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管理的禅定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6036443
  • 作      者:
    匡长福著
  • 出 版 社 :
    东方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管理于心·心境于静·管之宽忍
  心境于净·管之似无·管之于乐
展开
作者简介
  匡长福,男,1961年出生,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国家导游资格考试评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职业经理人培训项目主讲专家团成员,曾任京海经济发展公司总经理、长城旅游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从事宗教学、历史学、佛教文化与管理、宗教与旅游、宗教与民族民俗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二十余年,曾主持北京市“彩虹工程”项目课题和北京教委人文社科项目课题研究,参与北京城市国际化研究基地、和谐社会研究基地的项目研究。学术专著有《宗教学导论》《创新原理及应用》等。
展开
内容介绍
  《管理的禅定》整体上都以企业管理者如何修自己的心、如何治自己的心,从而达到直指人心的管理境界为主线。在“管理于心”、“心境于静”、“心境于净”、“管之宽忍”、“管之于乐”这五章中,都是讲企业管理者要修慈悲心、平静心、清净心、宽容心、忍耐心、利乐心、平等心的。2007年9月在大连召开的达沃斯年会上,来自全球的与会者普遍认为,企业除了以利润为目标之外,还要强调社会责任感。那么,回报全社会并对公众负起责任的这种社会责任感,正是需要企业管理者有慈悲心、众生平等心,俗称“菩萨心肠”。而这恰恰是通过“修心”才能获得。
  在“管之似无”、“管之大惑”、“管之正道”这三章中,主要讲直指人心的管理之道。总之,全书旨在使读者能够开启自己的智慧之门,领悟适合中国国情的治心管理之要义所在。
  《管理的禅定》和近几年出版的一些传统文化与管理的书籍有所不同,不是泛泛地谈管理,而是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来吸取佛学精华,专讲修心、治心的企业管理,换句话说,就企业管理者而言,有较强的针对性。
展开
精彩书评
  佛门与商界,看似远,实相近;佛理与商道,看似异,实相通。谢谢本书给我们送来的智慧。  
               ——北京华商管理科学研究院院长 袁青鹏  
    佛学是帮助企业家自知、自觉、自律、自悟的好学问。作者的讲解让人有拨云见日之感。 
            ——丹东克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臧克  
    对佛学与管理的感悟真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相信一万个人会有一万种不同的解读。本书作者给了我们一种独特的感悟。  
                ——成都棠湖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严统明  
    本书让我明了,管理在于管心,管心在于静心、安心、净心、乐心……很有启发,把原本朦胧的感觉点明了,点透了。  
            ——广州市广雅轩珠宝首饰总店董事长兼总经理 梁德美  
    利润不是祸水,金钱不是罪恶,关键看人如何运用。用来自度、度人都是天大的好事。用佛心来做生意,就能功德圆满。  
               ——安徽花园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张燕华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管理于心
  心一松散,万事不可收拾;心一疏忽,万事不入耳目;心一执着,万事不得自由。企业管理者要用心管理,就要好好地修自己的一颗心。使这个心修成慈悲的心,平等的心,普爱的心,有情的心,宽忍的心,快乐的心,平常的心。对员工要让他们放心、安心、称心、舒心。
  总之,对企业管理者而言是“用心管”;对被管理者而言是“管其心”。这就是管理于心的真谛,也是企业管理者感悟佛家思想的核心要旨。
