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巨人之死:雷曼兄弟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4949400
  • 作      者:
    涂永红编著
  • 出 版 社 :
    中国金融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巨人之死——雷曼兄弟》尽可能做到了真实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的统一。此书旨在让读者了解有“十九条命的猫”美称的华尔街的宠儿,雷曼兄弟公司,怎样由小到大,历经风雨称雄华尔街,又怎样身陷次贷危机,最终惨淡谢幕的历程。我们以叙述的方式,立足于史实,尽量客观地介绍雷曼兄弟公司158年的重大事件,以及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后全球金融风暴的演变,特别是中国从中能够寻找到怎样的机遇。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开拓者的足迹<br>    激情与梦想——到美国去<br>    雷曼的建立<br>    雷曼的创始人亨利·雷曼(Henry Lehman)1821年生于德国,父亲是一位犹太贩牛商人。也许是因为身为犹太人,亨利·雷曼和他的兄弟们都具备着成功商人所必备的不畏苦难、勤奋坚忍、满怀希望、把握时机的秉性,而且还传承了犹太人独到的经商天赋和对财富敏锐的嗅觉,这些都是日后成功创立并不断壮大雷曼所必备的条件。<br>    亨利离开故土只身来到美国打拼是在18世纪中期。由于维也纳会议,当时的德国被分裂成38个经济和政治上都互不相干的独立国家。在很多小邦中,封建色彩很浓厚,有的连国会都没有,政治、经济都把持在地主贵族手中。工业还没有发展起来,仍以手工工场和小手工业为主,而政治的分裂又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反观大西洋彼岸的美洲大陆,自独立战争之后,美国的经济取得了显著进步。北部工业迅猛发展急需劳动力,工人平均工资水平是当时欧洲的两倍多,南部和西部肥沃而广袤的土地等待开垦。到处都是机遇,遍地都是财富,一片生机勃勃。<br>    于是,1844年,年仅23岁的亨利·雷曼像那时许许多多富有冒险精神的年轻人一样,怀着对美洲大陆的憧憬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远渡重洋来到阿拉巴马州的蒙哥马利。在他眼中,美洲大陆就是一片承载着激情与梦想的乐土,只要勤奋就能致富,生活充满希望。来到蒙哥马利后,亨利开起了一家名为H.Lehman的纺织品商店,经营纺织品、杂货,并为当地的棉农提供生产器具。凭着勤勤恳恳的经营,3年之后生意步人正轨且日渐兴隆。<br>    在这期间,亨利通过书信向远在德国的家人们描述了他在美国的生活和所见所闻。亨利的兄弟们被他笔下那些新奇的事物和美国的繁荣所吸引,更为亨利事业的成功所鼓舞,也梦想着有朝一日能踏上那片新大陆,开创一片自己的天地。就在这时,反犹太浪潮席卷欧洲,很多国家恢复了对犹太人的种种限制,德国也不例外,留在德国的雷曼兄弟们生活越来越艰难。于是,亨利的兄弟们先后离开家乡,到美国投奔亨利。第一个来的是伊曼纽尔·雷曼(Emanuel Leh-man),1847年商号随之改名为H.Lehman and Bro。后来,随着梅耶·雷曼(Mayer Lehman)的到来,1850年商号又改名为Lehman Brothers(雷曼兄弟)。自此,雷曼兄弟的名字产生了。三兄弟也许没有想到,多年之后雷曼兄弟会成为华尔街投资银行中响当当的名号。他们更不会想到,158年后的今天,雷曼兄弟会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br>    棉花生意:雷曼兄弟的第一桶金<br>    19世纪上半叶是美国农业大发展时期。农具的改良、农业的初步机械化、农业技术的进步、劳动力的不断供应,以及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都为美国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的转变创造了条件。南部地区则形成了一个包括南卡罗来纳、佐治亚、阿拉巴马等10个州的棉花地带,总面积达40万平方英里。这里土壤松软,日照时间长,雨量充沛且降雨适时,非常适合棉花生长。河川溪流众多,便于交通运输。1793年惠特尼轧棉机的发明更使棉花生产变得十分有利可图。南部的奴隶主们纷纷建立起棉花种植园,利用奴隶进行棉花生产,再将原棉销往北部的纺织厂或直接出口欧洲。