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金融危机再思考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1791743
  • 作      者:
    常巍,薛誉华编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金融危机再思考》破译金融危机密码,解析治理政策困局,反思全景金融风暴,迎接中国经济暖春;危机根源、错综复杂、谁是真正的元凶、经济寒冬困难、中国应如何破冰。
展开
作者简介
    常巍,女,1973年9月生。金融学博士。现就职于苏州大学商学院。主要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政策、资本市场与投资。先后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出版《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研究》《证券投资学》《投资银行学》等专著、教材多部。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等经济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篇。<br>    薛誉华,男,1965年10月生。金融学博士。教授。现供职于苏州大学商学院。研究方向:货币金融理论与政策。独立及主编出版专著《金融扩张论》《各国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比较》等著作4部。在《世界经济》《中国软科学》《财贸经济》《国际金融研究》等期刊共发表论文近20篇。获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3项;获苏州市市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3项。
展开
内容介绍
    当前日益严重的金融危机阻碍了全球经济的发展,总结反思金融危机,将有效进一步防范将来经济发展重蹈覆辙,保证全球经济稳定协调发展。《金融危机再思考》深入剖析金融危机的缘起和蔓延路径,解析各个国家和地区对待危机的治理对策。反思华尔街金融风险,有直接原因,更有深层原因;有金融原因,也有经济、政治和社会原因;各国政府采取的一系列对策措施都是卓有成效的吗?是否也可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金融危机由美国爆发到全球买单,金融全球化带来了什么?如何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危机中的中国,如何面对可能的机遇和更大的挑战?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刻反思,尽快找到答案。
展开
精彩书摘
    上篇 风波突起 全球经济陷入新危机<br>    第二章 风波乍起 日益高涨的金融风险<br>    第一节 新世纪和贝尔斯登瓦解<br>    美国金融危机最初的表现是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出现支付危机.随着美国房地产市场形势逆转,住房信贷市场潜在的风险开始逐渐表现出来。2007年最初的几个月,就已经有约20家贷款机构和抵押贷款经纪公司破产。<br>    一、新世纪倒闭<br>    新世纪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oration)是美国一家知名的贷款公司,位于加利福尼亚州,成立于1995年,创始人是Edward Gotschal、Brad Morrice和Robert K.Cole,他们曾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共同服务于一家贷款发放公司。1995年他们获得了大约3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开办了自己的公司。1997年该公司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为发放次级抵押贷款,全职员工曾有7千多人,曾是全美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提供商。<br>    新世纪金融公司上市后,在1998年成功的逃避了当时出现的次级贷款风险。由于美国的大银行一般不发放住房抵押贷款,所以此类业务大多由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承接,贷款利率也相对较高。新世纪金融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次级抵押贷款行业洗牌中立住阵脚后,在全美房价上扬的推动下,公司业务蒸蒸日上。