  一、城己化掉 耐心前行
  北京安定门外西黄寺有一塔,名清净化城塔,在清代诸塔中推为上乘。该塔是1782年,乾隆皇帝下诣专为班禅六世额尔德尼所建。
  乾隆45年(1780年)8月13日,乾隆帝70大寿,六世班禅大师从西藏日喀则,不远万里,历尽艰辛,来到北京,居于黄寺,为乾隆帝祝寿。
  但不久因水土不服得病在京圆寂。乾隆帝在悲痛之余,敕建此塔。将六世班禅生前所用的经咒、衣履封藏于塔内,以示纪念,并赐名为清净化城塔。
  这个塔为什么叫化城塔呢?其源于一个佛教故事。
  佛教《法华经?化城喻品》中讲,化城,是指一时化作的城郭。一切众生成佛的地方为清净宝所。到此清净宝所,路途既遥远,又险恶。路程约有500由旬。由旬是计算行程的单位,传说古代帝王一日行军走一由旬,一由旬为40里,那么500由旬约合二万里。
  芸芸众生在行进途中,畏难欲退,想半途而废了。导师见此,便在300由旬处,化作一城。这座城郭,房舍庄严,楼阁高大、雄伟,人烟稠密,园林四布,鸟语花香,泉水清流,浴池洁净。走到这座城的众生一见,欣喜若狂,便在城中“好生享用”一番。就在大家满心欢喜,身得憩息之后,导师又对众生说道:“我见你们疲倦,中途都想退回,就施以神通力,化作这座大城;你们既已休息,不再觉得疲劳,就应继续前进,共至清净宝所。”说完,就将大城化掉了。
  这个故事是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需要有耐心和耐力。佛教《金刚经》里有一句“一切法得成于忍”,就讲的是这个道理。忍就是忍耐。无论我们对人或事的管理,都要有耐心。小事要有小耐心,大事要有大耐心。一个人没有耐心,无论他条件多好,也是一事无成。因为成功永远属于有耐心、有毅力的人。佛教化城故事和《金刚经》里讲“一切法得成于忍”,就是告诫我们:耐心,是世间万事成功的关键。
  企业管理者决策企业发展战略是头等大事,但对于企业人员的管理,对于企业内、外部事物的管理也不能忽视,更不能没有耐心。
  俗话常说:“处世难,处人更难。”这对于管理者来说,也就是管事与管人。既然是两个难,那就一定要有耐心。
  尤其是管人,过去管人容易,一声令下,雷厉风行。而现在管人比起过去不知要难多少倍!原因何在?过去的教育,是教人们做人,现在的教育,只教人们做事。人们在很多情况下不知如何做人。所以作为企业管理者要管好这样的人谈何容易!没有耐心,你对你的员工就永远也做不到歌手满文军唱的《懂你》了。你不懂他,怎么管他呢?所以,作为企业管理者,在人员的管理上一定要有耐心。
  管事同样要有耐心,现在世界上最大的百货公司之一的美国梅西公司的创办者梅西就是一个非常有耐心的人,所以他成功了。梅西年轻时出过海,以后开过小杂货铺,卖过针线,后来倒闭。在淘金热席卷美国时,梅西在加利福尼亚开了个小饭馆,本以为供应淘金客就歺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岂料多数淘金者一无所获,什么也买不起,更没人在他的饭馆吃饭,没办法,饭馆又倒闭了。回到马萨诸塞州后,梅西又干起了布匹服装生意,不久又倒闭,这回是彻底破产,赔个精光。很有耐心的他又来到新英格兰做布匹生意,这回时来运转了,由开张第一天账面只收入11.08美元开始,由于他的耐心,到现在发展成位于哈顿中心地区的大名鼎鼎的大百货公司。
  还有一个叫高尔文的爱尔兰农家子弟也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人。他曾干过推销工作,但没什么成绩。后来又跟人合伙做收音机生意,当时,全美预计两年内收音机的销售将扩大100倍。但他们的生意却一天不如一天,高尔文通过邮购销售的办法招揽了大批客户,可是不出3年还是破产了。这时他己陷入绝境,只剩下最后一个挣扎的机会了。他一心想把收音机装到汽车上,但也遇到了很多困难,账面净亏374万美元,最惨的时候,他周末回家,妻子正等着他拿钱来买食物、交房租,可他摸遍全身只有24块钱,而且全是借来的。但是由于高尔文是个有耐心的人,经过多年的奋斗,如今的高尔文早己腰缠万贯,他盖起的豪宅就是用他的第一部汽车收音机的牌子命名的。
  梅西和高尔文两人的成功恰恰证明了耐心是成功的关键,所以企业管理者无论管人管事一定不能没有耐心,牢记《金刚经》所言:一切法得成于忍,并且付之行动,那你就会“得一切成功大圆满”。
  三、风可动幡可动 心不可动
  春秋时,宋国的子罕执掌重权,有人献玉给他,遭其拒绝。献玉者说,这可是罕见的宝贝啊。子罕回答说,你以玉为宝,我以不贪为宝。我若收了你的玉,你我两人岂不都失去了宝?
