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佛陀之心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4333542
  • 作      者:
    一行禅师著
  • 出 版 社 :
    海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国际知名禅师一行禅师的佛法讲堂<br>    长销美国的基础佛法畅销书<br>    佛教基本教义最生动的阐释
展开
作者简介
    一行禅师(Thich Nhat Hanh),国际知名禅师、诗人、学者,1926年出生于越南,为越南临济法脉第四十二代传人。1967年,一行禅师被美国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提名为当年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1982年,在法国南部建立了“梅村”禅修道场,并经常赴世界各地弘法。<br>    一行禅师通晓越、英、法及中文,迄今已出版佛学论述、诗集、小说、戏剧、传记等上百本著作,其中包括《正念的奇迹》、《观照的奇迹》、《心力》、《调心》、《与生命相约》、《你可以不生气》、《你可以不怕死》、《你可以,爱》、《生生基督世世佛》、《步步安乐行》。
展开
内容介绍
    一行禅师以自身的禅修体悟以及深入浅出的笔法,将佛法浓缩成一篇篇贴近生活的禅修指导,对佛教的基本教义做了最生活性的阐释。本书直探佛法心要,阐释了四圣谛、八圣道以及二谛、三法印、四无量心、五蕴、六波罗蜜、七觉支、十二因缘等基本佛法的义理,配合佛教经典,辅以图解,而且还揭示了身体力行的诀窍。对于想安顿身心的读者来说,是一本贴近佛陀本怀的生活佛法书。
展开
精彩书摘
    直接面对苦,体证苦、乐不二 牙痛时,我们知道牙齿不痛是幸福,但后来牙痛好了,我们却不珍惜 这份幸福。修习正念可以帮助我们学会认识早已存在的安乐。有了正念, 我们就会珍惜自己的幸福,且能让它持续更久。我总是问心理治疗师:“ 为什么你只跟病患谈苦?为何不帮助他们接触同样也存在的快乐种子?” 心理治疗师需要协助病患触及第三苦灭圣谛,我鼓励他们与病患练习行禅 与茶禅,以灌溉病患内在喜悦的种子。 请问问自己:“是什么在滋养我内在的喜悦?是什么在滋养他人内在 的喜悦?我是否提供足够的养分给自己与他人以滋长喜悦?”这些都是与 第三圣谛有关的问题。倘若你知道如何享有自己已经拥有的稀世珍宝,那 么苦的灭尽——安乐,是随处可得的。你有双眼能观看,有肺能呼吸,有 腿能行走,有双唇能微笑。痛苦时,请深入观察自己的处境,找到已存在 且唾手可得的快乐因素。 当我们展开第三圣谛的第一阶段时,就已经享有某种快乐了,只是我 们不尽然知道这一点。我们自由自在,但不自知,就如年轻时身强体健, 却不懂得珍惜。即使有人试着告诉我们,我们也无法领会自己所拥有的一 切,唯有不良于行时,才体会有两条健康的腿能走路是多么美好的事。第 三圣谛的初转是“示转”——“认知”苦不存在而宁静存在的可能性。倘 若我们此刻无法享有宁静与喜悦,至少可想起过去曾经历的宁静、喜悦, 或观察别人的宁静、喜悦,确保“安乐是有可能出现的”。 第三圣谛的第二转是“劝转”——“鼓励”自己发现宁静与喜悦。想 莳花弄草,就得弯下腰去接触土壤。园艺工作是一种修行,而非只是概念 。要修习四圣谛,你必须深深地接触为自己带来宁静喜悦的事物。如此一 来,你会了解走在大地是个奇迹,洗盘子是个奇迹,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朋 友共同修行也是个奇迹,而最大的奇迹就是活着。我们只要体会为自己的 苦而受苦是不值得的,借此就能终结苦。