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顶级CEO的商道真经:引领中国企业成功的12种商道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052786
  • 作      者:
    刘红强,陈润编著
  • 出 版 社 :
    华夏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刘红强,资深图书策划人。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工商管理系,曾先后从事过营销策划、文化创意等工作。近年来致力于企业管理类的图书研究工作,研究过大量国内外相关的书籍和论文。策划出版了《对公司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用业绩证明自己的价值》《联邦快递:使命必达的力量》等多部畅销书。
  陈润,财经作者。曾在大型港企、台企从事管理工作,对企业战略、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等方面有独到的见解。现专注于商业模式、企业家商道等方面的研究。著有《福布斯财富故事会》《刚柔之道:董明珠向左,何享健向右》《美的传奇》等多部畅销书。
展开
内容介绍
    “国力的较量在于企业,企业的较量在于企业家的核心理念”。正是基于这样的观点,我们希望能将中国顶级CEO的经商智慧和人格品质传承下去。不仅鼓励更多的人学习企业家那种做人做事的方式,还要帮助更多的创业者、企业家了解、探索科学、实用的经营管理模式,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
展开
精彩书摘
  国家和个人本是一体——整体与个体的平衡
  李嘉诚常说一句话:“有些人一生中无论生或死与这世界完全无关。假如只顾独善其身,对社会对国家不闻不问的话,那样的人有多少财富都没意思,死后与草木同枯而已。”崇高的使命感和满腔的爱国热忱,是李嘉诚被全球华人敬仰的重要原因。
  1973年,中东战争引发全球性石油危机,香港经济也受到严重冲击,尤其给塑胶行业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香港的塑胶原料全部依赖进口,石油危机引发原料价格暴涨,从年初的每磅6角5分港元上涨到秋后的每磅4-5港元。塑胶制造业一片恐慌,如临末日。不少厂家因原料储备不足,一时“无米下锅”,被迫停产,濒临倒闭。
  面对这场关系香港塑胶业生死存亡的危机,身为潮联塑胶业商会主席的李嘉诚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主动挂帅拯救塑胶业。其实,此时的李嘉诚已经把经营重点转移到地产上,而且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益。因此这次塑胶原料危机,对长江的整个事业来讲,影响不会太大。况且长江公司本身就有充足的原料库存,他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出于公德心。他不能眼看着潮籍塑胶商们就这样毁于一旦,更不愿整个香港塑胶业就此走向衰落。在李嘉诚的倡议下,数百家塑胶厂人股组建了联合塑胶原料公司,甚至有不少非潮籍塑胶商也主动加入进来。
  要打破进口商的垄断,就只有厂家自己直接从国外进口原料。但单个塑胶厂家由于购货量太小,国外原料商不愿意进行交易。而现在由联合塑胶原料公司出面向国外原料商进货,需求量比进口商还大,因此很快便达成了交易,从国外购进了相对便宜的塑胶原料。购进原料后,再由商会出面协调,按实价分配给各股东厂家。在厂家联盟面前,进口商对原料的垄断不攻自破,不得不自动降价。这样,笼罩全港塑胶业两年之久的原料危机,在李嘉诚的鼎力相助之下,终于烟消云散了。
  李嘉诚在这次救业大行动中,还有一个惊人之举。他将长江公司的库存原料匀出了1243万磅,以低于市场价一半的价格救援停工待料的会员厂家。在直接购入国外厂商的原料后,他又把长江本身的配额20万磅,以购人价格转让给了需要量相对较大的厂家。
  在危难之中,受李嘉诚帮助的厂家多达数百家。此举真可谓雪中送炭,他因此被人们称为香港塑胶业的“救世主”。李嘉诚曾说,自己的财富源于社会,因此也要用于社会。他密切关注祖国的腾飞和发展,一心想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为祖国作出一些贡献。
  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李嘉诚坚定了看好香港、看好中国内地投资环境的信心,把长实的投资目标重点转移到大陆这个极具开发潜力的市场。同年5月,李嘉诚与深圳市政府成立长和实业有限公司,出资1亿港元投资开发盐田港货柜码头,出资35亿港元,投资深珠高速公路;深汕高速公路出资近百亿;在上海获得火车站以南5.87公顷的土地使用权,发展物业投入资金上百亿,与上海港务局合作,和黄注资60亿共建金山标准集装箱码头、上海国际深水港码头;在海南投资18亿开发海南洋埔自由港;在福州投资35亿改建旧城区;在重庆参与市政府康居工程,和黄出资10亿港元;北京王府井旧城改造项目总投资约15亿美元,短短一两年内,李氏集团在内地投资超过500亿港元。
  李嘉诚在内地的大手笔投资,对稳定香港民心,对香港的平稳过渡、顺利回归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他不仅在项目投资上顾全大局,支持祖国的宏观调控,在慈善事业上他也是不遗余力,甘于奉献。
  2006年8月25日香港《大公报》报道,曾将名下基金会称为“第三个儿子”的李嘉诚在集团业绩公布会上表示,基金会过去已捐出近80亿元,未来还将有巨资投入,他表示将来基金一定不会少于他财产的1/3。以李嘉诚约1500亿港元的财产计算,基金资产将增至480亿元,这将是全球华人私人基金会中金额最高的一个。
  2007年11月18日为庆祝排行榜成立5周年,《商业周刊》编撰了“慈善名人堂名册”,列出全球慈善家中的佼佼者。李嘉诚成为“名人堂”唯一榜上有名的华人慈善家。《商业周刊》指出,李嘉诚在一个慈善捐献尚未成风的地区开了先河。他早在1980年就成立了李嘉诚基金会,统筹他在医疗、教育、文化以及其他小区福利项目的私人捐献。自成立至今,李嘉诚基金会所捐献的金额已超过了84亿港元。
  在2008年的四川省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李嘉诚得知灾区学校遭受严重破坏,十分关注。为帮助受灾地区师生早日重返校园,5月13日他决定首批捐资1000万元人民币,通过教育部帮助灾区学校进行灾后重建。5月19日,李嘉诚再以李嘉诚基金会、长江集团、和记黄埔集团的名义捐款1亿元人民币,用于为灾区学生设立特别教育基金。加上此前李嘉诚教育基金共捐出的3000万元人民币,李嘉诚捐款已达1.3亿元人民币。
  李嘉诚希望国家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安定富足,所以他舍得花大力气,花大本钱。
  P19-21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李嘉诚:经商是一门制衡的艺术
贤人变亲信,亲人变贤人——“亲”与“贤”的平衡
稳中求进,进中求稳——进取与稳健的平衡
鸡蛋分篮装——利润与风险的平衡
没有绝对的竞争,也没有绝对的合作——敌与友的平衡
发达不忘旧情——义与利的平衡
其诚可嘉,无信不立——道德与财富的平衡
国家和个人本是一体——整体与个体的平衡