  俗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恰恰是这经典之语,告诫了不少迷惑的企业管理者。做企业不能仁智相向,不能南辕北辙,包括这些年盛行的西方管理思想,我们在智慧西化的同时,不应失去方向感。别人告诉你的,不一定都有用,因为借来的火永远点不亮自己的心灵。
  在《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的《大正藏》中有这样一段话:“大器者,只要不受人惑,随处作主,立处皆真。但有来者,皆不得受。”意思是说,有大才能的人应该不受他人迷惑,不管在哪里,他都能自作主宰,他到的地方都真实不虚。只要有强加于他的东西,他都不接受。
  禅宗有一个“非风非幡”的故事,是讲两个僧人看到飘扬的幡旗,一个说是风在动,另一个说是幡在动。六祖大师却说了一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正在争论不休的两个僧人悚然了。
  人类的意识及心灵,常被外界变幻无穷的各种现象所迷惑,又被内在的妄想、执著等蒙蔽,心灵也无法从各种纷纷扰扰的现象中自拔超脱。如能妄心渐息,就应了解世间万象都是各种因素结合而生、分散而灭所至的道理,有了这种领悟,则可逐渐如云消月现般地脱困而出,待人处世自然也就更加圆融无碍了。
  作为企业管理者,专注是很重要的,太多的声音,太多的诱惑,或者太多的方向,实际上只会浪费你的精力。选好自己的方向,然后坚持做下去,碰到任何的问题,要跟自己讲:其实做别的事情也会碰到问题的,不要觉得做这个做错了,换一个可能就好了,只要有毅力,专注地去克服这样的困难,找准方向努力坚持,成功就一定属于我。
  作为企业管理者,除了具备充分的专业学识与企业管理知识之外,更须要坚持走自己己经开辟的道路,而不被一时盛行的观点所牵制,也不被一时的“时尚”所迷惑。
  佛说:佛即是我,我即是佛。每个企业管理者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企业的存在才能使企业真正的自由。自我审视,自我洗涤,自我完善,自我净化,自我升华,自我顿悟……冲破一切外在的自我束缚与迷惑,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自己真正驾驭自己的企业。
  山东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曾经梳理自己35年来的经历,他们发现越简单的企业经营之道却蕴含着越深奥的哲理,几十年来他们所追求的企业管理之道其实一直没有改变——这个世界到处充满了诱惑,所以说做企业就像做人一样,还要经得起外面世界的诱惑。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许多大的医药企业集团都开始走多元化的道路,然而多数走多元化道路的医药企业,最终都问题重重,有的倒闭,有的则负债累累,如武汉哈慈集团和深圳三九医药集团。
  阿胶公司董事长刘维志这样讲述那段波折的岁月:“当时我们受到外面的诱惑也很多,股市刚刚开市的时候许多企业都去炒股票,他们那个钱赚得也确实快,比我们卖阿胶容易得多,但是后来怎么样?现在济南好几个企业都垮了。后来,三九医药说要10亿元打造万家连锁,那个时候我们也急啊。如果连锁药店都被三九占据了,以后阿胶还往哪里摆卖啊。我们几乎决定要开连锁药店和收购医药公司来抢夺药品渠道终端了,步子都迈出去一小步了,收购了山东金马医药,北京的一个大的医公药司也希望我们收购,最后关头我们讨论决定,还是一心一意做阿胶。所谓术业有专攻,实践证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
  可见,企业管理者的思路确实不能受外界的诱惑,风可动,幡可动,心不可动。在纷繁的市场中,没有定力,你倒下就是没商量。
  四、“四无量心”在堪称活菩萨
  在藏传佛教寺庙顶上,我们常看到插有不同形状的胜利幢,屋顶四角常插有四面胜利幢,象征佛陀战胜四魔的胜利。
