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面对苦,体证苦、乐不二 牙痛时,我们知道牙齿不痛是幸福,但后来牙痛好了,我们却不珍惜 这份幸福。修习正念可以帮助我们学会认识早已存在的安乐。有了正念, 我们就会珍惜自己的幸福,且能让它持续更久。我总是问心理治疗师:“ 为什么你只跟病患谈苦?为何不帮助他们接触同样也存在的快乐种子?” 心理治疗师需要协助病患触及第三苦灭圣谛,我鼓励他们与病患练习行禅 与茶禅,以灌溉病患内在喜悦的种子。 请问问自己:“是什么在滋养我内在的喜悦?是什么在滋养他人内在 的喜悦?我是否提供足够的养分给自己与他人以滋长喜悦?”这些都是与 第三圣谛有关的问题。倘若你知道如何享有自己已经拥有的稀世珍宝,那 么苦的灭尽——安乐,是随处可得的。你有双眼能观看,有肺能呼吸,有 腿能行走,有双唇能微笑。痛苦时,请深入观察自己的处境,找到已存在 且唾手可得的快乐因素。 当我们展开第三圣谛的第一阶段时,就已经享有某种快乐了,只是我 们不尽然知道这一点。我们自由自在,但不自知,就如年轻时身强体健, 却不懂得珍惜。即使有人试着告诉我们,我们也无法领会自己所拥有的一 切,唯有不良于行时,才体会有两条健康的腿能走路是多么美好的事。第 三圣谛的初转是“示转”——“认知”苦不存在而宁静存在的可能性。倘 若我们此刻无法享有宁静与喜悦,至少可想起过去曾经历的宁静、喜悦, 或观察别人的宁静、喜悦,确保“安乐是有可能出现的”。 第三圣谛的第二转是“劝转”——“鼓励”自己发现宁静与喜悦。想 莳花弄草,就得弯下腰去接触土壤。园艺工作是一种修行,而非只是概念 。要修习四圣谛,你必须深深地接触为自己带来宁静喜悦的事物。如此一 来,你会了解走在大地是个奇迹,洗盘子是个奇迹,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朋 友共同修行也是个奇迹,而最大的奇迹就是活着。我们只要体会为自己的 苦而受苦是不值得的,借此就能终结苦。有多少人因为一时盛怒或绝望而 自杀?当时他们并未看见身旁无上的快乐,而正念能消除这种狭隘的观点 。佛陀直接面对自己的苦而发现了解脱之道,别为了迎接愉快的事物,而 逃避不愉快的事物。请将双手接触大地,面对困境,重新培养快乐。 有位学生曾告诉我:“当我参加派对时,大家看起来似乎都很快乐, 但看透表象后,却发现有那么多的焦虑与痛苦。”起初,你的喜悦是有限 的,尤其是掩盖着苦的那种喜悦。拥抱自己的苦,微笑以对,并在其中发 掘快乐的源头。诸佛菩萨也受苦,我们与他们之间的差别在于:佛菩萨知 道如何将苦转化为喜悦与慈悲。就如优秀的园艺师,他们不会生起偏好花 朵或厌恶垃圾的分别心,他们知道如何化腐朽为鲜花。别抛弃自己的苦, 去体会它,直接面对它,而知苦、乐皆无常,你的喜悦将会变得更加深刻 。请学习培养喜悦的艺术吧! 若能如此修行,你就达到第三圣谛的第三转“证转”——“体证”苦 、乐是不二的。到了此阶段,你的喜悦不再脆弱,它是真正的喜悦。 修行圣道,以去除苦 第四圣谛是道谛(离苦之道)。首先,医生深入探究我们苦的本质,然 后确认去除苦的可能性,最后开出离苦的药方。修行第四圣谛的“初转” 时,我们“认知”八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 、正念与正定,能引导我们离苦,但我们还不知道如何去修行。 在第二转时,我们“鼓励”自己修行此道,透过闻、思、修来实现。 学习时,无论是透过阅读、听闻或讨论,我们都需要敞开心胸,才能看见 学以致用的方法。若学而不思、不修,那就不是真正的学习。 在此阶段,我们看见圣道与自己生活中实际的困境息息相关,所以与 实际痛苦无关的修行,并非我们需要的圣道。当我们明白会受苦是因为不 负责任地生活,且借由改变生活方式就能结束苦时,我们便在此困顿中觉 醒了。转化是渐进的,然而一旦看清自己的苦因,我们便可努力修正自己 的行为来结束苦。假设我们察觉自己的心脏功能不良,也知道烟、酒、胆 固醇是主要的原因,那么就得努力停止摄取这些东西。在道谛的第二阶段 ,我们每天都会变得比以往更自在。当我们践行所学时,圣道就开始变得 真实起来。 P40-42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