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骑上峰顶:捷安特与刘金标传奇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293781
  • 作      者:
    魏锡铃著
  • 出 版 社 :
    凤凰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魏锡铃,中国台湾《经济日报》资深记者,追踪报道巨大集团10多年,曾与同仁共同获得“2001年花旗财经新闻奖”一等奖。
展开
内容介绍
  很多人都听过“GIANT”(捷安特),甚至以为这是欧美国家的自行车品牌。事实上,“GIANT”是由台资企业——巨大集团所打造的品牌,在集团董事长刘金标带领下,成功将“GIANT”推向国际舞台,巨大也成为全球最大的自行车公司。2008年,产销自行车520万辆,集团营收达80多亿元人民币。2008年“GIANT”的品牌价值2.82亿美元。选骑“GIANT”自行车的选手,在2002、2004至2006年四度勇夺环法自行车大赛团体总冠军。<br>  本书作者采访巨大集团与刘金标10多年,通过敏锐观察、深度访谈,精心撰写其创业和发展历程,用心提炼经营管理思想和创业理念,揭开很多鲜为人知的内幕。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不再驿动<br>  1934年7月出生的刘金标,到1972年时,刚满38岁,正当接近不惑的青壮年纪。那年,对他的事业、后半生,乃至于台湾的自行车产业发展,都是关键的一年,因为全球最大自行车公司由此创立,且将台湾的品牌带向世界。<br>    其实,刘金标从高工毕业,踏出校门的第一个20年,前后已做过几个工作、投资一些事业,但还没有交出真正的好成绩。<br>    刘金标生于台中县沙鹿镇的商业世家,父亲与曾任台湾省议长及台中商业银行董事长的蔡鸿文,当过4届省议员、大裕产业公司董事长的洪挂等人时相往来,并投资大裕产业、泉泰食品等。<br>    大裕由中部海线知名的洪氏家族创立,业务包括食品罐头、面粉等,在彰化、虎尾、新营及凤山等地设有工厂,长期经营稳健,曾风光多时;股票上市后,经营权移转,更名为顺大裕,纳入广三集团版图,但因“广三案”’下市。<br>    进入社会后,刘金标先到父亲参与投资的大裕产业上班,在凤山、彰化厂服务,前后大约有7年的时间,当过厂长。<br>    离开大裕,他投资螺丝钉、碳酸钙、电解马口铁、木箱事业,也卖过从日本进口的鱼精(鱼饲料)等产品,但成绩不尽理想。后来,在龙井海边全力投入养鳗事业,不想1969年的中秋节前后,艾尔西及芙劳西台风接连来袭,堤防冲毁、海水倒灌,他的养殖池连同鳗鱼大量流失,损失不赀。<br>    台风夜,刘金标在狂风暴雨中开车逃离养殖池,回到沙鹿家中,全身几近瘫痪地呆坐在沙发上,几乎失去了知觉,心里直呐喊:“这次,被天公倒去了!”他说,那次实在赔得很惨,家当几乎都快赔光了。    <br>    刘金标之所以养鳗,主要是因为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鳗鱼外销日本行情看好、获利可期,彰化鹿港籍、曾任台湾区鳗鱼输出公会理事长的蔡能,70年代即有“台湾养鳗大王”称号。当时彰化、云林、屏东、宜兰等地,有不少养鳗池。    <br>    本来,养鳗较适合在南部,尤其是屏东地区,天气较热,水温稍高,鳗鱼食欲较佳,容易长大,但刘金标考虑屏东太远,加上哥哥赞成,而选在龙井养殖。如果,当初他南下屏东养鳗,恐怕巨大机械公司的历史就要重写了。    <br>    龙井养鳗事业结束后,刘金标想养鳗赚的是“天公钱”,看天吃饭的风险很大,加上已没有多少资金,心灰意冷的他并不想再碰鳗鱼。有一天,朋友看他内行,力劝再养,终会有收成,并开出“你专心养殖,我来负责资金”的条件。<br>    几经考虑,基于“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的意念,刘金标为了争一口气而接受,转往清水(离海边远些)继续养鳗生涯。    <br>    刘金标回忆,自己年轻时有点天赋,很会找好的时机做生意,如卖鱼精、养鳗都是。或许是年少轻狂,“没定性”,喜欢玩新的,平均两、三年就换一个工作或事业。那段期间,实在谈不上什么成就,大抵是有赚有赔的情况。<br>  出现人生与事业转折点  <br>    不过,投资、经营的几家事业,并没有任何一家是倒闭的,而且除了养鳗外,都是刘金标自己不想玩了才结束掉。但在养鳗岁月中,台风却差点将他击倒。  <br>   1972年,出现了转折点。    <br>   那年初秋,刘金标与几位朋友在台中聚餐时,彼此交换意见,讨论当下可从事的事业。有人提及美国正以有益健康等理由,大力推广民众骑乘自行车,市场需求强劲,自行车外销的情况很不错,建议在场的人不妨一试。<br>   就这样,“咱来做铁马”,成为那次餐会的结论。<br>   没多久,在好友卓文川的穿针引线下,很快找齐沙鹿与大甲地区对自行车有兴趣和高度期待的10个人,大伙儿充满信心,共同集资新台币400万元,成立“巨大机械工业公司”,由经营瓦斯生意的王邦科担任董事长,刘金标为总经理,叶博敦则担任厂长。<br>    巨大机械的创始股东包括刘金标的姐姐杜刘月娇、外甥女杜绣珍,和卓文川、王深汉、何义明、黄俊雄,以及一位会计师,每人出资30万至50万元不等。<br>    由于出资者都是门外汉,欠缺自行车产销相关经验,学机械的刘金标特别通过关系,前往日本“川村”会社观摩,学习生产自行车之道,并带回一些基本的概念。<br>    创立之初,巨大工厂就设在大甲市区的文曲路巷子里,基地约5700平方米,由王深汉负责建厂。第二年春天完工,雇用了三十几名员工,准备放手一搏。<br>    公司为何取名为“巨大机械”呢?<br>    原来,自1969年台中金龙少年棒球队在美国威廉波特拿到世界少棒赛冠军后,全岛一片棒球热,1971年台南巨人队再度抱回冠军杯。<br>    巨大股东们交换意见后,想借用巨人队的佳绩和响亮名号,以“巨人工业”申办公司登记。但因有人已经捷足先登,考虑准备设厂大甲及吉利的笔画数,因而改为“巨大机械工业”,在1972年10月27日完成登记,这天也是巨大的厂庆。<br>    当时,美国介入很深的越战,打得如火如荼,而中国台湾的工业基础初具,纺织品、鞋类等产品出口旺盛,刘金标等人一起创业,本来有赶搭外销列车的期待。<br>    但是,这家小型自行车厂,后来历经了艰苦的成长过程。创业者和员工流下无数的汗水、泪水,献出了宝贵的青春岁月,才逐步茁壮为台湾最大、全球第一的自行车公司,而自创的捷安特品牌也跃登世界名牌之列。<br>    创业成功后,刘金标常有机会接受媒体访问或发表演讲,对于早年的经历,仍直言投入自行车业之前,做过的几个工作或事业都不太顺利,总以“积极、冲力足,但毅力不够”形容自己。“直到进入自行车业,我才开始变得有毅力”。至此,刘金标停止驿动的心。<br>  艰苦的创业历程    <br>    起初,刘金标曾以为制造自行车应该很容易,只要把轮圈、轮胎、手把、座垫、车架及脚踏板等组装起来就行了,而且还在清水养鳗,投资巨大,又基于股东间曾有“8点上班,到工厂看看、盖盖章,10点大概就可以离开,再去看鳗池”的默契,他对新事业并不认为会有太大压力。    <br>    做了以后,才知道“铁马”这个行业很不容易玩呢!即使当时已有多年的社会历练,一头栽进自行车领域,仍有完全不同的体悟。   <br>  台湾自行车业是从上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起步的,有大东工业、伍顺自行车等4家大厂及数十家中小型厂,但60年代先后歇业或结束,淘汰逾半;至70年代美国兴起自行车热潮,又带动新一波投资风潮。<br>    刘金标投入自行车业,才惊觉不妙,分析原因,主要是草创时期的巨大,买不起国外较精密的机械,技术也仅在摸索阶段,有些机器还需一面做一面改良。<br>    其次,政府尚未制订CNs标准,零组件厂商生产的产品规格互异,轮圈与轮胎、螺丝与螺帽等往往搭不起来,配合不良的话,很难组装得好。加以当年台湾产品的形象,在部分厂商“捞一票”、不顾质量地抢单出口后,已让国外客户不敢恭维,巨大开工方始发觉难题多多。早期,向设在嘉义的远东机械购买轮圈时,远东董事长庄俊铭亦认为经营自行车业相当难,曾婉言劝他要小心审慎。