  胜利幢最初是古代印度战争中的战旗。它装饰在武士战车的尾部或插在巨型宝伞或华盖后面。每面战旗都有胜者或王者的具体标识。
  那时,为了在敌人中制造恐慌,这种战旗常以敌人的头颅或凶猛野兽的头和皮制成,样式极为恐怖。
  摩羯头旗幢最初是古印度神话传说中爱欲之神的标识。它代表“惑”与“诱”。欲神在印度教中与魔的作用相似。
  据说,它试图阻碍佛陀获得圆满,但佛陀通过修习“四无量”(慈、悲、喜、舍),终于在获得圆满之前的一个黄昏,战胜了欲神的性诱惑。
  作为佛陀战胜欲魔之胜利的象征,胜利幢传统的形式是圆柱形宝幢,插在一根长木轴杆上,幢顶呈小白伞状,伞顶中央有个如意宝饰。伞用金黄色伞骨支撑,伞骨末端有一个摩羯头,上挂波浪状黄色或白色丝绸。胜利幢上还悬挂众多珠宝。作为众多神灵的器物,四大天王之一的北方多闻天王就以它作为手持标识。
  从早期佛教发展至今,佛教认为,我们如能正确地对待自己,正确地对待每一个人,那就一定要象佛陀那样修习“四无量”,使我们有 慈、悲、喜、舍这“四无量心”。
  “四无量心”,就是“慈无量心”,即考虑如何为众生做好事,给众生以欢乐。“悲无量心”,即考虑如何拨除一切众生的苦难。“喜无量心”,即见到众生离苦得乐,感到喜乐。“舍无量心”,即对众生无憎同爱,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四无量心”之核心其实就是善心。
  一个人的生命,总是有助于他人;总是给他人带来欢乐;总是帮别人摆脱困境;总是“给予”他人;总是平等地善待他人,那他一定是成功的人、幸福的人。
  记得一位哲学家问他的一些学生:“人生在世,最需要的是哪一件事?”学生们说出了很多答案,当最后一个学生说:“一颗善心!”那位哲学家说:“在这善心两字中,包括了别人所说的一切话。因为有善心的人,对于自己能正确对待,对于他人,也能正确对待,他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良好的侣伴和可亲的朋友。”
  一颗四无量的心,一种爱人的性情,一种坦直、忠厚、宽恕、诚恳的精神,就是一笔可贵的财富。而要使这种财富越来越多的最好方法,就是大量地给予他人关爱、同情、扶助、鼓励、善意等等。
  很多人都是因为贪欲太重,自私自利之心太浓,以及无情、冷酷的商业行为,致使自己远离了四无量心。这里值得说一下太平洋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严介和。他在2004年胡润百富榜上还排在66位,可到2005年,就一越成为第二位,个人财富从15亿猛增到125亿元。他善待员工,对于办公室负责倒茶水的员工发3000元月薪。他说,他的目标是到2008年,逐步将自己所持有的公司90%以上的股份让给员工,以此来造就100个亿万富翁,1000个千万富翁,1万个百万富翁。很多人在关注着这一壮举的实现!
  从“四无量心”到建立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这是企业管理者要禅悟之处。我们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一方面在企业内部,强调经营人心,强调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从而实现双赢。另一方面在企业的市场运营管理上,同样要善于经营客户与消费者之心。也就是说企业对内、对外都要有“四无量心”。
  大家都知道"真诚到永远!"是海尔集团的口号,海尔为每一位员工提供优厚的福利,甚至为每一位员工过生日,但也有的企业只是把员人当成会说话的工具,想吼就吼,想扣工资就扣工资。当看到许多打工仔去吃两三块钱的快餐时,心中也从未有一种内疚的感觉,这说明我们还没有战胜内心的欲魔。
  佛陀把慈悲之善心的种子播洒在人间,而我们该拿些什么奉献给众生呢?如果我们能把佛家那种对生命的大爱,融入到自己的企业之中,融入到员工之中,融入到顾客之中,融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之中,这就是修成了“四无量心”,是最伟大、最无私的奉献!堪称“活菩萨”!
