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之助在公司管理中超乎常人的“危机意识”
“有烦恼是理所当然的,但经过一段时间烦恼就会消失。”
“我这个人多少有些神经质,总是比别人更多地去担忧一些事情,这种性格至今也没有改变。但我知道,对事物的担忧可以使事情做得更好。‘悲观’达到一定程度,事物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会朝新的积极的方向发展,有所变化。时至今日,失败之例始终是存在的。但每当这时,我的脑海中就会闪现‘这个失败会恰是下一个成功的基础’的想法,并且自己会在这样的想法支撑下坦然地去面对困难的局面。”(幸之助80岁时的演讲)
幸之助在残酷的商业竞争中,总是这样时刻记得保持超过常人几倍的危机意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他也许应该算是公司里数一数二的“悲观主义者”了。在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会议的讲话中,也经常可以听到他为部下敲响警钟,告诫部下丢掉头脑中不切实际的幻想。
例如,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家电市场出现了激烈的销售会战,并且各个厂家由于出厂价格和实际销售价格之间差额过大成为了消费者投诉的目标,整个日本家电业界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之中。而这时幸之助所倡导的改革认为,只有对现状保持深刻的忧虑和清醒的认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难题。事实证明,在这种对困难的充分认识下产生了很多有益于摆脱困境的举措,他的改革也的确改变了日本家电市场的未来样式。
另外一个例子是松下电器从大型计算机领域的退出。在幸之助决定从大型计算机市场退出时,公司内部没有任何人对计算机市场产生过忧虑,当然也就不会有人想到做出退出市场的决定了。作为公司的最高决策者,幸之助认为自己有赏任在公司发展势头最好的时候,对自己认为最强势的业务怀有超出常人的忧虑,并提醒周围的人戒骄戒躁。
关于这方面的幸之助的逸事,我会在其他章节另行介绍。穷则变,变则通
很多人认为幸之助是一个遇事乐观的人,这种印象应该没有错,但我觉得他的“乐观”并不是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单纯和简单。
从他的人生经历就可以看出,他自幼一直在经受“生活贫困”“命运多舛”“学历低下”“体弱多病”等问题的困扰。所以,这种境遇下成长起来的他,不仅仅是他自己所说的。“神经质”,甚至已经带有了“悲观主义”的倾向。在一些事情面前,他总会心存悲观,总会预想到不好的结局。他忧虑自己,忧虑公司,忧虑国家,夜晚时常难以入睡,于是安眠药就成了他一生的伙伴。
幸之助20岁时,得了肺结核。在他的家族中,8个兄弟姐妹中有7人死于这个疾病。当得知自己患病时,他神色忧虑地说:“该来的事情还是来了。”
医生要求他休息3个月。但他当时挣的是日工资,休息就意味着不能生存下去。进退两难中,他选择了休息2天再工作3天的方式,在与疾病的斗争中他一天天顽强地坚持工作着。而就在这时,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他的病竟然没有像原先预想的那样继续恶化下去反而渐渐好了起来。
在事业上,他更是以超出常人几倍的“悲观”来面对经营管理上的事务,经常将自己置身在一个似乎已经“穷途末路”的危机感之中。
但是,无论事情在他看来多么的糟糕,就像他的病情一样,在经历一段忧虑、悲观的过程之后,幸之助的内心总能找到依托和信心,他的事业也会峰回路转,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困境中把握方向,靠的正是“悲观”之外的正确态度。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