<br>    巨大建厂完成后生产的第一批自行车只有150辆。当年员工如同杂牌军,“竹篙并菜刀”也就上场了。大家高兴地装配好以后,却发现车子“哩哩落落”,质量实在不行,无法交货而弃置一旁。<br>   有了这次“出师未捷”的教训,刘金标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质量做好才行。<br>   身为总经理,且对机器较有概念和兴趣,他再度前往日本取经,抱回厚厚一大本红色封面的(《日本工业标准》(JIS),心情是如获至宝,希望能够藉此改进质量,达到起码的水平。<br>    1973年,世界油价受到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减产决议等影响而大涨,这是俗称的第一次石油危机,油价每桶自2美元左右暴涨至10美元上下,很多产业饱受冲击。<br>    时值巨大创业第二年,全球经济环境呈现山雨欲来之势。<br>    巨大那年仅仅卖出182l辆自行车,员工在工厂等待的时间,常常多过上线生产,可说是惨淡的开始。<br>  虽然实绩很不理想,巨大股东及干部作为初生之犊,依旧对市场前景深具信心,持续致力提升产品的质量和开发,企图心十分旺盛。刘金标也向投资请他养鳗的朋友说明,必须全心投入巨大,无法再兼顾养鳗事业了。<br>  二度赴日看过自行车厂生产流程,对组装成车有进一步认识,回到大甲后,刘金标花了不少时间研究如何把质量做好,经常带着那一大本《日本工业标准》数据,认真向零件厂商解说规格标准、灌输质量观念。    <br>    只是,那时的零件厂配合度并不高,而且巨大的订单、采购量又少,俗谓“人微言轻”,做起来真的是事倍功半。在与零件厂的沟通、协调中,有人认他讲得很有道理,产品拿出来与《日本工业标准》比较,尺寸确实不符,而给予相当支持;也有人批评他讲得口沫横飞,却买不了多少零件,让刘金标碰了钉子:    <br>    看到这种情况,以自行车轮圈等零件起家的庄俊铭,认为刘金标相当热心、认真,当年帮忙讲过不少好话。庄俊铭虽已过世,但雪中送炭的精神让刘金标迄今仍感念在心。    <br>    1974年初,刚过完春节,台湾当局应国际油价大涨,发布一连串稳定经济的措施,包括调高烟酒价格及运输费率,采取限建(5层以上建筑)以平抑物价等,使经济成长备受考验。    <br>    当时整体经营环境虽然不好,巨大创业第三年的销售量已大增至18000辆左右,并办理现金增资600万元,使资本额提高为1000万元。    <br>    刘金标早先投资的事业多以自有资金,甚至是太太刘王柳霞的私房钱为主,虽属盈亏互见,但以自己的钱做生意,即使赔掉一点,问题还不大。婚后,刘王柳霞把家事,尤其是管教小孩的工作打理得很好,亦使刘金标没有后顾之忧。<br>    这次与多名朋友合资开设的巨大,一来之前养鳗已损失惨重,二则攸关面子问题,刘金标很怕做不好会对不起朋友,让外界瞧不起,所以,没多久就硬着头皮,更加用心去做,经常一大早7点就到工厂了。     <br>    然而,创业之初的大环境、公司运营不好,真的让他备尝艰辛。    <br>    勾起回忆,刘金标说:“巨大创业初期那几年,其实,什么艰难的事情都碰过,就只差没宣布倒闭而已。”   <br>    中国台湾公共电视台在2002年制播“峰回路转”系列报道,曾对巨大创业、成长过程有完整的呈现,邀请刘金标与总经理罗祥安、董事杜刘月娇、发言人许立忠,及时任监察人的卓文川等人现身说法,畅谈创业过程,并由学者发表评论。<br>   2005年底,Discovery“探索频道”制作的“台湾人物志”,再次肯定了刘金标的创业成就。<br>  默默耕耘,等待峰回路转<br>   刘金标接受访谈时说,当年摩托车逐步成为主要交通工具,自行车出口虽然增加,但坊间仍有“卖铁马的,可能娶不到老婆,女儿也不好出嫁”的说法,由此,不难想见自行车业的处境。因为,贩卖、维修自行车,只算是小本生意,要糊口还可以;能赚多少钱,大家心里是有数的。可喜的是,巨大年轻的股东和员工,坚定看好外销市场前景,继续默默耕耘。<br>    当过巨大生产部经理、协理及董事的卓文川说,他们从初级的变速车开始做,因技术不足,又没有足够订单,员工往往只能做半天。