  五、心无超载  即无烦恼
  学佛的人都明白,一心向佛,一心求佛,但绝不能处处受“佛”的束缚。
  在《觉海慈航》里,有“修行进德格言一百则”,其中说到“心之本体,与佛无二”,意即:自心即是佛。求佛是要向内而不是向外,修习禅定,禅,就是一颗再平常不过的心而矣。
  要知道:心一松散,万事不可收拾;心一疏忽,万事不入耳目;心一执着,万事不得自由。所以,心灵需要修行,需要减轻重负,放下一些欲念,使自己的心灵千万别超载。
  人的一生本就不无坎坷,风风雨雨,再让心灵承受过多不必要的念头与欲望,如何才能快乐?真是太难了!
  2005年元旦这天,山西的一位亿万富翁、某集团董事长从他的办公室四楼,跃身而下,自杀了。该集团原是1998年成立的一个稀土磁业有限公司。4年后,就组建集团公司,并发展为跨行业、跨区域、多品种的科、工、贸一体化的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行业涵盖生物、医药、地产、金属、旅游等。
  管理界人士分析说,无论是这位董事长的个人能力,还是该集团现有团队,均不具备在如此广阔领域进行操作的能力。这位董事长犯下盲目扩张之忌。这类似于不会开车的人开着一辆高速运行的汽车,不出车祸才怪呢?
  但不管怎样,失去有如此开拓、拼搏精神的企业管理者,对社会来说都是不小的损失。令人惋惜!有资料显示,在全国与此类似的情形还不止一、二件。这就让我们在痛惜、惋惜之余,不得不深思其究!
  可见,企业管理者要管住自己的心,不要让自已的欲望无限扩张,企业规模的扩大、事业的发展虽是好事,但要以心灵能承载为限,超载了,心灵亦即垮了。正所谓:“处处受‘佛’的束缚,岂能成佛。信佛修行并不是要被佛所限制,放下佛的束缚,才能达到佛的境界”。一味追求企业的发展,企业发展己成为自己心灵里的套索,最终,企业还岂能发展呢?
  所以,对于企业的发展问题,一定要有一颗禅的平常心。能分清什么才是真正的企业兴旺发达,不要被空有其表的“企业发展”所迷惑。
  禅的故事里讲,一位富翁去请仙崖禅师为他的家族永远兴旺写些祝福的美好词语,以便作为传家之宝,而代代相传下去。仙崖禅师展开一大张好纸,写道:“父死,子死,孙死。”
  那位富翁见了非常恼火,说道:“我想请你写些祝福我家世代幸福的话!你怎么写了这么丧气的话?”
  仙崖禅师解释说,我没有开玩笑,假如你的儿子在你前面死,你将十分悲痛。假如你的孙子在你儿子前面死,那你和你的儿子都悲痛欲绝。假如你家的人一代一代地照我所写的次序死那就叫做享尽天年。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家族兴旺发达。
  企业的发展要循序渐进,不能盲目追求“跨越式发展”。正象有人指出的:在中国,文化基础薄弱,知识储备不足,又没有时间充电,这时候正是一个企业最危险的时刻。其实,这一所谓的危险时刻,也就是企业管理者心灵己无法承载那些太多太多重负的时刻。
  “最令人担忧的财富,是己经拥有的财富”。当我们无法正确地看待已有的成功,也就自然地被这些“成功”束缚了,最终,现实的反而不是成功而是失败。
  这正如有一位不怕老虎的禅师,却不敢在一个写有“佛”字的地上坐,别人笑他道:“你不怕老虎,却怕一个字”。这位禅师才醒悟,自己还没有达到“自心即是佛,平日坐卧就是佛法”的境界,还没有彻底摆脱“佛”的束缚,更没有真正达到佛的境界。
  所以,佛教强调“明心见性”,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当一个人的内心己无法承载太多太多的时候,其实你会发现,自己纯属身不由己了。
  佛教里有“观自在佛”,这时,你应该用“心”去看,真实的那个“你”还在不在?(观自在)。自己的心超载,就会有太多的烦恼,就很难快乐。
  因此,不妨经常回味一下这几句民间醒世歌:
  能自得时还自乐,
  到无心处便无忧,
  而今看破循环理,
  笑倚栏杆暗点头。
  六、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如来
  2002年6月,华为集团许多员工看到《华为人》报上的一篇报道后,都热泪盈眶。原来报道讲了集团员工吕晓峰在非洲开拓市场,后来,在突尼斯遭遇了一场空难,幸运地活了下来。集团老总任正非听说后,专门去医院探视吕。让人吃惊的是任正非还惦记着吕晓峰被损坏的外衣,亲自陪着吕上街去买衣服。