<br>    在随后的几年间,美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迅猛。繁荣的美国房地产市场刺激了抵押贷款机构超常规发展的欲望,新世纪金融自然也不例外,而且收获颇丰。其执行者认为,股票市场已经低估了他们的股票,之后他们伙同其他几家次级贷款公司将自己的公司变成了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类公司,希望能够用较高的分红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然而这种转变并没有带来多大的效用,REITS的公司结构也使该公司更难将收益存留下来以备不时之需。在美国房地产泡沫时期,像很多竞争对手一样,新世纪金融放松了对贷款标准的要求,以保持贷款流量,为日后危机埋下了隐患。<br>    自2005年底,随着利率不断上升,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降温,房价逐步走低,违约还款现象大量出现,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行业受到了沉重打击,很多贷款机构坏账缠身。进入到2007年,按照以往惯例,春季本应美国楼市旺季,全年住宅成交超过半数是在春季完成,但2007年房屋销量令人大失所望。美国商务部2007年2月发表的数据显示,新屋销售量远低于上月,销量下降的速度达过去13年之最;在空房积压下,新建房屋总数下降17%;新屋价格平均下降2.1%。据按揭银行家协会资料,拖欠供款60天的次级贷款或房屋正遭收回的数字,2005年5月约为5.4%,但到了2006年12月31日升至10%。<br>    旷日持久的房地产市场不景气把次级抵押贷款公司一步步推向深渊,已经贷出的很多房产抵押贷款根本无法归还。公开统计数据显示,次级抵押贷款违约率逐渐上升,住房抵押贷款机构股票价格大幅下降。2007年3月,美国国会就次级抵押贷款问题举行听证会,确认次级抵押贷款余额高达1.3万亿美元,次级贷款采用特殊的还款方式,当时已经进入高额还款时期,预计大约有100万户美国家庭可能无法归还贷款。根据美国抵押贷款银行家协会公布的最新数据,2006年第四季度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的违约率已经达到了4年来的最高水平。美国相继已有30多家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暂停营业,没有停业的也大都遭受重创。而根据美联储官员预测,如果这种不景气持续下去,还可能导致100家次级抵押贷款公司关闭。自2006年11月份以来有4家机构已经破产,包括加州Ownit抵押贷款解决方案公司、康涅狄格州的美国抵押贷款网络公司、加州的Res Mae抵押贷款公司等。<br>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新世纪金融公司于2007年3月透露其经营的次级抵押贷款坏账问题严重。在其申请破产保护前,几家贷款机构迫使该公司买回几十亿美元的坏账。新世纪金融的债权人包括多家为其抵押贷款提供融资的华尔街公司,最大的一家是高盛集团属下的高盛抵押贷款公司,还包括摩根斯坦利、瑞士信贷集团。大型金融公司曾向新世纪金融这类机构提供资金,试图建立稳定的贷款流量,好进一步将贷款打包、以抵押支持债券的形式出售。但在美国住房贷款违约问题遍及全国后,即使这些大型金融机构也不得不减少对这些贷款机构的贷款。3月12日新世纪金融公司公开表示,公司已经不具备向债权人支付现金的能力,所有贷款银行也都停止对其融资,公司面临着随时可能需要清偿的84亿美元贷款。2007年3月13日新世纪金融公司被纽约证交所终止交易,其十几亿美元的市值迅速蒸发。2007年4月2日,饱受信贷记录差的贷款人违约率上升打击的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这是美国房市降温以来最大的一起次抵押贷款机构倒闭案。当天纽约当地时间下午15时59分,新世纪金融公司在场外交易市场的股价下跌14%至9.15美元。2004年12月该公司市值超过35亿美元,至停牌时,公司股价已经跌去了97%。4月27日,纽约证券交易所对新世纪金融公司股票实行摘牌处理。新世纪金融公司的轰然倒闭,揭开了2007年美国次级房屋信贷风暴的序幕。<br>    二、贝尔斯登瓦解<br>    1.  贝尔斯登的前世<br>    贝尔斯登公司(Bear Stearns Cos.)成立于1923年,总部位于纽约,是美国华尔街第五大投资银行,是全球500强企业之一,公司主要业务涵盖股票和债券、固定收益、投资银行业务、全球清算服务、资产管理以及个人银行服务。在全球拥有约14500名员工。<br>    贝尔斯登2005年第一财政季度盈利增长5%,主要是债券、结算及财富管理业务收入增长带动。在2005年2月28 13结束的第一财季,贝尔斯登有盈利3亿7 900万美元,每股盈利由上年度同期的2.57美元上升至2.64美元,高于市场平均预测的2.36美元。