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诚纳的胸怀与角力的平台
纵看近现代“进京”三“潮”
在中国历史上,“闯京城”一直是与“权力”二字连在一起的。而这个概念与京城外的老百姓似乎说不到一块。因为在以往任何一个朝代,京都的煞气与皇宫的森严都足以让黎民百姓望而却步、胆寒潜行,若不是为了告御状或做京官,天高皇帝远,谁没事跑到京城去闯祸?
这听起来很像通理,这条通理在中国传承了多少个世纪,已无人考证,但需要肯定的是,曾经的通理到如今已然成为可笑的怪理!
实践证明,北京,这个“京油子”的老家,她不但让政客心驰神往,更让众多淘金者捕捉到无限的信息量与潜在的物质财富。
北京欢迎你——这是北京人结合2008年奥运会呼出来的口号。其实,在没有这个口号之前,北京就一直向来自四面八方“闯北京”的外地人袒露着她的诚纳的胸怀。
不是吗,没有这种诚纳,就没有今天的国粹京剧;没有这种诚纳,就没有30年来的人口大面积迁徙;没有这种诚纳,如今的北京就依然只与“古老”二字相伴!
为详述北京的诚纳,让我们一起把时空倒退300年,从当年的“徽帮闯京”史说起!
第一潮:“徽班进京”迄今300年
提起“闯京城”三个字,最早的潮流得追溯到300年前的徽剧。
徽剧的形成,正值明末时期。当时徽州社会各阶层,上到士大夫、徽商巨贾,下到黎民百姓,都对戏曲十分执著,加上那时期徽州经济繁盛,安定平和,本地和外地的戏曲艺人纷纷在这片山水美丽的土地上竞技献艺,于是大量的民间戏班如雨后春笋般在徽州涌现。
明代大徽商歙县岩寺吴越石拥有的家庭戏班最为出名,据记载,吴家戏班至少有女演员13名,且一律由主人拟定艺名;大徽商歙县溪南吴天行资产百万,家里也有专门戏班,“姬百人,半为家乐”,扬州名伎“琐琐娘,艳姝也,妙音声”,吴天行也想尽办法把她囊入家班之中;著名戏曲家汪道昆亦有家班,还为戚继光“召小女郎歌舞侑觞”。
随着“朝起朝落”明清更替,清朝在北京扎下了根。那时北京城已经有了徽剧的戏班,但戏曲舞台上正盛行昆曲与京腔(弋阳腔)。
乾隆登基后,徽州商人依然富甲一方,商业的成功引发了文化消费欲望的高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徽剧的兴旺,徽商们纷纷卖力地为乾隆下江南收集声色歌舞,不惜重金包装徽剧色艺,客观上为日后的徽剧闯北京做好了铺垫。
乾隆中叶后,正值京城的昆曲渐渐衰落,京腔兴盛取代昆曲一统京城舞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秦腔艺人魏长生由川进京。魏长生扮相俊美,嗓音甜润,唱腔委婉,做工细腻,一出《滚楼》轰动整个北京城,其麾下双庆班也因此被誉为“京都第一”。
乾隆五十年(1785年),朝廷以魏长生的表演有伤风化为由,明令禁止秦腔在京城演出,并将魏长生逐出京城。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皇帝八十大寿。由徽商出巨资,第一支徽班——三庆班落脚京城后进京演出徽剧,让皇宫上下对徽剧大为赞赏,并使得皇后撤帘而赞。之后又有四喜等十余支戏班相继闯进北京城,大栅栏地区是他们约定的落脚点。其中,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家名声最盛,故史有“四大徽班”进京的历史盛事之称。
“四大徽班”在表演艺术上广征博采,吸取诸家剧种之长,融于徽戏之中。兼之演出阵容齐整,上演的剧目丰富,颇受京城观众欢迎。自魏长生被迫离京,秦腔不振,秦腔艺人为了生计,纷纷搭入徽班,形成了徽、秦两腔融合的局面。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