  《华严经》里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一朵花就是一个世界,一片叶就有一名如来。每一点绽放都是前尘,每一棵芥子都是世界。
  花开,有根,是情。花落,无根,是爱。
  佛教认为每个人都该有自己的生活,生老病死,完成自己的因果。花开花谢,是生命的轮回。落叶归根的因,是为修成来生的果。
  生命的轮回,亦如同四季的更替,草木秋冬,复又年年春色,反复轮回。生命就在这轮回中更替和延续。生生世世,因果相联。
  一朵花开不成灿烂的天空,一片叶撑不起浓浓的绿荫。相邻的两朵花可以相互慰藉,紧挨的两片叶子可以相互依靠。一朵花可以选择有叶或无叶,而叶子也可以选择有花或无花。花花叶叶组成的世界,就如同人生。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启示我们,要让员工对企业工作有热心,就要掌握感情管理。正所谓:花开是情,花落是爱。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托马斯.彼得斯曾大声疾呼:你怎么能一边歧视和贬低员工,一边又期待他们去关心质量和不断提高产品品质!他建议把能激发工作激情这条当成一个管理者的“硬素质”。
  人是有着丰富感情生活的高级生命形式,情绪、情感是人精神生活的核心成分。作为企业管理者,仅仅依靠一些物质手段激励员工,而不着眼于员工的感情生活,那是不够的,与下属进行思想沟通与情感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现代情绪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绪、情感在人的心理生活中起着组织作用,它支配和组织着个体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尊重员工,关心员工是搞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这也是能够让员工对工作热心的最好方法。
  我们只要采取那些管理行为是能促进员工的个人目标向预期的方向发展,就会使员工产生积极的情绪情感,对企业的工作热心起来。
  双星集团原是一个仅能生产黄胶鞋的濒临倒闭的制鞋企业,在汪海总裁的带领下从80年代初进入市场以来,企业迅猛发展在最早创出鞋业名牌之后,又通过文化、品牌和资本运作,成功涉足轮胎、机械、热电行业,形成包括鞋、服装、轮胎、机械、热电五大支柱产业在内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特大型企业集团。资产总额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不足千万元,增长到39.8亿元。
  双星作为劳动密集型的国有制鞋企业,在国内外品牌激烈的角逐中,各项指标保持年均30%的增长速度,双星品牌价值已飙升至100亿元,创出了中国传统行业创名牌的奇迹,打出了一面鲜亮的民族工业旗帜。在全国国有制鞋企业纷纷倒闭的情况下,双星却一枝独秀,这是一个奇迹,被誉为“双星现象”。双星企业文化和管理特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从现代文化需求出发,在传统文明的碎片中爬梳剔抉,把穿越千年的古代经典放在现代精神的砧石上锤炼,从而激活其生命,使传统文化在与现代文化的真实对话中得到批判性的继承和创造性的发展。双星正是走了这样一条路。
  双星集团将佛家的思想引用于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创造出了以“干好产品质量就是最大的行善积德”为代表的、独具双星特色的企业文化。并以此教育员工自信、自强、自律和爱业、敬业、乐业,使员工懂得企业目标的实现与自己个人目标的实现是紧密联系的。
  因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双星企业的不断壮大,集团上下员工队伍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部分一线员工都是来自农村的青年,向他们宣讲“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他们不容易理解和接受。
