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论中国土地制度改革:中国土地制度改革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512579
  • 作      者:
    蔡继明, 邝梅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蔡继明,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研究所副所长,经济学教授,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常委和经济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价值和分配理论及土地制度研究。主要代表作:《垄断足够价格论》(1992)、《广义价值论》(2001)、《从按劳分配到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2008)。
展开
内容介绍
  2008年12月,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成立暨中国土地制度改革国际研讨会在北京清华园举行。根据大会专家学者的发言和与会代表提交的论文,我们编辑了《论中国土地制度改革》一书。共收录了69篇论文,分成了12个专题,从改革思路到方案设计和政策建议、从经济发展到粮食安全及社会目标、从历史演变到国际比较和经验借鉴,几乎涵盖了我国土地制度研究的各个主要领域,为读者了解我国土地制度研究的现状提供了广泛的视角。
展开
精彩书摘
  1.绪论: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的政治和经济
  1.1 我们仍然处在政治经济学时代
  吴敬琏
  谢谢蔡继明教授!
  清华大学是中国现代经济学的发祥地之一,早年在清华大学任教的陈岱孙教授等一批学人对现代经济学研究做了奠基性的工作。现在,清华大学成立了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举办中国土地制度改革国际研讨会,努力倡导百家争鸣,这对于推进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兼收并蓄,扬长避短,培养高层次政治经济学专业人才,发挥经济学对解决社会深层次矛盾的基础性和指导性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改革开放前30年中国政治
  经济学研究的状况
  我国进行市场化改革前的30年,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走了一条曲折的道路。
  我自己在进大学时就是选的政治经济学专业。今天出席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成立仪式,让我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代。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建立。我们这些年轻的学子满怀着学以致用,用学得的知识来报效国家的愿望考入大学。那时候毛主席讲过一句著名的话,叫做:“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①旧政权已经推翻,新中国已经建立。我们希望学好政治经济学,能够在“建设新世界”中作出更大的贡献。然而事与愿违,我们这门学科在往后的30年里其实并没有能够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我们原来所期望的好作用。
  我是1948年考进金陵大学的。1950年入学。上了一年经济学原理、统计学、会计学,以后,就开始了“知识分子改造运动”。我们在年轻时很不懂事,自以为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真理,也积极参加了对老师上纲上线的“批判”。运动结束后,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我所在的经济系调整到复旦大学,开始使用新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教员也换上了从中国人民大学经过苏联专家培训的年轻教员。一年级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教员是苏绍智老师,二年级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教员是蒋学模老师。他们在人民大学跟着苏联专家学了两年,然后再把从苏联老师那里学得的斯大林那一套经济学理论教给我们。
  1954年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在研究过程中使用的就是这一套苏式政治经济学理论,再加上毛主席语录。跟着当时“左”的路线和政策转。这样的“理论研究”自然对于经济发展有害无益。
  刚才一进入会场,就见到谷书堂教授。这使我想起了我们第一次见面时的情景。那是1959年4月在上海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讨论会上。当时我们还很年轻,很有专业热情,在大会的简报组编写简报。
  1958年开始大跃进和成立人民公社以后,吹起了一阵“共产风”。理论上的典范作品则是获得毛泽东主席高度评价张春桥的《破除资产阶级法权思想》那篇现在看起来荒谬绝伦的文章。由于自己完全没有独立思考和分辨能力,在为薛暮桥先生起草会议论文时,就按照毛泽东“批判资产阶级法权”的精神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殊不知薛暮桥先生看后非常不满意,认为我们在和中央唱反调。这使我们感到十分委屈。一打听才知道,毛主席有了“最新指示”,说是“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①!
