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大繁荣时代:变革前期的乱象:1919-1931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0402111
  • 作      者:
    (美)弗雷德里克?刘易斯?艾伦(Frederick Lewis Allen)著
  • 出 版 社 :
    新世界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大繁荣时代:变革前期的乱象1919-1931》在全美畅销排行榜第2名,销售超过100万册!
  这是一个令人眩晕的时代,这是一段灰色的隐晦、疯狂变幻的历史,时尚、欲望、财富与贪婪,交织着一个伟大国度的未来梦想。
展开
作者简介
  弗雷德里克·刘易斯·艾伦,研究美国20世纪前半时期的知名历史学家。曾任《世纪》杂志和《哈珀》杂志主编。
    其最为著名的著作就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美利坚帝国成长三部曲”系列:《大繁荣时代》(Only Yesterday)、《大衰退时代》(Since Yesterday)和《大转型时代》(The Big Change )。此外,他还著有《保罗·R.雷诺兹》、《伟大的摩根》、《万物之灵》、《看美国》等书。
展开
内容介绍
  当1919年的《时尚》杂志预言“今后的流行趋势可能是裙子越来越短”之后,美国,或者说西方世界,就开始摆脱传统,步入现代。此后,令人眼花缭乱的“大繁荣”时代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妇女们学会了走出家庭,在舞厅、酒吧间与陌生的男人调笑;脱去繁琐的传统服装后,裸露的泳装选美比赛就成为时代的新潮:来自遥远中国的体育运动——麻将,也时髦地在美国家庭中哗哗做响;财富则像风筝一样攀升,猛然间,身边竟再也没有不涨价的商品……任何的禁令与约束都会成为世人所抵制的对象。民主与自由成为社会最强大的向往。娱乐就是一切,享受就是生命。拳击、网球、高尔夫……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热潮。而女人的裙边则向上,向上,再向上,终于令世人大跌眼镜。
  经济则空前的繁荣,小汽车成为家庭的必备“电器”,交通拥堵已是家常便饭,分期付款和超前消费已经初露端倪,广告开始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高等教育和出国旅行已是人们的最爱。美国,开始成为全球的银行家和金融霸主,并尝试组织“国联”,主导全球事务。
展开
精彩书评
  20世纪前半叶,美国人民怀着致富的梦想,怀着平行和民主的希望,怀着国家崛起、成为超越老欧洲的新兴帝国渴盼,体验了经济过山车般的动荡,以及两次大战烽烟如火的冶炼,草根运动前赴后继,制度改革如箭在弦,竟是一个横跨两个世纪的偌大全球帝国!
  ——网络评论人 老枪
展开
精彩书摘
  第02章  回归常态
  1918年11月11日的清晨,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坐在白宫的办公室里,在一张普通信纸上用铅笔写下了给全国人民的一份通告,他是这样写的:
  我亲爱的同胞们:我欣喜地告诉大家,今天早晨已经签订了停战协定。美国赢得了战争的胜利。我们是非常幸运的,同时我们也肩负着责任,通过以身作则、善意而冷静的忠告以及物质援助,去帮助建立全球范围内的公正与民主的大环境。
  这封通告体现了典型的威尔逊的个人风格。读到这段文字的人,眼前首先出现的是一位清教徒教师的形象,在一个热情洋溢的时代,这位清教徒教师仍然保持着一贯的理智,仿佛在用冷静的语调为学生们布置一天的作业;其次,人们仿佛看到一位道义上的理想主义者,他的理想是全世界实现充满和解的和平,而不是靠武力得到的和平;同时,人们仿佛也看到一位独断的民主主义倡导者,威尔逊总统发誓要把他毕生信奉的制度推行到全世界各个角落。只不过他显然没有意识到,他心目甲最理想的制度,未必适合所有国家。
  不过,在美国历史上还有一位总统的风格和威尔逊类似,他就是林肯——也是一位战争时期的总统。相信如果由林肯总统来撰写这份通告,也一定会体现出类似的风格。
  也许,威尔逊总统在撰写通告时眼前真的浮现出亚伯拉罕·林肯,但林肯总统最终流芳千古,而伍德罗·威尔逊总统就没这么幸运
  下面让我们来到1918年11月11日,看看这个激动人心的日子是个什么样的吧。
  11日凌晨两点多,各大媒体记者家中的电话铃声疯狂地响起,将他们从睡梦中吵醒。原来是政府向他们披露一个重大消息:停战协定已经签署了!