内战前,南部出口的棉花占世界棉花供应量的3/4。英国、欧洲大陆和美国北部的棉纺织业嗷嗷待哺,主要都依靠南部供应原棉。“棉花就是大王”。种植园主所控制的南部有了“棉花王国”的称号。<br>    雷曼兄弟所在地阿拉巴马州就位于美国著名的“棉花王国”之中。雷曼三兄弟自然明白棉花的价值,但那时他们还没有大规模经营原棉贸易的本钱。经过长时间的观察,雷曼兄弟们发现,棉农的资金链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在原棉出售变现之后,棉农的资金自然很充裕,但在出售之前,他们手中并没有太多现金可用于日常消费,特别是在棉花收获的季节,各种开支会突然增多,而收入还没有实现,这时是棉农手头最紧的时候。于是,雷曼兄弟们首创了一种“以棉代币”的经营方式,即允许现金不充裕的棉农用原棉代替货币与其交换商品,这样就可以解决棉农们资金短期不足的问题。之后雷曼兄弟们再将原棉运往北方销售,又可以获得一笔不菲的收入。就这样,雷曼兄弟又做起了原棉的采购和批发生意,几年之后棉花生意成了雷曼兄弟的主导产业。<br>    1855年,年仅33岁的亨利·雷曼因患热病去世,其余两兄弟继承了商号,并继续扩大棉花等商品的贸易与中间商业务。到了1858年,随着北方工业化的进步和棉纺织业的兴旺发达,原棉交易中心由南部迁至纽约。为了便于抓住商机,年仅32岁的梅耶·雷曼独自移居纽约,在曼哈顿区莱伯特大街119号开了一家分支机构,这一举动为后来总部北迁和进军华尔街打下了基础。<br>    雷曼兄弟的生意越做越兴旺,财源滚滚而来,到内战之前已跻身到奴隶主阶层。<br>    乱世出英雄——内战风云<br>    19世纪50年代的10年中,雷曼兄弟的生意一直经营得非常红火,在整个南部地区建立了不少分号。但繁荣之中危机暗藏,内战的阴影正向他们笼罩过来。<br>    19世纪上半期,美国的经济发展是按两条路线进行的。在北部和西北部各州,工业革命的兴起使资本主义经济得以迅速发展,而在南部各州,由于市场的广阔和奴隶制度的广泛存在,利用奴隶劳动的种植园经济也在快速发展。由于奴隶劳动极为廉价,南部奴隶主拒绝在种植园采用新技术,这就阻碍了农业的机械化和工业市场的扩大,因而遭到北方工业资产阶级的反对。此外,奴隶主热衷于土地的扩张,在新扩张的土地上建立奴隶制,这又与希望向外扩张的工业资产阶级产生了矛盾。这种矛盾随着北方工业化的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日益尖锐,而林肯竞选的胜出进一步激化了这一矛盾。1861年,北方自由雇佣劳动制与南部奴隶制度之间的一场决战终于不可避免地爆发了。<br>    封锁与反封锁<br>    雷曼兄弟的生意在内战中受到了极大冲击,这源于战时北方对南方的封锁。南方在战前对外依存度很高,只生产棉花、烟草等几种经济作物,而粮食和工业制成品的供应则完全依靠从北方或欧洲进口。只要将南方对外边境全部封锁,让其贸易无法正常进行,南方就会出现严重的供给不足,阵脚自乱。所以封锁南部是北方的重要战术之一,而封锁的重点就是南方的主产品——棉花。北方以小麦的出口贸易为条件要挟欧洲,使之放弃与南部的棉花贸易。南方生产的棉花和烟草运不出去,无法换取各种生活必需品,导致南方军备不足,士气低落,明显处于被动。<br>    棉花生意是南方经济的命脉,同样也是雷曼兄弟业务的重点。北方封锁了南部的棉花贸易之后,雷曼兄弟收购的棉花就没有买家,资金立刻紧张起来。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勇敢出击。已移居纽约的梅耶发现,并不是所有人都支持北方政府,南方受封锁,北方的棉纺织业就没了生产原料,他们同样深受打击。于是,他利用自己身在北方之便,多次穿梭于南北封锁线,顶着硝烟战火将伊曼纽尔在南部收购的原棉偷运给北方的棉纺织商,再换取食品等生活必需品偷运回南方。梅耶的这一勇敢举动保住了雷曼兄弟的商号。<br>    出使北方<br>    雷曼兄弟的反封锁行为不但使其自身逃过一劫,还成功地帮助南方大大缓解了物资短缺之苦,所以深受南部联邦政府的尊敬,梅耶也得以与里士满当局发展起亲密的关系。虽然他的身份不过是一位新公民,却成了当局颇为信任的交易顾问。内战期间,阿拉巴马州政府曾请梅耶北上,代表州政府请求救援。带着南部联盟政府总统杰弗逊·戴维斯的一封信,梅耶出使北方,希望能游说北方政府格兰特将军同意由他组织一支南方战俘救援团,以帮助在战争中被俘的大量南方战俘。阿拉巴马的官员还单独写了一封推荐信,将梅耶描述成“一位品质卓越的商人,南方优秀的爱国者之一”。<br>    虽然梅耶在反封锁中的功绩很大,但他当时在南方的声望以及交际手腕还都不高,雷曼商号的大名刚开始广为传播。所以他虽然出使北方,却始终未能跟格兰特将军见上一面,更别说进行游说了。幸好美国也讲究“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梅耶最后只得悻悻而回。但对于一个初来乍到的年轻人,能在战火中保住自家产业已属不易,同时又帮助政府解决战时物资就更难能可贵了,更不用说代表政府出使敌方。若非具有超乎常人的胆识与机敏,这些都是无法做到的。<br>     ……
