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再购买,指的是对使用良好的、信任的产品的再次购买。这一过程中几乎不存在任何风险和调查。比如,购买钢笔水或是打印机的墨盒,或是购买家人最喜欢的某个牌子的豆子。
新购买任务,新购买任务处于另一个极端,通常是指要购买一种企业知之甚少的新产品。因此,“认知到的风险”就非常高,购买前对各个卖家的调查也非常充分。比如,某个家庭要为自己购买第一套住房,或是某个企业第一次安装内部互联网系统。
修正再购买,修正再购买是处于上述两种极端情况之间的购买情形。比如上述房子的例子,修正再购买指的是该家庭可能要购买自己的第二套或是第三套房子;顾客也有可能是要购买某个替代品,他们可能想要一个更快的、更安全的或是更大的等等;抑或是之前的供应商(卖家)暂无现货,或是抬高了价钱。因此,修正再购买有一点复杂,购买经验或许较少,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风险和调查的必要。这些因素都或多或少因购买情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对企业来讲,对不同购买类别应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对于直接再购买的顾客,企业应该保持顾客的这种满意度,以防止顾客货比三家;对于执行新购买任务的顾客,情况会稍微复杂些,企业需要帮助顾客简化购买前的调查过程,比如提供具有吸引力的产品组合,或是为顾客定制产品;对于“修正再购买”的顾客,企业应识别出这种购买行为是介于“新购买任务”和“直接再购买”之间的哪个位置。不论是上述哪种情况,理解主要的购买类别都是至关重要的。
决策制定小组(DMu)
一个购买决策常常包括了一组人的参与,每个人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起人、执行者、使用者、影响者、决策者、购买者、守门人、调查者和验证者。
发起者。发起者是启动购买过程的人。他们是第一个感知到需求的人。企业需要明确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是什么触发了发起者,以及在发起者启动购买过程的时候,企业能够怎样影响他们。
使用者。是那些使用和消耗产品或服务的人。使用者经常会提出再次购买产品,决策制定小组里的人也会经常就产品问题咨询使用者,因为他们是离产品最近的人。如果他们无法及时了解产品的最新变化,就有可能错误地使用产品,而最终否定产品的利益并终止购买。
影响者。影响者是那些对购买决策产生作用的个人或小组。他们可能是受人尊敬的个人或“领袖”。他们可能会通过书籍、报道或是电视节目等媒体手段间接地影响购买。鉴于影响者对购买决策的作用,他们是企业沟通的重要对象。比如,旅游作家对人们旅游地点的选择会有所影响;潜在的IT外包客户会雇用咨询专家来帮助他们做出购买决策。
决策者。决策者是有行政权力或是财务权力作出最终购买决策的人。当企业进行购买行为时,决策者可能是一位负责采购的高级经理,或负责重复购买的采购经理;在一般消费者市场中,比如,如果一个家庭选择去迪士尼度假,那么决策者往往是家庭中的孩子。
购买者。购买者是执行交易的人。在组织购买行为中,购买者从相互竞争的供应商那里获取信息、分析这些信息。在“再次购买”的情况中,购买者常常就是决策者。
调查者和守门人。调查者和守门人管理着购买决策过程中的信息流。他们处于潜在的供应商和购买决策小组之间。守门人会把一些供应商屏蔽在外;调查者则会主动而有选择地将潜在的供应商介绍到购买决策小组中。供应商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识别谁是守门人和调查者,以便接近购买决策小组。
购买决策小组中成员的个人需求,因其角色功能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企业需要逐个甄别、逐个应对。
比如,一个中等规模的生产型企业,打算要购买一套IT系统,那么购买决策小组很可能包括了CEO、财务总监、IT总监、信息经理、使用者、IT维护人员,或许还会包含外部咨询专家。这些人的需求可能分别关注于投资回报率、价格、功用和可靠度、操作简易度、耐用度等等方面;而一般的消费者决策就不会如此复杂。
购买决策过程
我们假设购买决策是一个理性的过程,尽管在所有的市场中,决策往往会更多地受到情感因素而非理性因素的影响(所以说购买者永远是人,而非组织)。这一过程开始于意识到某种需求。这或许是因为现有用量的减少(直接再购买),或许是需要其他替代品,抑或是顾客第一次遇到了某个问题,需要某个解决方案(新购买任务)。
在接下来的具体阶段,会涉及到详细地分析需求,并对所购产品或服务所带来的利益做出正式而具体的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