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西北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476375
  • 作      者:
    岳天明等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西北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通过历史归因的考察凸显了我国西北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其特征,通过对西北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的分析研究,提出了构建西北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动力系统的思路,探讨了这一地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最终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社会运行规范化与西北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上。该书不仅借鉴了中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尤其是大量运用了社会学、民族学的理论来揭示动力系统的构建和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问题,同时能够将这些理论运用到西北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研究当中,从而使这一成果形成了既具有地域特色又不失理论创新的独特风格。<br>    西北地区的发展是刻不容缓的现实,但如何能够走出一条“低代价发展”的道路尚需学术界不断的探索。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导论<br>    第一节  关于“西北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的选题问题<br>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述评<br>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发展研究”吸引着不同领域的学者关注与人类命运攸关的全球性和地区性问题,各国和国际社会也相继成立了发展研究机构,发展问题也一直成为联合国关注的重心,“发展类型”和“发展风格”就出现在当时的国际文献中,人们认识到,经济发展就是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而社会发展就是“更好地生存”,是“更加关注使我们生活得更充实和拥有更多的自由”。90年代以来召开的一系列会议(如基多的“综合发展观”专家会议和北京的国际社会发展会议等)都在世界范围内深化了社会发展理论,增强了社会发展意识。<br>    西方社会从对发展的异化和对异化的反思中认识到,社会发展必然是“整体的”、“综合的”也是“协调的”。和“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观逐渐代替以客体为中心的社会发展观相伴而生的是,对“人”的理解也经历了由现实的个体人向“类人”的转变,于是,可持续发展观的出现便成为必然。如今,西方社会复杂性研究大师(如法国的埃·莫兰)们的复杂性思维又在不断地滋润着社会发展研究的理论沃土。<br>    虽然,由于理论指向的针对性和理论的兴趣点等原因决定了国外少有直接针对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相关研究,但国外发展理论的演变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视角上的重要参照,它对我们把握本课题的研究方向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但必须指出的是,这种研究常常摈弃了对社会背景和社会制度的分析,各种发展模式大多掩盖或忽视各个国家内部存在的巨大差异,常常过于单一地依赖于某一特殊性,从而使结论缺乏预想的意义。
展开
目录
    序<br>    第一章 导论<br>    第一节 关于“西北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的选题问题<br>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述评<br>    二 选题的意义<br>    第二节 本书的内容、重点和难点介绍<br>    一 本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br>    二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研究方法<br>    三 本研究的主要观点<br>    第三节 关于民族学中的主位研究与客位研究<br>    一 从“田野工作”到“主位研究”和“客位研究”<br>    二 “主位研究”和“客位研究”:产生、旨趣和内容<br>    三 关于“主位研究”和“客位研究”的简单评述<br>    <br>    第二章 西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考察<br>    第一节 古代西北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貌和特征<br>    第二节 近代以来西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状况的变化<br>    第三节 影响西北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进程的因素分析<br>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的改造与发展<br>    <br>    第三章 西北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现状描述——以青海青南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为例<br>    第一节 青南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现状描述<br>    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青南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历程简述<br>    二 青南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现状<br>    第二节 青南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br>    一 自然环境恶劣,生产条件差<br>    二 经济实力不足,财政收支矛盾突出<br>    三 交通闭塞,信息不灵<br>    四 干部总体素质不高,人才外流现象严重<br>    五 宗教影响深而广<br>    第三节 西北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现状的特点<br>    一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协调是西北民族地区发展的显著特点<br>    二 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经济之间的矛盾长期并存<br>    三 西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政治参与意识薄弱<br>    四 传统经济体制仍然存在,以市场经济为核心的现代经济体系发育缓慢,游离于社会边缘或共生于现代经济体系之中,未能成为西北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br>    五 西北民族地区城市结构不合理,城市化水平低,严重削弱了城市的辐射力和吸纳力<br>    六 西北民族地区宗教和民族问题错综复杂,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难以回避的问题<br>    第四节 个案研究:新疆撒拉族民族社会学调查<br>    一 新疆撒拉族现状<br>    二 新疆撒拉族习俗的调查<br>    三 家庭状况的调查<br>    四 新疆撒拉族文化调适的几点思考<br>    <br>    第四章 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br>    第一节 自然环境恶劣,生产条件差<br>    第二节 国家的发展政策和制度安排对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br>    一 国家改革开放进程的地区安排差异的影响<br>    二 资源配置方式的差异及其影响<br>    三 二元结构下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及其对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的影响<br>    四 对西北民族地区的援助性建设没有注重当地经济社会自我发展能力的培育<br>    第三节 文化教育落后和人才资源缺乏对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br>    第四节 制约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制度因素<br>    一 制度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br>    二 非正式制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br>    三 影响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非正式制度因素<br>    <br>    第五章 西北民族地区社会变迁的制约因素<br>    第一节 社会变迁及其民族视角的分析意义<br>    第二节 西北民族地区社会变迁的基本特征<br>    一 社会变迁起点的落后性<br>    二 社会变迁进程的迟缓性<br>    三 社会变迁动力的模糊性<br>    四 社会变迁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br>    五 社会变迁方向的可引导性<br>    第三节 西北民族地区社会变迁的制约因素<br>    一 社会变迁的动力不足<br>    二 社会变迁的动员能力低下<br>    三 文化意识的旧有积淀<br>    四 民族区位的自然禀赋<br>    <br>    第六章 发展观的演变与西北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br>    第一节 社会发展观的演变及其民族意义追问<br>    一 社会发展观的演变历程考察<br>    二 从社会发展观的演变中追问其民族意义<br>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视野中西北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br>    一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背景<br>    二 西北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现状和形势<br>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视野中西北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政策创新<br>    一 进一步加强区域援助计划,实现民族地区整体经济实力的增长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br>    二 调整领导结构、“实化”领导内容、规范领导方式,以此尽可能地防止对于民族社会成员的“社会排斥”,积极引导他们的参与意识<br>    三 通过民族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体现民族教育的公平<br>    四 高度重视民族生态环境系统,要认识到对环境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发展”本身<br>    <br>    第七章 民族政治文化与西北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br>    第八章 民族教育与西北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br>    第九章 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动力系统的构建<br>    第十章 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br>    第十一章 社会运行规范化与西北民族社会的和谐<br>    第十二章 西北民族地区发展前景的探析和展望<br>    主要参考文献<br>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