  上海讨论会期间发生的另一件事,是我们研究所在河北昌黎的“试验田”的副“田头儿”王绍飞放了一颗“政治卫星”。事情是这样的:“红小鬼”出身的王绍飞深感浮夸虚报粮食产量等生产成绩为害严重,就给我们的所长孙冶方写了一封信反映。孙冶方先生是一个非常正直的老革命家,把这封信作摘要送到党中央。毛主席就王绍飞的反映给全国六级干部写了一封信②,号召干部千万不要说假话。这件事在经济研究所被传为美谈,也促使昌黎实验田的“田头儿”董谦同志也想就群众关心的问题上书中央。他组织经济研究所的一些研究人员做了认真的调查,发现群众一个最现实、最迫切的要求是解散公共食堂,让他们能够回到自己家做饭吃。不巧这份调查报告送到毛主席手里时,政治风向已经从反“左”转向反“右”。毛主席在1959年6月庐山会议上批判彭德怀的所谓“意见书”时,拿出了这封信,说是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有几个右派,居然反对公共食堂。这一下子可把经济所弄得人仰马翻,搞了大半年“反右倾运动”。一批研究人员,包括王绍飞在内,都被打成了“右倾机会主义分子”。
  这只是一个小的缩影,这个灾难大家都知道。往事不堪回首。这一时期对新中国建设起主导作用的“政治经济学”不是什么科学。其所起的作用不可谓不大,但是是反面的作用。
  后来在文革中,和顾准先生讨论西欧古代史时,我对当时自称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打了一个比方:我们自以为习得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其实就好像吸纳希腊文化经过的是拜占廷。这就是改革开放前我国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状况。当然,这种扭曲也是有历史’由来的。没有学术独立和思想自由,就必然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原则和批判精神,因此也就很难有什么科学性和学术价值。
  二、政治经济学是一门仍在发展的科学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了突破极“左”路线羁绊的思想解放运动。改革开放,作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①,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②,照搬遭到扭曲的政治经济学,给中国人民造成大灾难。同时,人们开始去探索能够对我们国家的兴盛、对于人民的福祉有好处的经济学理论。
  正是在思想解放的基础上,我国的经济学理论研究才打开了新的境界。
  与此同时,人们开始睁开眼睛朝外看。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例如列宁就说过,马克思义的政治经济学来源于古典经济学家。但是在“左”的思想钳制下,我们竟然同外部世界隔绝了几十年。改革开放以后,开始有了国际学术交流,能够请人来讲课,我们也能够出国学习。这时我们才发现,西方国家的经济和经济学研究,并不像我们的经济学教科书上所说的那样,已经完全停滞,没有任何发展了。目睹西方国家经济和经济学的发展,大家都已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如果马克思在世,他的学说其中包括政治经济学,就像他当年对古典经济学的研究一样,肯定也会根据现实的变化有很多新的发展。
  在扬长避短、兼收并蓄的基础上进行实事求是的研究和探讨,使我们的政治经济学有了真正的进步。明确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把经济改革的目标明确地概括为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往往就来自于经济学研究的倡议。
  不过在近年来,这些支持市场经济改革的经济学家受到一些人的指责,说是中国改革遭到所谓“新自由主义的主流经济学家”的误导,被引向市场经济的错误方向。
  其实,读一读这些打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旗号攻击市场化改革的文章就能发现,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当代“主流经济学家”,也不知道什么叫“新自由主义主流经济学”,只不过把“新自由主义主流经济学”当作一块砖头砸向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和支持市场化改革的经济学家而已。
  从世界范围看,所谓“主流经济学”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古典经济学是主流经济学。到了20世纪初期,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Economics)成为主流。再后来,把新古典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和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结合起来盼“新古典综合”(Neoclassical Synthesis)或“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成为主流。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被欧洲人称为“新自由主义”的“新兴古典经济学” (New ClassicalEconomics)④又在西方国家遭遇“滞胀”的条件下兴起。不过,凯恩斯主义并没有偃旗息鼓。经过修正的“新凯恩斯主义”依然是重要的经济学派。近年来的确有不少属于“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同时也有好几位属于“新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家获此殊荣。而且在一些经济学家身上,这两个学派有互相取长补短、相互融合的趋势。所以,当代的国际经济学界并没有单一的主流经济学。
展开
目录
前言
1.绪论: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的政治和经济
1.1 我们仍然处在政治经济学时代
1.2 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不动摇
1.3 政治经济学研究要与时俱进
1.4 政治经济学的经典著作仍需认真研读

