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突破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缘由与对策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117839
  • 作      者:
    (法)弗朗索瓦·沙奈著
  • 出 版 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世界银行原首席经济学家沙奈为本书撰文破解危机! 《突破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缘由与对策》是一本西方学者系统地研究、阐述金融危机和全球化问题的有代表性的著作。是凯恩斯学派、调节学派和马克思学派作者之间对话的成果。大部分章节为法国作者撰写,来自纽约的罗伯特·古特曼教授也参加了本书的编撰,因为他,读者得以更准确地判断美国在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危机过程中的作用。
展开
内容介绍
    《突破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缘由与对策》讲述美国1929—1933年金融经济大危机、1987华尔街股市风暴、1990—1991年金融冲毒;欧洲1996年金融大崩溃;日本1990—1991年严重金融动荡;拉美多个国家整个80年代大萧条;墨西哥1994—1995年比索大贬值;1997年7月东南亚危机风暴;1998年8月俄罗斯金融崩溃等等。以世界银行原高级顾问沙奈领衔的欧美7位著名的金融大师详细全面地分析了上述大危机的缘由、发展经过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政策)。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研究,科学的预测了最近美国发生的金融危机。
展开
精彩书摘
    自80年代初的通货膨胀随着大幅度货币紧缩而得到抑制以来,联邦储备银行似乎采取了一项更稳健的货币政策。美国央行虽然继续实行高利率政策,以保证有节制的通货膨胀趋势,但是每当经济放缓时又都不得不放松这一政策。在关键时刻,如1985年世界原材料市场价格下跌,1987年股市暴跌,以及在1990一1991年金融萧条时期,美国银行业60年来第一次被迫面对严重系统风险条件的时候,联邦储备银行都利用大大降低利率的方法,成功地战胜了因负债造成的极具潜在危险的通货紧缩恶化势头。德国和日本的情况相反,这两个国家都拥有中心货币,但其经济非常依赖国际贸易,这就使控制汇率重要得多,而美国不需要真正关心美元的浮动。自1985年以后,美元对马克和日元长期的持续性下滑,始终伴随着对拉美货币以及美国其他主要贸易伙伴的再评估,这些都表明了美国“势力范围”内部美元的稳固地位。只有当美元对其他两种中心货币下跌程度过大时(1987、1994一1995年),或者当用来支持美国严重财政和贸易赤字所必需的外来资本骤然减少的时候,美国才会首先考虑汇率(1989年)。<br>    即使美联储似乎有效地治理了这些矛盾,我们只需深入研究一下就不难看出美国货币政策所遇到的严重漩涡。浏览一下联储各地分行的刊物就可以看出,银行家们已经意识到,在占传统地位的信用货币业已国际化、且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私有化的时代,传统药方已失去意义,不论是凯恩斯的理论(低利率),还是货币主义理论(稳定的货币供应),负责美联储政策方针的委员会所制定的各种新目标,主要是在实际利率结构和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上做文章。另外,货币政策工具也失去了它们的效力,特别是在受央行监控的法定储备问题上,情况尤其是这样:法定储备直线下滑,非银行机构纷纷贴现,清理外汇交易市场困难重重,银行信贷相对于其他不太规范的信贷渠道来说已失去民心。<br>    这些困难反映了因向新的货币形式过渡而提出的一个更广泛的问题,电子货币的广泛传播威胁着央行对支付体系的有效控制,而这种控制却是央行能否管理货币的关键所在。面对这种威胁,联邦储备银行利用它交易量最大的竞争优势,清除那些拥有国家级市场潜力的私人竞争者,同时把更小一些的票据交换所,主要是地区一级的以及一些业已信息化的资金转户网络支付体系并联到自己的体系中来。当银行在关门的时候没有资金来补充流量时,央行也可尽力把道德风险问题限制在支付体系之内,限制银行在透支上的自动方便条件,并且对银行越来越大的补偿流量作出规定。不过央行对国际银行之间支付体系的监控是比较软弱的(尽管最近美联储网络的方便条件已经扩展到了它的参加者),或者说一点监控都没有。这就说明为什么人们对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有关欧洲外汇多国条例和境外证券交易明显地表示出极大的兴趣(考利甘,1987a,1987b)。随着英特网上信息货币的到来,美国中央银行很快就要面对更大的挑战。<br>    我认为,分析到底,只有建立由国际货币权力机构治理的世界支付体系,才能迎接电子货币的挑战,否则崭露头脚的新的货币形式就会在局限性很大的国际私人银行网络中循环,因而使管理难度更大。