营业收入上升6.5%,升至18亿4 000万美元。其中,结算业务收入增加20%,财富管理业务收入增加11%。<br>    贝尔斯登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从事抵押担保证券业务,并一度成为其主要业务之一。早在2003年,贝尔斯登就因占领抵押担保证券业务的主要市场,税前利润超过高盛和摩根斯坦利,成为全球盈利最高的投资银行,这也使得自2003-2007年来该投行在同行中的排名一直非常靠前。<br>    2.  次贷危机中的贝尔斯登<br>    贝尔斯登股价在2007年1月曾高达170美元。但是随后,受全球金融风暴影响,贝尔斯登不断发布预警信息。6月14 13,贝尔斯登发布季报,称受抵押贷款市场疲软影响,公司季度盈利比上年同期下跌10%。8月11日,贝尔斯登宣布旗下两只投资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的基金倒闭,投资人总共损失逾15亿美元。8月5 13,贝尔斯登公司联席总裁兼联席首席运营官沃伦.斯佩克特宣布辞职,艾伦?施瓦茨成为公司唯一总裁。9月20日,贝尔斯登宣布季度盈利大跌68%。5月底至8月底间,公司账面资产缩水达t.20亿美元。12月20日,贝尔斯登宣布19亿美元资产减记。<br>    到了2008年,这种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1月7日,贝尔斯登公司首席执行官凯恩迫于压力宣布离职,施瓦茨接任该职。3月12日,施瓦茨在美国C3qBC电视台发表讲话安抚投资者情绪,称公司流动性充足,并预计公司将在第一财季实现盈利。3月14日,美联储决定通过摩根大通公司向贝尔斯登提供应急资金,以缓解该公司的流动性短缺危机。这是自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以来,美联储首次向非商业银行提供应急资金。3月16日,摩根大通集团宣布,拟以每股2美元的价格,换股收购贝尔斯登。根据双方的最初协议,摩根大通将以0.05473股公司普通股票换购1股贝尔斯登公司股票。以当时交易价格计算,收购价格折合每股2美元,成交金额2.36亿美元。而根据3月24日达成的新协议,摩根大通同意将换股比例从0.05473:l提高到0.21753:1。以20日收盘价计算,贝尔斯登的收购价格折合每股10美元,成交金额为11.9亿美元。该交易实时生效,摩根大通为贝尔斯登及其子公司的交易义务提供担保,并对其运营进行监管。<br>    3. 市场恐慌让贝尔斯登轰然倒塌<br>    贝尔斯登倒塌可以分为以下两个过程。其一是,作为美国债券市场上最大的承销商和衍生品发行商,贝尔斯登在房贷抵押债务和衍生品市场投资过大,房地产市场的下滑使其遭受严重损失;其二是,贝尔斯登债务的杠杆比率太高,在次贷危机中资产大幅缩水之后,客户又大量撤出资金,贝尔斯登就像商业银行一样被“挤兑”致瘫。<br>    贝尔斯登旗下拥有多支投资基金,其投资者包括高盛、美林、雷曼兄弟、摩根大通、花旗集团和美洲银行等华尔街上最主要的银行和投行。导致贝尔斯登陷入困境的是它旗下的两支对冲基金,一支是贝尔斯登基金,另外一支则是成立刚10个月的高级信贷策略杠杆基金。这两家基金的亏损都发生在美国抵押担保证券市场(CDO)上。该市场创立于1987年,市场交易的证券风险和收益都很高。从本质上讲,该市场交易的是一种组合债券,是次级贷款和杠杆收购领域至关重要的融资工具。由于其高收益率,大量对冲基金甚至退休基金都介入这一市场,其市场交易规模在2006年达到5 030亿美元。然而,随着美国次级贷款市场危机波及担保债务证券市场,大量投资者因抽身不及蒙受损失。<br>    ……
展开
目录
前言<br>上篇 风波突起全球经济陷入新危机<br>第一章 暗潮涌动美国经济面对新现实<br>第一节 美国经济的考察<br>一、金融法律环境<br>二、低利率政策<br>三、不当的房地产金融政策<br>四、泡沫化的房地产市场繁荣<br>第二节 次贷与次贷合约<br>一、次级贷款<br>二、次贷合约<br>三、次贷危机<br>第三节 房贷资产证券化<br>一、资产证券化<br>二、资产证券化形式<br>三、房贷支持证券<br>四、信用违约掉期<br>五、缺失的金融创新监管<br><br>第二章 风波乍起日益高涨的金融风险<br>第一节 新世纪和贝尔斯登瓦解<br>一、新世纪倒闭<br>二、贝尔斯登瓦解<br>第二节 两房国有和兄弟破产<br>一、两房国有化经历<br>二、雷曼兄弟破产保护<br>第三节 美林与AIG难逃厄运<br>一、美林证券终被收购<br>二、AIG难逃被接管命运<br>第四节 高盛和摩根被迫转型<br>一、高盛集团转型<br>二、摩根集团转型<br>第五节 花旗集团的资产剥离<br>一、卓越的金融服务公司<br>二、危机中的花旗集团<br>三、花旗剥离不良资产<br>四、花旗的后危机时代<br><br>第三章 惊涛骇浪险象环生的金融市场<br>第一节 危机全面影响美国经济<br>一、次贷危机袭击美国股市<br>二、次贷危机波及实体经济<br>三、次贷危机产生溢出效应<br>第二节 