第二章 柳传志: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
因人设事,人始终是核心因素
信誉是衡量人才的首要标准
“发动机理论”的核心领导力
新员工“入模子”:融入企业文化
“内部培养+外部引入”两种人才机制的结合
“斯巴达”式的人才培养方式
柳传志出山,柳杨再度联手

第三章 张瑞敏:创新是海尔的灵魂
创新三原则支撑起牢固的创新体系
战略创新:指引企业发展方向
观念创新:创新活动的起点
技术创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组织创新:新形式,新活力
市场创新:落脚点是创世界名牌
文化创新:每个人都是创新的动力

第四章 任正非:在危机和忧患中成长
在自我批判中进步
贯彻末位淘汰制
艰苦奋斗是华为的魂
不创新才是最大的风险
危机意识和压力要传递到每一个人
寻访日本企业过冬秘诀
市场繁荣的背后充满危机

第五章 郭台铭:速度制胜
雷厉风行,并肩作战
不留后路,兵贵神速
快速通关,负数库存
飞机速度,赢得客户
982原则,永远比对手快一步
e-Hub让供应商和市场零差距

第六章 张近东:与上游供应商的关系是苏宁的核心资产
淡季提前预付货款
参股生产厂家的“反渗透”策略
“砍大户”与苏宁转型
超越竞争,价值链分享前的阵痛
多边主义的新“和谐商圈”
深度战略合作的“3C+旗舰店”模式

第七章 李书福:坚韧执著的汽车梦
用敏锐的眼光抓住流星般的灵感
宁愿绕道也要把汽车造出来
低价征战全中国
人才培养:二十年,二十强
经商也是一种豪赌
让吉利车走遍全世界

第八章 史玉柱:驾驭营销工具才能点石成金
发动“三大战役”营销全国市场
脑白金,收礼收人气
借钱还债,收复民心
征途赢利的根本原因是人气
借五粮液名气,创保健酒新局
《赢在中国》,赢得观众

第九章 李宁:一切皆有可能
跟随战略树立品牌
聚焦体育产业整合品牌
寻找专业人才经营品牌
品牌重塑的革命
走出去请进来走向国际市场
点亮奥运火炬,照亮民族品牌

第十章 马云: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绕过“甲A联赛”,直赴“世界杯”
做中小企业的生意,给小虾米造大船
收购雅虎中国只为获得一个工具而已
与银行合作多赢解决安全问题
借助中国邮政挺进物流行业
开发阿里软件,让天下没有难管的生意

第十一章 俞敏洪:创意撬动教育产业
“产业化”扩展之路
老师应该是中国最富有的人
学生是新东方的上帝
新东方是一项创意产业
要跑得快,同时还要能停下来
确保资金链健康、有效

第十二章 董明珠:把握主动才能掌控全局
我永远是对的
没有一分钱的应收款
创新是掌握主动的有效方式
对垒黄光裕坚决不降价
大胆要财权
返利经销商
“工业精神”的领跑者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