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新浪潮旗手,三十余年矢志不渝创作不止
香港金像奖、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华语影坛成就卓越的女性作者
许鞍华首次现身说法,全面自我解剖电影生涯,检讨成败得失
许鞍华,辽宁省鞍山人。1947年出生于中国东北,母亲为日本人。幼年在澳门度过,在香港念小学及中学。1972年获香港大学英国文学及比较文学硕士学位,随后赴伦敦电影学校攻读电影课程。1975年回港,担任胡金铨助手,开始其电视及电影工作。1979年以银幕处女作《疯劫》领香港新浪潮风气之先。从影三十余年,兼顾商业创作与艺术表达,以关怀女性命运和社会现实著称,代表作有《投奔怒海》、《客途秋恨》、《女人,四十。》、《半生缘》、《千言万语》、《天水围的日与夜》等,其人其作屡次斩获香港金像奖、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及最佳影片奖。
展开
拍戏像痴迷的赌徒
我觉得我拍戏的心态有点像一个赌徒,而且是一直不肯离台那种,输输输,赌到输得差不多,输完之后,我赢了一把,但我赢完又输,不行,我要赢回本钱才走,翻本了之后又觉得不够,要再多赢点,是那种obsession,其实不是那么sensible。
香港导演关锦鹏谈许鞍华
她对电影的执着对我影响很深
我觉得,许鞍华拍戏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她有某种执着。记得自己第一次当导演时,她跟我讲,选择拍电影这条路,就回不了头,她对电影那份执着,我很欣赏。
香港作家黄碧云谈许鞍华
她的一生都在拍电影
许鞍华一生都在拍电影。我相信将来她都会。她不会放弃的。她的电影就是她的生活,她的人,她的光彩与粗糙,缺陷与完整,对我来说,很难理解。
我对她的喜好很多是基于尊敬。这不是对所谓成功人士的尊敬。在我的心目中,无所谓成功不成功。在生之严峻考验之前,我们 一个人都是失败者。况且我想她也不算得很成功。少少成功。
她是一个艺术家。艺术是一种处境与态度, 非职业,也不一定有成果。
是那种矢志不渝。那种在不完美与缺陷之中,寻求和谐与完整的挣扎。
她的作品,不能逐一看。她的作品逐一看都会有缺点。整体看,就可以看到她的求索。
求索是一个美丽的姿势。手扬起;一脸企盼:灵魂不安;如果有希望,救赎,青草地。
香港导演陈嘉上谈许鞍华
港片能撑着是因为有许鞍华等人
电影工业是一个非常奇怪的工业,我们要跟群众打交道,可是非得要有文化在前面带领,非得前面要有一个高度,让我们有方向,我们这些电影人要分工,香港电影还有一部分文化含量,是因为杜琪峰、是因为王家卫、因为许鞍华,而不是因为王晶。没有他们在前面,我们今天的电影也不会改善、我的电影也不能进步。我是看着他们检讨,把他们走的方向变回来平民化,这个过程才是一个电影文化、电影工业的生存之道,这都缺不了谁。
今天华语电影文化能否跟好莱坞文化PK,我说我们有机会,我们还有张艺谋、陈凯歌、王家卫、许鞍华,好莱坞有谁呢?我们还是比它强的,我们还能进戛纳、进柏林,在这些方面我是乐观的。可是如果我们这些导演们还在怒骂、还在误解电影市场非你就我、你死我活的话,我们就都没有了。
香港电影之所以能够撑着,是因为我们幸运,因为我们还有王家卫、还有许鞍华,而不是因为有我和王晶。在这么困难的局面,还在拍跟文化沾上边的电影,许鞍华、杜琪峰,甚至新来的彭浩翔,这些人的电影大部分时间不能进入内地,等于说票房跟他们无关,可是他们在抓文化定位,他们在抓香港人定位,抓本土文化的一些做法,如果不是他们的话,港片大概就已经没有生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