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农业政策的基本框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517789
  • 作      者:
    张红宇, 赵长保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作为中加双方共同努力、合作研究的重要成果,最终形成了《中国农业政策的基本框架》报告。报告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中国农业政策演进历史脉络的回顾、政策内容的评述、发展趋势的展望,从总体上把握中国农业政策框架最核心的内容,回答中国农业政策框架“是什么样”、  “为什么是这样”和“今后会是什么样”的问题。在最初的研究框架中,研究内容包括中国农业政策的总体评述、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耕地保护制度、粮食安全政策、结构调整政策、农业税收政策、农业补贴政策、价格支持政策、产品贸易政策和未来农业政策展望等几个方面。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加双方经协商又增加了市场流通政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农村金融政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农业资源环境政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等六个方面的内容,最终研究报告形成了包含十四项主要政策内容的基本框架。
展开
精彩书摘
    本阶段时间跨度大体为1978-1984年,农业政策的主要内容是推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改革创新农村经济组织,重构农村微观经营主体。<br>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农村实行“一大二公”、“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土地等农业资源的使用、管理以及产品的处置和收益分配完全由集体控制。这种高度集中的集体统一经营模式,解决了分散经营条件下农业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但其自身却存在两大弊病。一是平均主义极为突出。生产大队、生产队和社员没有完全的生产经营自主权,生产成果在公社、大队和生产队之间进行平调。二是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由于农业生产作业地域分散、农作物种类分散,对农业生产进行劳动监督的成本极高。实行分配的制度安排,使得劳动者只重视劳动数量,而不注重劳动质量。人民公社的体制制约,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难以发挥,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也无法转化为实际产出,导致农业生产效率长期低下。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农业仍是国民经济最薄弱的环节,全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温饱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全国农民口粮人均在150千克以下,农村有2.5亿人吃不饱饭。全国有近1/4的生产队年人均分配在40元以下。1977年,平均一个大队的公积金不到1万元,买不上一部中型拖拉机,甚至简单的再生产都难以维持。
展开
目录
总论 中国农业政策阶段变化与基本特征<br>第一章 基本经营制度<br>第二章 耕地保护制度<br>第三章 粮食安全政策<br>第四章 结构调整政策<br>第五章 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br>第六章 农业税收政策<br>第七章 农业补贴政策<br>第八章 价格支持政策<br>第九章 市场流通政策<br>第十章 产品贸易政策<br>第十一章 农业科技政策<br>第十二章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政策<br>第十三章 农村金融政策<br>第十四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br>第十五章 农业资源环境政策<br>第十六章 农村扶贫开发政策<br>结语 近中期中国农业政策演变展望<br>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