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国际直接投资区位理论概述<br> “区位”源于德文的standort,由W.高茨(w.Goetz)于1882年首先提出。1886年译为英文“location”,1937年译为中文“区位”(富田和晓1991)。狭义上,区位是指特定地块(宗地)的地理位置及其与相邻地块的相互关系;广义上,区位则是指包括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以及居住等一切人类活动在空间上的布局及其相互关系。区位理论(Location theory),就是关于人类选择空间活动区位的理论,其本质在于揭示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法则。<br> 国际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区位理论是关于国际生产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空间运动的法则。尽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一般的国际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理论,但有大量文献讨论过上述问题。相关文献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区位理论;二是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三是国际贸易理论。回顾相关理论,是正确把握国际直接投资区位行为的基础。<br> 第一节 区位理论发展评述<br> 区位论是研究人类经济行为的空间选择和空间内经济行为组合的理论。区位论萌芽于产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时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区位论思想出现在某些古典经济学家的著作中。例如,1767年,斯秋阿特(J.Steuart)在《政治经济因素》一书中探讨了手工业、工场手工业的区位问题;1775年,法国学者坎蒂隆(R.Cantillon)指出,农业诸部门的区位受城市谷价、运费、运距等因素的影响;1776年,亚当。斯密(A.Smith)探讨了地租和水路运费对区位的影响。该阶段经济学家们提出了区位论需要解决的一些主要问题,但是,还没有专门的著作对此进行系统论证,直至19世纪20年代古典区位理论的诞生。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