  因此双星果断地提出把佛教文化所倡导的“大慈大爱、行善积德”运用到现代企业管理中,用“干好产品质量就是最大的积德行善”来感召员工,用最朴实的“行善积德”来启发职工的良知和善良的本性,引导员工强化产品质量意识,强化企业管理,使员工从思想深处感到自己的一针一线不仅连着市场,连着企业的效益,连着每一名消费者,也连着自己的道德和品德,从而使大家认识到“质量等于人品,质量等于道德,质量等于良心,质量等于爱心”,能够自觉地管好自己,自觉地行善积德,凭良心道德做好工作,抓好产品质量,使产品质量合格率由过去的86%达到了99.99%,达到了名牌产品所要求的质量标准,这是以佛教"行善积德"为形式的一种感情管理的结果。是双星集团把佛家那种对生命的大爱,融入到企业管理之中,将企业对员工的管理推向更新、更高的境界的结果。双星企业对员工的人性化管理也体现着佛家思想的大爱。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佛教认为万物有情,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能成佛,作为现代企业的管理者,要顺应瞬息万变的市场,提出企业发展的愿景,用圆融无碍的辩证观,将实现企业的社会价值,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成长定为己任,丰富和完善企业文化,在实现企业目标的同时,实现员工个人发展的目标,实现企业与社会、企业与员工双赢、多赢的局面。这样也就真正实现了使员工对企业工作有热心这一管理目标,企业也才能成为真正的百年企业,才能真正在纷繁复杂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八、点亮心灯 为他人指路
  常听到一些企业管理者抱怨,现在中外管理类的书太多了,管理大师更是数不胜数。我越学越觉得问题多,把其用于管理实际中,反而烦恼更多,甚至有时觉得不如不用。
  佛教里的修持者也有相似的问题,他们修持越多,迷惑越多、烦恼越多,“即使我们念了那么多经,做了那么多善事,可是,越修持我们的烦恼越多。”这究竟是因为什么呢?
  藏传佛教止贡噶举派37世活佛盛噶仁波切大师揭示了这个迷底。他说:“就是因为我们没将心里面的那盏灯点亮。看看它曾经照亮过的别人的路。”
  大师认为,修持佛教的人,一开始就明白要以善心、善行去对待别人,这叫“一心向善,积德行善”,这是基础的修行。因为我们看到了苦难无非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猜忌、矛盾、不团结,后来,我们修持得深了,就明白了在人性的弱点中,有很多是我们避免不了的。这可怎么办呢?于是修持者有了烦恼。
  作为企业管理者,一开始也明白要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去管理,这也是基础的管理,但后来,我们发现再好的制度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时,我们也明白了象惰性、物欲、贪心、妒嫉等这些人性的弱点,也不是靠制度能避免的。于是企业管理者也有了烦恼。如何摆脱这种烦恼呢?
  有位德山禅师的故事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德山禅师在未得道之前,师从龙潭大师,日复一日地学习,使德山有些耐受不住。一天,他对师父说,我就是师父翼下正在孵化的一只小鸡,我真想师父能从外面啄破蛋壳,我就能早些破壳而出了。
  龙潭大师说,被人剥开蛋壳而生出来的小鸡,没有能活下来的。你突破不了自我,就永远在壳里呆着吧,不要指望师父给你任何帮助。然后,龙潭大师便说,天不早了,你回去吧。
  此时天色已黑,大师给德山一支点燃的蜡烛。当德山接过蜡烛刚要走,大师又一口气把蜡烛吹灭了。接着说道:“如果你的心头一片黑暗,那么,什么样的蜡烛也无法将心照亮。只有点亮了心灯,天地才会一片光明。”
