的优势高度融合,并通过网络进行了延伸,是一种融合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优势的新媒体。
  (3)短信传播的负面社会影响及监管
  这一类研究多从短信传播技术带来的不良社会影响(如黄色短信、垃圾短信、短信诈骗等)出发,关注目前监管措施的缺失,从而提出自己的建议。代表性较强的有:
  张潇潇的《不良短信传播现象分析》一文,从不良短信的类别、传播特点和监管等方面展开论述。
  易容、周晓丽在《新媒介时代的信息噪音和控制——对手机短信文化空间的现状分析》一文中指出,由手机短信构筑的“拇指文化”空间已经给人类带来手机信息噪音的困扰,进而从手机的传播特性来分析噪音(指手机短信中的虚假信息、不良信息、危害公共安全信息、恶意病毒信息和不为受众所需的信息)产生的根源并探讨控制对策。
  李洋的《第五媒体何处去——手机短信的负面信息传播现象解读》一文对短信负面信息的分类及成因做了探讨。
  (4)短信传播的社会政治经济功能
  此类从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出发的宏观探讨共有5篇文章,比较具代表性的是张文静的《新媒介形态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国手机短信息传播分析》,该文以传播政治经济学为理论依据,探讨短信息如何在中国社会中被建构、哪些因素促成这一传播渠道的形成、短信的传播范围和发展趋向,以及它对中国社会和使用者产生怎样的影响。与之相类似的文章还有王凯波的《手机短信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一文。
展开
目录
总序/1
第一章 导论/1
一、研究背景
手机短信在我国的发展现状/2
二、研究动机/3
三、研究对象/6
四、研究方法
采用定性的文献分析和深度访谈的方法/11
五、文献与理论综述/12

第二章 手机短信人际传播概述/27
第一节 手机短信人际传播概念的提出/27
一、手机短信传播是一种人际传播/27
二、手机短信人际传播概念的确立/34
第二节 手机短信人际传播诞生的媒介形态变迁背景/36
一、面对面传播:示现媒介系统时期/38
二、延时传播:再现媒介系统时期/39
三、电子对话:机器媒介系统时期/4l
第三节 手机短信人际传播的新特质/44
一、移动性/44
二、去现场性/47
三、私密性/50
四、可控的异步交流/50
第四节 短信人际传播对新型人际关系构建的研究思路/54
一、研究思路/54
二、研究内容/55

第三章 自我表露
手机短信人际关系构建的个体心理基础/57
第一节 构建短信人际关系中自我表露的特点/57
一、自我表露是人际交往的基础/57
二、短信人际交往中自我表露的特点/59
第二节 构建短信人际关系中印象管理的特殊性/77
一、印象与印象管理/77
二、印象管理的重要性/78
三、手机短信人际交往有利于印象管理/79
四、构建短信人际关系中印象管理的特殊性/81
第三节 构建短信人际关系中自我表露的效果:对现实人际关系的影响/88
一、一般人群/88
二、特殊群体/90

第四章 文化心理
手机短信人际关系构建的集体心理特征/92
第一节 民族文化心理的显性表征
行为特点对短信人际关系的影响/93
一、中国人民族性格的行为特点/94
二、中国人民族性格的局限性/96
三、短信人际交往是中国人民族性格的合理选择/99
第二节 民族文化心理的隐性体现思维特性对短信人际关系的影响/101
一、中国人的思维特性辩证思维/102
二、辩证思维对短信入际关系的影响/106
第三节 当代多元文化对短信人际关系的影响/115
一、短信人际交往的“无厘头”化/116
二、短信人际交往的娱乐化/117
三、短信人际交往的新旧文化冲突/119

第五章 手机短信人际传播构筑的新型短信人际关系/12l
第一节 短信人际关系与现实人际关系比较/121
一、短信人际关系的内涵/122
二、短信人际关系与现实人际关系的联系与差异/122
三、短信人际交往的优势与劣势与现实人际交往相比/127
四、短信人际交往对现实人际交往的影响/136
第二节 短信人际关系的新特质/138
一、短信交往情境的超时空性/138
二、短信交往主体的去社会性/139
三、短信交往中介的符号化/140
四、短信交往角色的半虚拟化/142
五、短信交往过程的选择性/143
六、短信交往对象的多情境切换/144
第三节 短信人际交往中的人际吸引/145
一、 短信人际吸引中的情感性/145
二、短信交往中的友谊与爱情/147

第六章 手机短信人际传播中的负面效应/152
第一节 手机短信人际传播与社交障碍/153
一、短信人际传播中社交障碍的表现/154
二、短信引发社交障碍的深层心理原因分析/156
三、过度使用短信与社交障碍的关系/162
第二节 手机短信人际传播中的成瘾现象/164
一、成瘾与“短信成瘾”/164
二、“短信成瘾”的基本特征与表现/166
三、“短信成瘾”对现实人际关系的危害/168
四、“短信成瘾”的成因/170
第三节 短信人际传播与信任/情感危机/176
一、手机短信降低了个体间的诚信度,产生信任危机/177
二、手机短信削弱了人们的情感关联,引发情感危机/178
三、短信弱化了个体对人际交往规则权威性的认同/180
结语:观点总结及研究的局限/185
一、观点总结/185
二、研究局限/188
参考文献/190
后记/19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