有多少人因为一时盛怒或绝望而 自杀?当时他们并未看见身旁无上的快乐,而正念能消除这种狭隘的观点 。佛陀直接面对自己的苦而发现了解脱之道,别为了迎接愉快的事物,而 逃避不愉快的事物。请将双手接触大地,面对困境,重新培养快乐。 有位学生曾告诉我:“当我参加派对时,大家看起来似乎都很快乐, 但看透表象后,却发现有那么多的焦虑与痛苦。”起初,你的喜悦是有限 的,尤其是掩盖着苦的那种喜悦。拥抱自己的苦,微笑以对,并在其中发 掘快乐的源头。诸佛菩萨也受苦,我们与他们之间的差别在于:佛菩萨知 道如何将苦转化为喜悦与慈悲。就如优秀的园艺师,他们不会生起偏好花 朵或厌恶垃圾的分别心,他们知道如何化腐朽为鲜花。别抛弃自己的苦, 去体会它,直接面对它,而知苦、乐皆无常,你的喜悦将会变得更加深刻 。请学习培养喜悦的艺术吧! 若能如此修行,你就达到第三圣谛的第三转“证转”——“体证”苦 、乐是不二的。到了此阶段,你的喜悦不再脆弱,它是真正的喜悦。 修行圣道,以去除苦 第四圣谛是道谛(离苦之道)。首先,医生深入探究我们苦的本质,然 后确认去除苦的可能性,最后开出离苦的药方。修行第四圣谛的“初转” 时,我们“认知”八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 、正念与正定,能引导我们离苦,但我们还不知道如何去修行。 在第二转时,我们“鼓励”自己修行此道,透过闻、思、修来实现。 学习时,无论是透过阅读、听闻或讨论,我们都需要敞开心胸,才能看见 学以致用的方法。若学而不思、不修,那就不是真正的学习。 在此阶段,我们看见圣道与自己生活中实际的困境息息相关,所以与 实际痛苦无关的修行,并非我们需要的圣道。当我们明白会受苦是因为不 负责任地生活,且借由改变生活方式就能结束苦时,我们便在此困顿中觉 醒了。转化是渐进的,然而一旦看清自己的苦因,我们便可努力修正自己 的行为来结束苦。假设我们察觉自己的心脏功能不良,也知道烟、酒、胆 固醇是主要的原因,那么就得努力停止摄取这些东西。在道谛的第二阶段 ,我们每天都会变得比以往更自在。当我们践行所学时,圣道就开始变得 真实起来。 P40-42
展开
目录
第一部  四圣谛<br>第一章  进入佛陀之心<br>第二章  初转法轮<br>第三章  四圣谛<br>第四章  理解佛陀的教法<br>敞开心胸,接纳法雨<br>辨识真正的佛法<br>教法如同指月之指<br>第五章  一切皆苦吗?<br>佛陀并未教导“三苦”<br>“三法印”是指无常、无我、涅槃<br>以正确的名称指出苦因<br>第六章  停止、平静、休息、疗愈<br>正念分明,停止习气<br>学习平息情绪的艺术<br>让身、心休息而获得疗愈<br>第七章  体会自己的苦<br>四圣谛的三转十二行相<br>正念地饮食<br>以佛眼观看,不受六尘的毒害<br>深入观察意志的本质,活在当下<br>意识摄入毒素,如三百利刃刺杀自己<br>修习正念,知苦断集<br>第八章  证得安乐<br>直接面对苦,体证苦、乐不二<br>修行圣道,以去除苦<br>四圣谛相互依存,本是一体<br>四圣谛的新顺序<br>第二部  八圣道<br>导论  认识八圣道<br>第一章  正见<br>正见是坚信人能转化自身之苦<br>摆脱错误的“想”,如实照见事物<br>陷于实相的概念,就失去实相<br>修习正念的生活,展现八圣道<br>第二章  正思维<br>我思,故我不在<br>与正思维相关的四个练习<br>以善思取代不善思<br>第三章  正念<br>培养正念,即培养内在的佛<br>正念的奇迹<br>第一  念处——于此身中念身<br>第二  念处——于诸受中念受<br>第三  念处——于心中念心<br>第四  念处——于诸法中念诸法<br>佛是整天保持正念的人<br>第四章  