  德山听后,果然醒悟,后来修成一代大师。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任何管理大师的学说,各种各样的管理类书籍,都不能解决你的一切问题,而且你看的越多,迷惑越多,只有点亮你的心灯,才能破迷雾见光明。这个心灯不是别的,正是你对管理的实质和人的本性的感悟。管理的各种制度是人制定的,而管理的核心对象还是人。因此,点燃你心里的灯,也就是点燃你内心对人性感悟的那盏灯。佛教认为,我们的心里没点灯,那么,修持的人和没修持的众生是一样的,都是摸黑走路。于是便有了:如果我们内心没有对人性的感悟,那么,学习了很多书本的管理知识与没有学习的人也一样,仍是管理不得要领,也如同摸黑走路。
  有了对人性的感悟,点燃了我们内心的那盏灯,在管理中,不但照亮自已,而且还要照亮他人。也就是说用我们管理者对人性的感悟这盏灯去照亮他人。怎么照亮他人?看福特被录用就明白了。
  大学刚毕业的福特到一家汽车公司应聘。同去应聘的几个人学历都比他高,福特觉得自己被录用的希望不大。当轮到他进董事长办公室时,发现门口地上有一张纸,便弯腰把它捡起来,看了看,原是废纸一张,就顺手将其扔进垃圾箱。董事长对这一切都看到眼里,便对福特说:“福特先生,你己经被我们公司录用了。”从此,福特开始了他的辉煌人生,直至公司改名,让福特汽车闻名全世界。
  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到,公司董事长用自已对人性的感悟,录用了福特,这一举动也影响了福特。使福特在成为企业管理者后,在用人上也是重才能更重品德,这才有福特汽车公司的辉煌。这位董事长就是点燃了自我内心的灯,不但照亮自已,也照亮了他人。
  禅的故事里还有这样一则:明宽禅师居于山脚下的一座小茅棚中,生活很是简陋。有天晚上,小偷来到他的茅庐,结果发现没任何值得偷的东西。明宽从外面回来,正好碰上,他便对小偷说:“你也许翻山越岭才来到我这儿吧,不该空手而回。请把我身上的衣服当礼物拿去吧。”小偷真是不知所云,拿了衣服更溜了。明宽禅师赤身坐下看月,他在心里沉吟道,可惜我不能把这美丽的月亮也送给他!早晨天一亮,明宽禅师看到自已的衣服又放在茅棚门口了。
  作为企业管理者,我们从明宽禅师这儿,又能悟出什么呢?表面的管与被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与心的映照。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管理于心
一、城已化掉,耐心前行
二、下下人有上上智,猪犹智慧胜愚曹
三、风可动,幡可动,心不可动
四、“四无量心”在,堪称活菩萨
五、心无超载,即无烦恼
六、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七、金屑虽珍贵,在眼也是病
八、点亮心灯,为他人指路

第二章 心境于静
一、心无挂碍,心静自凉
二、心里真舍得,内心真平静
三、放下再放下,心静之妙法
四、咸淡无分,心静自如
五、少一分欲求,多一分静心
六、蜘蛛塔倒影殿,往事说来惊
七、权阉心不静。出语毁佛庵

第三章 管之宽忍
一、心宽才有容,海阔纳百川
二、容得欲勾牵,才得尽其用
三、宽容也是妥协,妥协就会成功
四、把心“腾空”,才能容“不”
五、宽容不简单的人性
六、宽容是一种自由
七、大宽容就是大智慧
八、宽容使冤家路不窄

第四章 心境于净
一、心不清心不净,难识真相
二、清除污染源,内心得清净
三、心里的落叶,捡一片少一片
四、心不清净,独遇猛虎
五、内心不净,何来清净
六、魅力何在?源自清净
七、水清月自现,心净得正念
八、利益自己,心地难净

第五章 管之似无
一、好事不如无事
二、无形胜有形
三、无佛可求,无法可得
四、无心无修,无念无为
五、有所不为,方见本性
六、顺势而为,逆势无为
七、一半肯定,一半不肯定
八、此处真,“无为”,彼处得“而治”

第六章 管之于乐
一、心是快乐的根
二、“喜旋”如意宝与“一村子兰香”
三、极乐世界,“喜乐久习”
四、留也快乐,走也快乐
五、没时间老,才能都是乐
六、信任是最美的快乐
七、生的有限,乐的无限
八、平淡空门才是乐

第七章 管之于惑
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二、一门深入穷其理
三、有贪念说妄言,福分尽削
四、学道安,懂公关
五、“我眼本明,因师故瞎”

第八章 管之正道
一、离苦“八正道”
二、佛度屠夫,正见平等
三、知易行难,信德为先
四、有“失”没有“败”
五、出世入世,物我融合
六、正念正定,重金育才
七、战胜自我,突破心障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