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552876
  • 作      者:
    雷世纲著
  • 出 版 社 :
    企业管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雷世纲,本溪华厦(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教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工商管理学硕士。1954年3月出生于辽南农村,1974年高中毕业回乡务农,1976年考入辽宁营口大石桥铁路中学任教,1977年考入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学习,1982年毕业分配到本溪大学任教。1985年调入中共本溪市委组织部,先后任干事、副处长、处长。1992年被市委派到北台钢铁总厂(现北钢集团)挂职锻炼,任党委副书记,后兼任副厂长。1993年创建本溪华厦房地产开发公司,任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1996年华厦房地产开发公司同步收购1,3万人的五户市直国有建安企业,组建本溪建设集团,后更名为本溪华厦集团,创造了轰动全国的“蛇吞象工程”。 雷世纲作为华厦公司的缔造者。在十几年的企业管理实践中,一壹致力于现代企业机制与管理制度创新,所编著的《本溪华厦集团现代企业制度框架体系》一书由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国家经贸委,国家建设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联合举行该书发行仪式,向全国推广这一创新管理成果。 雷世纲曾先后获得“全国建设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建筑企业经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其领导开发建设的“华夏牌”房产先后获得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国家广厦奖、中国人居金牌试点工程、全国城市物业管理优秀示范住宅小区等殊荣。
展开
内容介绍
    《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共分四篇,第一篇介绍华厦集团创建的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基本模式,论述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模式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论依据、基本内容及创建可持续发展模式的重要意义。其核心内容是提出学习型企业、和谐型企业和创新型企业三位一体的“三型企业”模式。针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模式而言,学习型模式是基础、和谐型模式是保障、创新型模式是动力;三者之间既各成体系、相互并列,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则有余、缺一不可,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第二篇学习型企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归纳概括了华厦集团的学习型企业创建模式,即“端正认识、坚持原则、遵循准则、领导核心、和谐保障、创新牵动、完美追求、中国特色”。并特别指出了学习型企业领导对企业发展的历史性作用。第三篇和谐型企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是通过华厦集团的实践,提出了和谐型企业一般应具备的五项基本要素、通过和谐管理实现企业和谐及和谐环境理念等。第四篇创新型企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通过具体事例说明了华厦集团的五大创新思维、六大创新机制和技术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篇 华厦集团创建的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基本模式<br>    1.1 创建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概述<br>    1.1.1 可持续发展模式产生的历史背景<br>    华厦集团在奋发前行的路程中经历了创建、吞并、发展三个阶段。<br>    1993年,刚刚组建的本溪华厦房地产综合开发有限公司,通过不断地创新和探索,创造了先进的“三权分离、两劳分配、双择用人、三模经营”的华厦机制,成为辽宁省房地产业界异军突起的领先企业。到1996年,已经在房地产综合开发、建筑设计施工、典当商行、机动车解体和科技产业等诸种行业都多有建树的小华厦,在本溪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利用“九五”期间老工业基地改造调整、优化资本结构试点的有利时机和政策,成功吞并了拥有13000余人的五户市直国有建安企业,组建华厦集团(本溪建设集团)。<br>    1996年,华厦集团在组建当年便扭亏为盈,实现利润1040万元、利税1700万元,创造了轰动全国的“蛇吞象”奇迹。面临国有老企业存在的诸多问题,华厦集团在先进机制的基础上,创建了“产权到位、分配等价、用人激进、经营有序”的《本溪华厦集团现代企业制度框架体系》,有效地解决了国有企业改革攻坚阶段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走出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之路。<br>    华厦集团在创建、吞并阶段的先进机制和先进制度是行之有效的,但没有满足发展阶段的可持续要求,因此企业也曾有过面临危机和陷入困境之中的非凡历史经历。
展开
目录
