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让企业文化浮出水面
第一章在那里——如影随形的企业文化
题记:
二十多年前,第一次来到兵马俑前,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当时的感觉,那就是“震撼”。
当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重现世人面前的时候,成为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它规模宏大,艺术价值高,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兵马俑坑的规模宏大,三个坑共约有2万多平方米,坑内共计有陶俑马近八千件,木制战车一百余乘和青铜兵器4万余件。其中一号坑规模最大,面积12000平方米,有俑马六千余件;二号坑次之,面积是前者的一半,有俑马千余件;三号坑只有500余平方米,内有武士俑68个。根据考古判断,这几座从葬坑象征着始皇生前的宿卫军守卫着陵园,而三座坑是按兵法布阵的,其中三号坑是总指挥部统帅三军。
兵马俑身高在1.75米至1.85米间,根据装束、神态、发式的不同,分为将军俑、武士俑、车士俑等。兵马俑通体风格浑厚、健美、洗炼,每个陶俑的脸型、发型、体态、神情都各不相同。陶俑、陶马原本都有彩绘,但由于后来的火烧和浸泡,大多已剥落变色。坑内还出土有剑、矛、戟、弯刀等青铜兵器,虽然埋在土里两千多年,依然刀锋锐利,闪闪发光,可以视为冶金史上的奇迹。
这两千多年前就存在的壮观,默默地陪伴我们几千年走过或喜或悲的时光,可我们到今天才发现。不由得想到:厚厚的土地下面究竟还掩埋着多少我们不知道的秘密?
不知道不等于不存在,企业文化管理同样如此。企业文化管理理论诞生才20多年,用文化手段来管理国家、部落、家庭等各类组织的行为,已经伴随我们几千年。从一个企业创建的那一刻起,组织文化就如影随形地相伴相生,并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
一、一切尽在不言中——企业文化的涟漪
饺子和比萨
饺子是中国人喜爱的传统食品,老百姓说“好吃不过饺子,好活不如躺着”,可见对饺子的评价之高,以至于传统的春节没有吃饺子就不叫过年。
再说比萨饼,吃起来倒也别有风味,以至于必胜客的一个比萨饼就卖到200元左右。而且去了还得排队等候。比萨饼的起源说法比较多,其中一种说法是“比萨起源于中国”。原来当年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中国旅行时,最喜欢吃一种北方流行的葱油馅饼。回到意大利后他一直想再次品尝,却不会烤制。就请了一位厨师帮忙,但怎么也不会把馅放进面里,于是只好将馅料放在面饼上吃了。
姑且不论此传说是否可信,关键是为什么中国人喜欢把馅包起来吃,而外国人喜欢把馅放在外边?有人说,中国文化使然,因为中国人崇尚含蓄、内秀,而外国人追求冒险、个性张扬。似乎有点道理。
我曾经到过山东某地一所挺出名的民办技能学院,据说该校在校生已经达到1万人,是一个小有规模的学院了。远远地就看到了那个朱红色的大门和朱红色的校园围墙,走进校园,教学楼也基本采用绛红色,可颜色又偏一点紫色,环顾一圈,“猪肝”这两个字一下子就从脑海中蹦了出来。一所大学的建筑为什么选择这种色调呢?在全国可能也算凤毛麟角了。后来学院的一名学生才告诉我,投资者是暴富的农民企业家,而且是几个亲兄弟,他们认为朱红是大富大贵的象征和兆头。我没有去证实这个说法的真实性,但我相信把一所大学建成这个样子,其中一定有原因。一句话说得好——“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由此可见,一切外在的有形的事物都在诠释着一些思想和追求,不管你是否认识到,不管你是否可以清晰地表述出来,它们都是思想的产物,因为创造它们的是人。
当然也有例外。
我曾经拜访过浙江的一家民营企业,参观了生产区和办公区,只见车间、办公室的环境、秩序都不错,窗明几净、花草娇艳,有一面墙上贴着大标语“我们的人才理念——用人惟才”,我的第一感觉是,“这是一家尊重人才培养人才的企业”。遗憾的是,经过与老总的交流得知,企业的董事长是先生,总经理是太太,财务部长是小姨子,采购是表哥,生产厂长是董事长的小学同学,看来贴在墙上的包括念在嘴里的未必就是真实的。
在培训课堂上,我经常会和企业管理人员讨论一个问题,您的企业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
答案常常五花八门:我们是个新企业,没有什么企业文化;还没有总结出来,不知道怎么提炼;有啊,我们经常搞活动,还做过两次拓展训练呢;好像有一本企业文化手册,但具体不清楚什么内容;企业文化,那是大企业的事情,我们是一个小小的商品流通型企业,要什么企业文化;对呀,我也正发愁这件事情,企业文化到底该怎么搞;企业文化不就是老板说了算嘛,现在走到哪里都是如此了……
由此可见,企业家们对企业文化的认知程度,认识尚且如此模糊而杂乱,推行如何就可想而知了。
根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日前公布的对2881位企业经营者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经营者认为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目前处在“基本形成阶段”的占44.1%,处在“酝酿探索阶段”的占36.2%,处在“深化提高阶段”的占16.3%,另外还有3.3%的受访者认为企业处在“不太清楚”的阶段。
暂且不去考究这个数据的深层次含义,仅仅可以从“80%以上企业处于探索和基本形成期”这样一个细节即可得知,企业文化还是被当成了蒙着面纱的新生事物。其实,企业文化一直就在那里,在企业的形象中、行为中、表现中,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发挥着作用。
吃饭和买书
在讲到团队管理的课程时,我会提出一个问题:一个班组,在一年的班组建设活动评比中,年终获得了优胜奖,班组获得了500元奖金,请问作为一个班组长你准备如何分配这笔奖金?