展开
目录
    引言生命倒计时<br>    第一章 开拓者的足迹<br>    激情与梦想——到美国去<br>    雷曼的建立<br>    棉花生意:雷曼兄弟的第一桶金<br>    乱世出英雄——内战风云<br>    封锁与反封锁<br>    出使北方<br>    乘着时代的风——内战后的全面发展<br>    商品贸易的复兴<br>    总部的北迁<br>    进军商人银行业务<br>    第二章 奋战华尔街<br>    和着历史的节拍一一巨人在崛起<br>    孵化零售业<br>    征战好莱坞<br>    大萧条中的金融创新<br>    平凡的日子<br>    大发婴儿财<br>    奔腾的雷曼,翱翔的雷曼<br>    高科技行业的伯乐<br>    飞越大西洋<br>    不得不说的几个故事<br>     雷曼与高盛曾经的缘分<br>     小鱼吃大鱼——雷曼并购库恩一娄布<br>    雷曼合伙制的终结<br>    第三章 世纪之交的新生<br>    涅檠重生<br>    独立前传<br>    独立日<br>    在风雨中成长<br>    襁褓中求生存<br>    抓住危机中的机遇<br>    大换血——1996年业务重组<br>    躲过危机中的危险<br>    疯狂的1999年——90年代的顶峰<br>    助亚洲一臂之力<br>    随着泡沫膨胀<br>    “.com”泡沫效应<br>    泡沫之后的新千年<br>    雷曼陷入安然丑闻<br>    安然并不安然<br>    安然事件中的雷曼<br>    撕下华尔街的伪善面具<br>    雷曼中国淘金记<br>    雷曼闯中国<br>    小心!华尔街的危险游戏<br>    开发中国“金矿”<br>    第四章 勇敢者的游戏<br>    尊贵的赌徒<br>    华尔街斗牛犬<br>    企业文化之光<br>    次贷危机演义<br>    房子连着美国梦<br>    山姆大叔喜欢房奴<br>    架起住房贷款通向资本市场的桥梁<br>    这里的葡萄不酸<br>    全靠你了,华尔街<br>    围绕MBS的多米诺骨牌<br>    崩塌的金字塔<br>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br>    卓越的战绩<br>    昔日的伙伴<br>    达摩克利斯之剑<br>    附:致股东和客户的一封信<br>    我们的业绩<br>    我们的经营<br>    我们的员工,我们的全球关注<br>    我们是谁<br>    第五章 巨人之死<br>    暴风雨中的挣扎<br>    聪明反被聪明误<br>    华丽的外表让人头晕目眩<br>    失足掉进做空漩涡<br>    伤口流血,谁来负责<br>    华尔街的阴谋<br>    雷曼“减肥”记<br>    最后的15天<br>    寻找买家——焦灼的一星期<br>    来自大洋彼岸的希望<br>    巨人最后的背影<br>     第11章 而不是第7章<br>    巴克莱与摩根大通出手<br>    “棋子”与“弃子”<br>    第六章 余波未了海啸方兴<br>    恐慌中的美利坚合众国<br>    又一个“黑色星期一”<br>    街头“自卖”求饭碗<br>    汽车巨头,命悬一线<br>    危机催生奥巴马<br>    危机肆虐全球<br>    灰暗的英伦天空<br>    德国战车,威风不再<br>    延烧欧洲大陆<br>    冰岛:一个国家破产的传说<br>    莫斯科塔停建在半空<br>    危机烧向拉美<br>    亚洲的钱袋子漏了<br>    全球救市浪潮<br>    降息:全球同此凉热<br>    英国:老工党又回来了<br>    美国:一波三折的7 000亿美元<br>    欧盟:救市众口难调<br>    亚洲:金融合作迈上新台阶<br>    中日韩:三国结伴托韩圆<br>    雷曼风暴登陆中国<br>    商业银行:跌停没商量<br>    QDII:“篮子掉了”<br>    房地产:必挤的泡沫<br>    实体经济:蝴蝶效应<br>    中国:百年危机,百年机遇<br>    该出手时就出手<br>    负责任的大国<br>    时代在拷问<br>    参考资料<br>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