前言<br>序言<br>第一篇 华厦集团创建的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基本模式<br>1.1 创建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概述<br>1.1.1 可持续发展模式产生的历史背景<br>1.1.2 创建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理论依据<br>1.1.3 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基本内容<br>1.1.4 创建可持续发展模式的重要意义<br>1.2 创建“三型企业”模式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br>1.2.1 “三型企业”模式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br>1.2.2 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br>1.2.3 “三型企业”模式是履行社会责任的产物<br>1.2.4 实现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和谐共赢<br>1.3 创建“三型企业”模式是华厦发展历史的必然选择<br>1.3.1 华厦发展历史是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历史<br>1.3.2 华厦发展历史是创建和谐型企业的历史<br>1.3.3 华厦发展历史是创建创新型企业的历史<br>1.4 创建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实践<br>1.4.1 科学发展观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指南<br>1.4.2 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br>1.4.3 创建学习型企业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基础<br>1.4.4 创建和谐型企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br>1.4.5 创建创新型企业是实现创新型国家的主体<br><br>第二篇 学习型企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br>2.1 有关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理论介绍<br>2.1.1 学习型组织理论产生的过程<br>2.1.2 学习型组织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br>2.1.3 学习型企业的基本概念<br>2.1.4 学习型企业的基本特征<br>2.1.5 学习型企业的“五项修炼”<br>2.2 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模型<br>2.2.1 彼得?圣吉(PeterM.Senge)的“圣吉模型”<br>2.2.2 约翰?瑞定(JohnRedding)的“第四种模型”<br>2.2.3 邱昭良的“组织学习鱼”模型<br>2.3 华厦集团创建学习型企业经验总结<br>2.3.1 端正对创建学习型企业的认识<br>2.3.2 坚持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原则<br>2.3.3 遵循学习型企业的行为准则<br>2.3.4 领导核心、和谐保障、创新牵动、完美追求<br>2.3.5 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实践与体会<br><br>第三篇 和谐型企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br>3.1 和谐思想与和谐理论<br>3.1.1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和丰富的和谐思想<br>3.1.2 和谐是现代社会和企业需要共同去追求的价值目标<br>3.2 和谐管理理论及其应用模型<br>3.2.1 和谐管理理论提出的背景<br>3.2.1.1 和谐管理理论提出的实践环境——高度不确定性<br>3.2.1.2 和谐管理理论的理论背景——管理理论丛林<br>3.2.1.3 和谐管理理论的必要性——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与现有理论的局限<br>3.2.2 和谐管理理论的基本思想<br>3.2.2.1 和谐管理理论与“问题导向”<br>3.2.2.2 “优化设计”与“人的能动作用”双规则的互动耦合<br>3.2.3 和谐管理理论的理论应用模型<br>3.3 通过和谐管理实现企业和谐<br>3.3.1 和谐型企业概念及其要素<br>3.3.2 把握好和谐管理要点<br>3.4 华厦集团创建和谐型企业的实践过程及其实效<br>3.4.1 和谐型企业创建背景<br>3.4.2 创建和谐型企业的具体实施过程和实效<br>3.4.2.1 企业的和谐物质文化建设<br>3.4.2.2 企业的和谐行为文化建设<br>3.4.2.3 企业的和谐制度文化建设<br>3.4.2.4 企业的和谐精神文化建设<br>3.5 华厦集团创建环境和谐型企业的实践及其成果<br>3.5.1 环境概念与和谐环境理念<br>3.5.2 市外桃源华夏花园<br>3.5.3 人居环境金牌试点美轮美奂山水人家<br>3.5.4 把握“两谷”机遇跻身医药产业基地建设<br><br>第四篇 创新型企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br>4.1 创新理论与创新型企业<br>4.1.1 创新理论<br>4.1.2 国外创新基础理论的突出进展<br>4.1.3 国外创新理论对我国的启示<br>4.1.4 创新的重要意义、原则与要求<br>4.1.5 关于创新型企业的定义<br>4.2 创新型企业评价标准<br>4.2.1 国家有关部门确定的评价指标<br>4.2.2 企业家选择的创新型企业衡量标准<br>4.3 创新型企业发展模式研究现状<br>4.3.1 创新型企业的基本特征<br>4.3.2 创新型企业发展模式<br>4.4 华厦集团创建创新型企业经验总结<br>4.4.1 华厦集团五大创新思维<br>4.4.2 华厦集团六大创新机制<br>4.4.3 华厦集团科技创新探索与实践成果综述<br>4.4.3.1 技术创新成果的集中体现——“华夏花园”<br>4.4.3.2 技术创新成果的典型代表——建筑物智能化平移<br>4.4.3.3 技术创新成果的重要标志——新型建材专利产品<br>4.4.3.4 技术创新成果的最新发展——北冬虫夏草<br>续言<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