就如同穷苦人家有一顿没一顿般,赶货时要加班到半夜,没订单时却闲得“抓虱母相咬”。<br>    创业10年,资深员工陈月云回忆最怀念的事时描述道:“刚进公司时,订单很少,几乎进大门就坐着等下班。有一次,公司先放了两天假,主管利用那两天进行商讨,表示两天后会有重大事情宣布。两天后,总经理刘金标集合同仁说:‘公司负荷已到顶点,实在是米缸没米了,只好宣布解散。’大家听到这句话是面面相觑,心酸难过,现场一片寂静。没过多久,突然一通电话进来,总经理和主管们的脸上立刻露出笑容,原来副总经理罗祥安在美国接到订单了。幸好有这场及时雨,才让大家可以继续上班。”<br>    卓文川探索巨大创业30年后的成果,形容初始那几年真的是靠着苦撑、硬熬出来的。<br>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不再驿动<br>出现人生与事业转折点<br>艰苦的创业历程<br>默默耕耘,等待峰回路转<br>第二章  创业维艰<br>自行车不继续踩,一停即倒<br>日商拒绝握手<br>通宵装箱,流汗五六年<br>第三章  台湾第一<br>30分钟的约会<br>中国台湾成为自行车王国<br>出口跃居台湾之冠<br>股票上市为重要里程碑<br>捷安特市占率持续提升<br>第四章  自创品牌<br>订单过度集中世稳公司<br>世稳公司突转往大陆投资<br>新品牌自行车乏人问津<br>捷安特造就巨大王国<br>GIANT品牌价值2.11亿美元<br>世稳公司两度申请破产<br>品牌要具有独特格调与价值<br>第五章  全球布局<br>实行全球运筹分工策略<br>赴荷设厂,抢攻欧洲商机<br>美国之路荆棘多又多<br>首度到东欧考察市场<br>投资收益有如金母鸡<br>赞助车队的营销策略<br>赞助德国T-Mobile车队<br>TCR碳纤维车是制胜武器<br>GIANT品牌与ODM并重<br>第六章  华东设厂<br>修筑国际竞争防波堤<br>评估决定落脚江苏昆山<br>内外销并重的经营策略<br>选派种子团队登陆打拼<br>捷安特品牌成为营销优势<br>泉新金属新兵入列<br>用伊的土,糊伊的壁<br>自行车业的未来在两岸<br>第七章  大陆商机<br>庞大新兴市场已形成<br>营销据点近个<br>以3个品牌区隔市场<br>再派刘涌昌去大陆打拼<br>举办两岸万人单车行<br>到成都、天津建立新基地<br>电动自行车商机可期<br>朝在上海挂牌努力<br>第八章  投资台湾<br>总部在大甲的跨国企业<br>两岸竞合,力求差异化<br>专注本业,分享市场大饼<br>巨瀚科技备受注目<br>世稳GT案,业界损失大<br>增值减量,顺利度小月<br>整合推展A-Team计划<br>导入丰田式生产管理<br>A-Team之道更加宽广<br>第九章  国际竞合<br>不能单看台湾厂的报表<br>取得日本穗高股权<br>曾与福特合制电动车<br>不选顶级对象合作<br>高盛证券曾为大股东<br>自行车成为台湾标志<br>美伊烽火中访东欧<br>林信义建议师法巨大<br>找对的人去做对的事<br>建构独特的“GIANTWay”<br>第十章  创新价值<br>舒适车设计突破传统<br>引导更多人骑乘自行车<br>一万美元的TCR纪念车<br>注重研发,不复制他人<br>连获国际或地区性产品形象等奖项<br>TCR碳纤维车设计受肯定<br>申设研发中心获准<br>巨大追求唯一,而非第一<br>“欢笑曲线”创造经营价值<br>第十一章  快意骑士<br>骑乘自行车,身心平衡<br>大力推展自行车运动<br>希望台湾成为自行车岛<br>让干部从错误中学习成长<br>业界巨人,谦谦君子<br>正派经营,股价稳健<br>曾说巨大股价委屈<br>获蒋震杰出企业领袖奖<br>第十二章  世代合作<br>在水都订创业飞跃计划<br>当年精简人员见真情<br>研读《杰克·韦尔奇领导词典》<br>英语成为公司语言<br>未来的动向受关注<br>世代交替的序曲<br>永续经营的核心价值<br>附录巨大集团大事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