2.土地集体化改革探索
2.1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虚置的制度分析
2.2 集体所有权的虚化和村委会的行为特征——一个为化解集体债务压力推动承包权变迁的实例分析
2.3 论扩大农民地权与完善土地集体所有制
2.4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产权现状及一种可供选择的变革方案
2.5 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若干法律问题

3.土地国有化改革探索
3.1 中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法律制度研究——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为中心
3.2 再论“国家所有、个人永用”的土地制度
3.3 探讨农地“国家所有、农民永用”制度,推进中国的“第二次土地革命”

4.土地私有化改革探索
4.1 中国土地私有的分步改革方案
4.2 中国土地私有化的意义、时机及阶段
4.3 要兑现自由进退,就要预设退出机制——简论历史教训对新土改正确方向的启迪
4.4 土地国有与土地私有制度的历史搏斗——兼论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路
4.5 土地资本化与私有化
4.6 土地国有化与私有化之争及改革取向

5.土地制度与经济发展
5.1 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5.2 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5.3 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土地二元制度障碍与突破——以成都试验区为例
5.4 工业化、城市化需要与农民权益衡平的土地产权制度设计
5.5 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经济分析
5.6 城市化进程与中国土地制度改革探索
5.7 土地资本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基于货币经济的分析
5.8 农地产权稳定和使用权规定的经济影响——对中国农地制度的再认识
5.9 小农经济改造与中国农村改革
5.10 中国农地规模经营的界定及当前的可行性分析
5.11 集聚优势与中国土地的科学利用

6.土地制度与农地流转
6.1 从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谈中国土地法规修订
6.2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交易的制度分析
6.3 利益博弈视角下的小产权房问题
6.4 农业产业化的土地流转制度探索
6.5 农民建房行为实证研究——基于截面数据的计量分析
6.6 我国农村建设用地流转应逐步实现“同地、同权、同价”
6.7 谁的土地,谁的流转?——一个农民所能理解的土地变革
6.8 关于土地流转与规模化经营的几点思考——基于上海市张堰镇的实践与调查
6.9 广东农地流转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
6.10 中国土地承包权流转的“洪泽模式”调查与分析
6.11 土地流转与城市资本下农村
6.12 论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农地流转制度改革

7.土地制度与农民利益
7.1 城市化、土地征用与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理性思考
7.2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与农民权益问题

8.土地制度与粮食安全
8.1 全球化、粮食安全与土地制度改革——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分析
8.2 粮食安全的国际环境
8.3 对我国粮食供给影响因素的分析——基于劳动力流动下农民粮食生产收益的视角
8.4 浅析耕地流失原因
8.5 从世界粮食危机看中国的粮食安全对策

9.土地制度与政府博弈
9.1 农地非农化管理的中央与地方决策权竞合模式选择
9.2 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博弈下的土地财政:一个模型
9.3 地方政府激励与土地要素利用

10.土地制度与社会目标
10.1 土地权界定与社会和谐
10.2 中国土地改革与人的解放

11.土地制度的历史演变
11.1 近代中共的平分土地政策与农民权益保障的再认识
11.2 现代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三次变革和深化改革的思路
11.3 中国农业经济合作历史的阶段比较研究
11.4 民国时期成都平原佃农经营:以温江为例
11.5 从租佃制到合伙制——以清代为中心
11.6 融通功能与产权取向:清代地权交易的多样化发展
11.7 台湾地区地权分配、租佃关系与客家产权——屏东平原为中心:1700—1900年
11.8 论佃农理论、佃农的性质与佃农收入——兼与张五常、黄宗智先生商榷
11.9 劳动力与土地的动态结合——中国历史上农村要素的动态配置机制及其启示

12.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
12.1 土地制度变迁与国家建设——尼泊尔土改与东亚经验的比较研究
12.2 国土规划制度的一个跨国比较
12.3 中日封建土地制度的差异性
12.4 日、美及西欧等国家农地制度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
12.5 以色列城市公有土地租赁制度
12.6 美国的土地征用制度
12.7 我国香港地区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制度
附录: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简介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