答案依然是五花八门。有组织唱歌的,有组织外出踏青的,有聚餐的,有选择把这500元钱捐给班组中最困难的成员的……多次下来,我进行了总结,惊奇地发现,在生产型的班组中,选择最多的是吃饭,选择最少的是买书。在营销型的小组中,选择最多的是买书,选择最少的是吃饭。两者刚好相反,我们是否可以据此判定工人们更喜欢撮一顿,而营销员更喜欢读书呢?好像这个说法也不太对头。
根本原因在哪里呢?这就是团队文化的作用,由于生产型和营销型团队的文化不同,造成了买书还是吃饭的不同现象,这种现象就如同团队文化泛起的涟漪。就像一粒小石子被丢进水里,你可以不知道小石子的模样,但是可以看到它泛起的涟漪,通过一圈一圈的涟漪判断小石子的大小和分量。
企业文化泛起涟漪的现象,充分说明企业文化具有“外显性”,就好像有些暴发户腆起的大肚子,无论如何也无法掩饰一般。
另外,企业文化的诞生自有它的意义,即力图通过文化手段管理人们的行为,所以,企业文化还是一种管理手段,它又具有“管理性”。所以说,企业文化具有“外显性”和“管理性”的“双元性”。
所谓外显性,就是说它是企业内涵的外在表现。企业内涵,是指那些无法用眼耳鼻手口等身体器官直接感觉和触摸的无形的东西,一般称之为思想意识形态的精神财富。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切切实实存在着,而且通过实实在在的事物表现出来,你可以清清楚楚地感觉到是什么。选择吃饭的班组长,他们思想深处就认为,凝聚人心的最好手段就是吃饭,见一个人的真性情一定要在酒桌上,酒后吐真言嘛,况且,吃一顿,人人有份,大家都喜欢,也避免了奖金分配的难题。而选择买书送给大家的小组长,他们的观点是营销员的持续成功一定要靠学习,书才是送给他们的最有价值的选择,我们要“教会他们到处可以吃饭的本领,而不是教会他们只在一个地方吃饭”。通过如何选择分配小小一笔奖金,可以看出支配选择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同样,这些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也就通过吃饭或者送书的行为表现出来。
所谓管理性,就是说要通过文化去管理企业,简单讲就是通过管理企业员工的思想观念来管理企业。要想管住班组长们选择吃饭还是送书,在组织中固然可以采取行政的手段直接执行,但如果不是班组长自觉自愿的行为,效果将大打折扣。100多年的企业管理经验显示,直接采取强制命令的管理行为是最不科学的。企业文化理论就是另辟蹊径,注重管理员工的“意愿”管理,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在团队中宣传、倡导并实践一种价值观念,引导大家形成一个统一的观点。不论是吃饭还是买书,根据所在团队的性质和特点,大家达成共识,自觉自愿去执行,才能起到激励团队的作用。
目前看来,清晰地认识到企业文化外显性的管理者并不是很多,而用企业文化管理手段去管理企业的管理者更是寥寥无几。承认也罢,不理解也好,无论如何,企业文化就像企业的一颗心,从企业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在那里跳动着,一刻也没有停息。
根据企业文化的“双元性”,我们就可以简单画出一个企业文化的冰山图。
从冰山图中可以看出,企业文化露出水面的毕竟是小部分,大部分还是在水下隐藏着,但我们可以通过文化的“衍生物”清晰地感觉它、认知它,从而让它发挥作用。
二、云在青天水在瓶——企业文化到底是什么
基本功与企业文化
一部《大国崛起》的热播,让中国人的民族之心豪迈冲天,大国崛起势在必得,民族情感的进发让我们充满了遐思。中国是一个大国但目前还不是强国,真正崛起尚待时日。从人均GDP到老百姓的人均住房,从基尼系数到老百姓的人均收入,中国真正富裕和强大还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企业的崛起同样如此,仅靠一套两套的企业管理理论就想长盛不衰,如同武林高手的功夫,靠一套两套武术秘笈行走江湖,不是走火入魔就是留下死穴,终究难成正果。想要真功夫,还要痛练基本功。几十年的企业管理经验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像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企业单靠一个产品、一项技术、一个配方、一个能人等一点或几点优势就可以称雄天下的“企业蜜月期”已经风光不再,企业要想持续长青,需要的是综合实力,而且是综合“软实力”,资金、设备、厂房固然重要,但观念、创新意识、冒险精神等“隐形的翅膀”更加关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