  其实早在4天之前,就有一则非官方的消息刊登在媒体上,声称战争双方已经结束对峙状态。消息一传出,举国上下一片欢腾。无论人们是在工作,还是在商场购物,都纷纷冲到大街上,用游行欢呼的方式欢庆战争的胜利。他们用国旗裹在身上,拼命敲打着铃铛,司机也狂按汽车的汽笛,一些情绪激动的人们甚至抓过别人的帽子撕成碎片。如果此时有身穿军装的士兵走过街头,人们会冲上去与他热烈拥抱。那一天简直比最盛大的节日还热闹。狂欢的民众将纽约第五大道堵得水泄不通,城市的每一间窗户都飞扬出撕碎的纸屑,庆祝这一激动时刻。事后,据环卫部门统计,这些纸屑就重达155吨。不过,第二天被证实,这是一条失实的报道,人们空欢喜了一场。
  不过,11月11日这一次的消息是千真万确的。美国人民的激情再一次被点燃了。这天凌晨四点半,在美国的数十个城市中,同时响起了震天的警报声、汽笛声和钟声。人们睁着朦胧的睡眼,拉开窗帘,只听报童们在漆黑的大街小巷中高喊:“胜利了,战争结束了!”人们带着半信半疑的心情走出房门,想看个究竟,因为前几天啪假消息已经让他们白白兴奋了一次,他们可不想再被愚弄。
  在华盛顿,在政府官员聚居的街区附近,报童稚嫩而清脆的声音回荡在街道上:“战争终于结束啦!这是来自政府的千真万确的消息!”他并没有像往常一样放低音量,因为他只有用这种特别的方式才能让所有人相信,他的消息是可靠的。最后,人们渐渐地接受了这个好消息,也逐渐意识到:一个充满和平与希望的新时代真的到来了,新的一页揭开了!
  就这样,仅仅一个上午,战争胜利的消息就传遍全国。无论是城市还是乡镇,人们纷纷推开手中的工作,走上街头欢庆。商店也都纷纷停业,一家店铺的老板还别出心裁地挂出了“为庆祝德国皇帝的葬礼而歇业”的牌子。像4天前一样,人们载歌载舞地在街道上游行。年轻漂亮的女孩们大胆地亲吻着街上素不相识的士兵,在拥挤的人群中,汽车像蜗牛一样缓慢地行进。一些司机故意让发动机发生回火,使汽车的排气管喷出火焰并发出爆燃声,这些声音与周围的汽车喇叭声、引擎声掺杂在一起,为喧闹的环境更增添了一丝热闹的气氛。来自纽约州巴纳德学院的800名女大学生在纽约中央公园北边的高地上跳起了优美的蛇舞。在时代广场,人们为了战时运动修建了一座“自由厅”,在11日的早上,甚至有一位女学生站到了“自由厅”的屋顶,面向广场数以万计的人群用悠扬的声音唱起了《上帝赞美诗》。
  然而,人们并没有遵循威尔逊总统所倡导的“善意而冷静的态度”,相反,在一切庆祝活动中,美国民众表现出了身为胜利者的骄傲自大与洋洋得意——狂欢的人们冲上街头,将德国皇帝的雕像当众焚烧。在纽约的华尔街,人们用稻草和布条制成德国皇帝的假人,然后用消防用的水龙将其冲个七零八落,在第五大道上,人们用废弃的肥皂盒制成棺材的样子,一边扛着它游街,一边高喊道:“德国皇帝已经成为躺在棺材里的碎片了!”在第七十街的百老汇,一个少年坐在人行道边的台阶上,在纸上画着德国皇帝的肖像,然后分发给路人,路人纷纷将皆像扔在地上狠狠地践踏,用来发泄对战争的愤怒。
  就这样,一个和平的新时代在喧闹、骚乱、发泄之中拉开了序幕。
  但是,尽管战争随着停战协议的签署宣告结束,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却远未结束。当时,美国部队的现役军人仍然有超过350万,其中的200多万人还在欧洲战场服役。因此在美国街头,身穿军装的士兵们随处可见。尽管11月11日美国总统已宣布战争结束,但欧洲战场的远征军仍然不敢有丝毫松懈,他们枕戈待旦提防着德国军队的反攻。美国的普通民众们还和战时一样,以黑面包作为口粮,并在地窖里储藏了大量的白糖和煤炭以备不时之需。为节约电能,美国燃料管理局在战后仍然遵循战时的法令,不允许城市夜间点灯。这一法令直到11月21日才被撤销,百老汇等数十条著名街道也才开始重放光明。
  铁路的运营权依然由政府所有,民众若想购买车票必须在铁路管理局统一的售票厅购买;市民们上街买东西都带上了口罩,因为在前不久爆发的一场流行感冒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有统计表明:死于这次流感的美国人甚至远多于死于战争中的美国人。不过目前这场流行感冒已经过去,人们终于可以从死亡的恐慌中稍微解脱了。
  随手翻开一份报纸,关于欧洲军队的报道随处可见——德国爆发了革命、威尔逊总统积极斡旋力求和平、联合战争运动如火如荼地进行……除此之外,你几乎看不到别的新闻;但人们仍然每天购买报纸,因为那上面刊登最新公布的战争伤亡名单。从缅因州到俄勒冈州,每个家庭都以万分紧张的心情查阅这些名单,看看自己的丈夫、兄弟或儿子的名字是否在上面。