危机蔓延欧洲各国经济<br>一、金融业受到全面影响<br>二、英国北岩银行受挤兑<br>三、冰岛陷入“国家破产”<br>第三节 亚洲经济深受沉重打击<br>一、日本经济受损严重<br>二、韩国再被爆面临破产<br>三、饱受冲击的其他国家<br><br>中篇 笆促应战各国政府全面新干预<br>第四章 全力拯救美国力保市场稳定<br>第一节 美国经济拯救方案回顾<br>一、仓促应战全力挽救<br>二、金融救援计划<br>三、经济刺激计划<br>第二节 金融救助计划思考<br>一、深不可测的问题资产<br>二、救助成本能否收回<br>三、救助资金由谁负担<br>四、救助计划被迫转向<br><br>第五章 齐心协力全球共同应对灾难<br>第一节 欧洲各国走向协调<br>一、各自为政各国纷纷注资<br>二、协调统一政策联动<br>三、救助效率低下政策变保守<br>第二节 亚洲各国各自为战<br>一、日本救市方案频出<br>二、韩国政府全力应对<br><br>下篇 全面反思金融危机引发新思考<br>第六章 祸起萧墙华尔街模式孕育风险<br>第一节 华尔街曾经的辉煌<br>一、早期的华尔街<br>二、成长期的华尔街<br>三、成熟期的华尔街<br>四、今日的华尔街<br>第二节 华尔街模式的特征<br>一、独立投行占据主流<br>二、金融创新层出不穷<br>三、双重多头监管模式<br>四、全球金融与市场联动<br>第三节 华尔街模式的缺陷<br>一、投行大量涉足资金交易<br>二、富有想象力的衍生工具<br>三、过于依赖市场自律监管<br>四、失灵的美国式公司治理<br>第四节 华尔街模式的重塑<br>一、创建全新的金融监管<br>二、重塑管理层道德底线<br>三、必须改进的金融技术<br>四、注重金融生态与民主<br><br>第七章 奋不顾身各国政策不计后果<br>第一节 政策特征和政策效果<br>一、各国救助政策的特征<br>二、各国救市政策的效果<br>三、救市的长期可能效果<br>第二节 短期政策重点的反思<br>一、直接注资政策反思<br>二、国有化政策的反思<br>三、直接投资政策反思<br>第三节 长期注重稳定与监管<br>一、维护金融系统稳定<br>二、加强金融监管效率<br><br>第八章 快速传递金融全球化双刃剑<br>第一节 金融全球化的推崇<br>一、金融全球化的含义<br>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br>三、金融全球化的表现形式<br>第二节 金融全球化的本质<br>一、金融全球化的表象动因<br>二、金融全球化的根本动因<br>三、金融全球化的实质<br>第三节 金融全球化的效应<br>一、对全球经济的影响<br>二、对发达国家的影响<br>三、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br>四、对中国经济的影响<br>第四节 金融全球化的批评<br>一、金融全球化的內在缺陷<br>二、构建全球金融稳定体系<br><br>第九章 推波助澜经济全球化冷思考<br>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的推崇<br>一、经济全球化浪潮<br>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形式<br>三、经济全球化的新特征<br>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br>一、经济全球化的动因<br>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br>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的效应<br>一、对发达国家的影响<br>二、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br>第四节 经济全球化的批评<br>一、反全球化运动<br>二、经济全球化的悖论<br><br>第十章 推崇稳定中国经济稳中取胜<br>第一节 中国经济面临的压力<br>一、对中国经济的直接影响<br>二、对中国经济的间接影响<br>三、中国存在次贷危机压力<br>四、强化我国金融监管的思考<br>第二节 中国政府宏观政策内容<br>一、反应快捷多管齐下<br>二、扩大內需促进经济<br>三、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br>四、及时调整货币政策<br>五、十大产业振兴规划<br>第三节 中国政府政策重点与解析<br>一、力保中国金融稳定<br>二、稳定中国经济运行<br>三、促进行业稳定发展<br>四、促进行业并购与重组<br>第四节 提升政策效应的策略思考<br>一、避免盲目抢资金抢项目<br>二、力争项目规划论证充分<br>三、保证政府资金高效运行<br>四、保证政府投入落实到位<br>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