正语<br>正念第四学处——正语<br>以正思维说正语<br>正念地倾听,重启沟通<br>慈悲地倾听<br>修习静默,到处有奇迹<br>第五章  正业<br>正业是尊重生命,停止杀害<br>正业是促进社会正义<br>正业是为自己的行为负责<br>正业是正念地饮食和消费<br>正业的基础即正念<br>第六章  正精进<br>正精进与邪精进<br>修习四正勤,断恶修善<br>感受喜悦,自发精进<br>转化苦为慈悲,即正精进<br>第七章  正定<br>以正定培养专一的心<br>修习九次第定,转识成智<br>接触究竟向度,与佛同行<br>第八章  正命<br>符合慈悲的谋生之道<br>正命是我们的共业<br>修习正命即修习正念<br>依“正念五学处”而修行<br>第三部  其他基本佛法<br>第一章  二谛(两种真理)<br>舍弃娑婆则无涅槃<br>体会相互依存,调和二谛<br>透视世俗谛,洞悉胜义谛<br>去除我、人、众生、寿命的概念<br>超越概念,体会真实的存在<br>第二章  三法印<br>第一  法印:无常<br>第二  法印:无我<br>第三  法印:涅槃<br>以“八不中道”破除概念<br>依契理、契机的准则说法<br>依“四悉檀”知佛陀开示的方法<br>以“四依”为修学的准则<br>第三章  三解脱门<br>空解脱门,一切法相依缘起<br>无相解脱门,进入实相的核心<br>无愿解脱门,安详地活在当下<br>第四章  佛的三身<br>法身——体证智慧与慈爱之道<br>报身——体验无量的安详与喜乐<br>应身——法身的具体呈现<br>第五章  三宝<br>皈依三宝,找到生命的依怙<br>皈依佛,我们自己就是佛<br>皈依法,生活在正念中<br>皈依僧,接受僧团的教导<br>佛、法、僧三宝相互依存<br>第六章  四无量心<br>四无量心是真爱的四种层面<br>修习“慈”能带给人喜悦与安乐<br>修习“悲”能减轻及转化苦<br>修习“喜”能让彼此喜悦<br>修习“舍”能平等地爱人<br>第七章  五蕴<br>观察色身为组合物,并无实体<br>拥抱感受,培养无畏<br>以智慧取代“想”,获得自在<br>觉知心所,一切无常<br>转化意识,成就个人与群体<br>深入观照五蕴而脱离苦<br>第八章  五力<br>以正念回归自己的天堂<br>修习五力,耕耘藏识之田<br>众生有佛性,人人可成佛<br>培养喜悦,修习慈爱<br>安坐于自家天堂中<br>第九章  六波罗蜜<br>修习六波罗蜜,到安乐的彼岸<br>布施波罗蜜——给予即获得<br>戒波罗蜜——慈爱的表现<br>忍辱波罗蜜——具备广大的心量<br>精进波罗蜜——避免浇灌负面种子<br>禅定波罗蜜——停止追逐快乐<br>般若波罗蜜——深入理解实相<br>六波罗蜜相互融摄<br>第十章  七觉支<br>觉悟的七种因素<br>念觉支——回到当下<br>择法觉支——深入实相<br>精进觉支——培养生命的活力<br>轻安觉支——练习放下<br>喜觉支——接触令人振奋的事物<br>定觉支——置心一处不动摇<br>舍觉支——平等地关爱每一个人<br>修习七觉支,即修习慈爱<br>第十一章  十二缘起<br>因与果相互依存<br>二十四缘与四缘、六因<br>缘起的十二支<br>三世说与二重因果论<br>缘起十二支相互依存<br>转无明为智慧,引生慈悲行愿<br>以菩萨行,转识成智<br>不舍弃名色,示现应身、报身<br>守护触与受,引生四无量心<br>无愿取代执取,生死之有成妙有<br>妄心缘起与真心缘起<br>第十二章  接触心中的佛陀<br>修行是去理解别人,并付出爱<br>共创安详、和谐的环境<br>佛心就在每个人心中<br>第四部  经典选读<br>《转法轮经》<br>《大四十经》<br>《正见经》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