  在平常的年份,11月正是美国橄榄球赛季好戏连台的季节。但由于战争刚刚结束,各大学的橄榄球队的人手都不充足,只能由学生军预备队临时拼凑起来,匆忙上阵。即便这样,他们仍然以高涨的热情举办各种义赛,以便筹募战争基金。他们还在报纸上打出广告,有一幅广告的画面是这样的:当时哈佛大学橄榄球队最擅长踢反弹球的查理。布里克利凌空一脚,将球踢过华尔街,直接飞到股票交易所的阳台上,在那里,另一位橄榄球好手——耶鲁大学的杰克·盖茨稳稳将球接住。
  不仅在广告专栏里充斥着战时情绪,在新闻专栏,战时情绪同样浓厚。比如:有一篇社论的题目就叫《10个憎恨德国丘八的理由》;还刊登过这样一篇读者来信,信中建议说:必须对德国皇帝进行处罚,每个国家都应把他列为“不受欢迎的外国人”并将其驱逐出境。这些文章篇篇都对德国的战争机器进行了畅快淋漓的批判,可是在文章旁边,总能看到联合战争基金所作的大篇幅广告,不厌其烦地请读者慷慨解囊,为基金捐款!
  在翻开报纸的另一版,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为美国重建世界而准备”的大标语。再读下面的文字,你胸中的热血再一次被爱国主义情怀激荡得沸腾起来——“自由获得胜利,权利的力量将开始对人性道德的进行重建,当今的世界,人类面临着一个巨大的任务……”你很好奇,究竟是什么任务呢,于是你只能继续向下看那些华丽的、煽情的词句,最后你看到“……要想完成这样的任务,请使用布兰克公司出品的优质钢窗!”
  军人的退伍复员工作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一批批士兵从前线返回,脱下军装回到各自的故乡。随着时间的推移,战时的审查制度已经取消,城市之间人口流动更加频繁,到了夜晚,城市里的街道开始变得灯火通明,商场里的货架上也开始供应白糖等食品,人们再也不用每天啃难以下咽的黑面包了。
  虽然和平的光明已经照耀了这个国度,战争的阴霾已经散去,但人们还免不了用战争时期的思维来考虑问题。因为在此前长达19个月的战争期间,人们已经习惯了以武力对待敌对的势力——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没有丝毫犹豫,直接向敌人发动攻击。现在,虽然德国已经被击败,但似乎另一种苗头又在萌发,并大有席卷全球的趋势,那就是布尔什维克主义。
  在1918年,布尔什维克主义从俄国发源,开始向整个欧洲蔓延。美国民众担心布尔什维克主义有一天也会蔓延到美国的领土,因此他们决定先发制人。因此,停战协定刚刚签署一周后,纽约市长海兰就迫不及待地宣布:城市里的公共场合禁止出现红色的旗帜。同时他向市警察局下令,“凡看到非法集会,不问缘由,一律驱散”。结果几天之后,还真的有一群集会的社会主义者撞到枪口上了。当时这群社会主义者正聚集在麦迪逊广场花园,附近的一群士兵和水手听说了这个消息,就纠集了大约500多人前来挑衅,他们向这群社会主义者发起冲击。好在22名荷枪实弹的警察及时赶到,将两方人马驱散,否则恐怕会酿成血案。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二天晚上,在距离市中心不远的棕榈花园门口,又发生了一起骚乱。这也是一次社会主义者的集会,他们向人们宣传俄国革命的思想。一群退伍老兵和水手们闻讯后,手持家伙,将第58大街上的一个街区堵得水泄不通,然后叫骂着准备冲进棕榈花园,攻击那些集会者。随后双方爆发了一场混战,在混战中,共有6人受重伤。其中最倒霉的是一名保守派股票经纪人,他完全是无端地被卷进这场斗殴中的。
展开
目录
推荐序
作者序
第01章  序曲:1919年5月
第02章  回归常态
第03章  红色大恐惧
第04章  美国逐渐康复
第05章  习俗与道德的革命
第06章  哈定与丑闻
第07章  柯立芝繁荣
第08章  喧嚣的岁月
第09章  知识分子的反抗
第10章  酒和阿尔·卡彭
第11章  佛罗里达——温馨的家
第12章  大牛市
第13章  大崩盘
第14章  1930--1931:剧震余波
附录:材料来源与致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