这种新的支付体系还有一个好处,正如前面提到的,它可以为某种超国家信用货币的出现提供方便,如果这种货币能比较好地建立起来,就能填补国家货币作为国际货币在结构上的欠缺。除非各国央行能够有效地监控境外和信息化体系的资金周转情况,否则它们的货币政策和作为最终贷款人进行干预的能力就会削弱。依此类推,人们也可以说,这样一种监控对于金融条例发挥良好的作用也是必要的。官方国际支付机制的存在得以对新的银行规章进行测定,这些规章的目的在于在整个世界抵制虚拟资本的过度增长和减少高利率。规章也可以包括对资本流量和交易两头的外汇交易实行监控,对信贷进行选择性监控,对储备和风险造成的差异利润余额规定条件(此外,最近在根据风险计算储蓄保险方面以及在已使用的资本方面又提出了要求),为影响银行价格战略进行道德上的鼓励,或者世界范围内对投机性游资的流动实行税收。<br>    保守主义者们肯定要说,这样的建议无非是一种没有道理的倒退,又回到政府严格管制的时期,这可能给市场实现的出色成就造成损害。然而,这样一种立场建立在一般货币理论的骗人概念上,就是说货币是一种商品。但货币不仅仅是商品;它是一种社会制度,货币管理不能只留给私人经济主体,也不能只服务于他们的利润动机。它的公共财产方面,如正确地制度化造币,无障碍的流通,稳定的价值等,都需要国家在很大程度上的管理。鉴于货币形式和它对金融资本与工业资本之间关系的影响不断变化的性质,如果国家的管理是建立在一种新的世界支付体系基础上,这种管理会组织得更好。<br>    在逐步建立起一种持续了十年的新的货币制度之后,我们正在接近一个关键时刻。金融资本的演变——对金融资本放宽管制,它的信息化和全球化——最终形成了一种新生电子货币形式与过时的代表货币管制格局之间的矛盾,从而要求必须向前跨越质的一步,因此政策负责人在设想货币和银行活动的方式上应有所突破。近期的几次不稳定,特别是1992一1993年的欧洲货币危机和1994-1995年的墨西哥比索危机相当清楚地展示出,正在成形的多元外汇体系以及它对虚拟资本逻辑的屈从(因而归根结底是不稳定的)所掩盖的危险。遗憾的是,政策决策者们只是在危机严重到现存管制机制和理论信仰不足以帮助他们同危机的蔓延作斗争时,才迫不得已进行一些基础改革。由于目前占统治地位的观念是“任其发展”,因此,要推动政策决策者为新的货币制度采取协调行动,以建立起世界电子货币的公共财产和私人商品之间的正确平衡关系,是很不容易的。<br>    ……
展开
目录
中文版前言<br>从古老的高利贷资本到现代金融资本<br>全球化与金融危机:当代帝国主义的表现形式<br>货币资本向全球扩张的原动力<br>缘由与对策:金融全球化中国家自主权的丧失<br>预测:严重危机是否已经避免?<br>“美国的奇迹”还能持续多久?<br>第一章  总序言<br>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及其特点<br>书中各章的相互联系<br>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的三个阶段<br>目前的传导机制是否不可逆转?<br>第二章  国际货币的不稳定性<br>汇率理论<br>国际货币关系分析:金融与政治<br>调整与改革的建议<br>第三章  国际金融资本的变化<br>信用货币与滞胀<br>信用货币自由化<br>利率:调节机制<br>虚拟资本的统治地位<br>走向新的货币制度<br>第四章  国际金融的危机与不平衡性<br>自由主义政策应负的责任<br>80年代向自由主义的转变<br>公共赤字增长与金融全球化<br>国际金融走上投机的歧途<br>受金融自由化制约的生产性积累<br>对策:重新调整公共政策方向<br>第五章  工业企业集团在经济金融化中的地位<br>金融资本中心:大企业集团<br>财务的集中管理及其意义<br>外汇市场对工业集团的挑战与机遇<br>80年代法国企业集团金融投资的上升势头<br>金融资产增长与生产性投资:金融资产模式论<br>今日金融:与其说是支撑物不如说是寄生物<br>工业集团被“金融市场”看作收益资产<br>结论<br>第六章  英美养老基金与集体投资基金<br>在金融全球化中的作用<br>英美养老基金的特征与增长势头<br>互助基金与其他机构投资者<br>基金的金融资产结构与英美资本主义<br>英美养老与投资基金的投机活动,国际金融的不稳定性与竞争<br>英美机构投资,企业治理与世界经济动力<br>结论<br>第七章  排斥性的金融化:拉美国家的教训<br>自由化与“金融抑制”<br>从自由化到“金融抑制”<br>金融化与劳动弹性<br>结论<br>第八章  金融全球化与体系的脆弱性<br>资本主义特定环境下固有的金融冲击<br>积累金融化与“不完善”全球化体制具有的特殊体系风险<br>机构投资,股市暴跌与最终贷款人的行为:1987年纽约<br>银行脆弱化与金融领域出现的危机现象<br>1994—1995年墨西哥危机<br>结论<br>第九章  在金融占统治地位的积累制度下危机的<br>特征及其向世界传导的机制<br>一、金融体系脆弱性与积累制度<br>二、亚洲危机与危机的国际传导机制<br>参考书目<br>人名对照表<br>译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