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让GDP变“大”的同时变“轻”:中国提高资源生产率对策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0840109
  • 作      者:
    朱远著
  • 出 版 社 :
    同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朱远,1978年11月生,福建莆田人。2007年毕业于同济大学,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城市发展与管理、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曾在《经济管理》、《社会科学》和《复旦大学学报(社科版)》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中国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辰》,参与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和国际合作课题8项,获得省级科研奖励3次。
展开
内容介绍
  《让GDP变大的同时变轻:中国提高资源生产率对策研究》适用于从事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城市发展与管理等领域的研究者,对于从事公共事务管理的相关人员也很有参考价值。让GDP变“大”的同时也变“轻”,其根本途径就是提高资源生产率。《让GDP变大的同时变轻:中国提高资源生产率对策研究》对国际上有关资源生产率的理论和方法以及案例进行系统研究,试图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资源生产率的概念和评价方法,为深化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学科根据。《让GDP变大的同时变轻:中国提高资源生产率对策研究》对中国到2020年GDP翻两番情况下的资源生产率问题进行情景分析,提出中国提高资源生产率的适宜模式。并基于资源生产率的视角,解理中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型现代化的应有内涵及实施要点,为中国在生产、消费、城市发展领域提高资源生产率提供宏观政策建议。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绪论
    自然资本论的一个关键论点是:经济正在从一个对劳动生产率的重视转向从根本上提高资源生产率。
    ——摘自霍肯等《自然资本论》(2000)
    1.1  研究背景
    1750年,如果有人在英国国会发表演讲,预测在此后70年内人类的劳动生产率将提高200倍,那这位演讲者当时可能就会背上傻瓜甚至更坏的名声。而在今天看来,这样的预言并非天方夜谭。同样,如果今天有人预言,在今后甲0年内人类社会的资源生产率(resource productivity)将会提高到当前的4倍、10倍甚至100倍,或许今天的我们也很难想象这样的目标,但实际上,这种情景却已经悄悄地向我们逼近。
    1.资源生产率的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研究开始兴起
    资源生产率是用于核算一个国家或地区单位自然资源投入或单位污染排放的经济产出的一种理论工具(诸大建等,2005),它是在人类稀缺性对象发生变化后需要重点考虑的一种生产率。2Q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资源生产率的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的研究在国际上开始兴起,随着各国学者对其认识的进一步深入,资源生产率的概念开始引起西方大国和主要国际性组织的重视,对此反应最快的当属英国政府和“倍数X”俱乐部(Factor X Club)。2001年,英国首相布莱尔指出,未来发展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在不影响环境和社会退化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并要求其内阁的绩效和创新部门(PIU)研究如何以更少的物质和能源投入以及更少的污染物和废弃物排放来产出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切实把提高资源生产率纳入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之中。与此同时,以德国伍珀塔尔(Wuppertal)气候、环境及能源研究所和世界资源研究所(WRI)为代表的国际研究机构更是大胆地提出了资源生产率“4倍跃进”甚至“l0倍跃进”①的构想。此外,陶氏化学(Dow)和三菱电气等世界500强企业已把提高资源生产率视为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种有力战略(霍肯等,2000)。总之,一场旨在提高资源生产率的革命将会在全球愈演愈烈。
    2.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关键是提高资源生产率
    当前,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目标,中国政府也相继出台了“节能降耗”、“节能减排”和“集约用地”等一系列具体的绩效考核指标。这些目标的实质是,中国需要创新性地形成一个自然资本(natural capital)稀缺条件下的大国发展模式,而其中的理论关键则是提高资源生产率。在自然资本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的情况下,一个国家或地区需要致力于提高资源生产率以实现减物质化(dematerial—ization)的经济发展,即用较少的自然资本消耗来获得较高的经济产出。它也表示经济增长与环境负荷的耦合与分离关系。显然,基于资源生产率的视角来审视未来中国的发展问题,可以为当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带来系统化和机理性的认识。
    3.对“中国情景”的关注是本学科“十一五”发展战略与优先资助领域
    从研究的角度看,直面现实是一个最基本的学术缘起,对鲜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和思维回馈,是研究者的重要使命之一。选择对中国未来发展中的资源与环境问题进行研究,绝无“赶时髦”之嫌,更多是受到国家权威部门对本学科优先资助政策导向的鼓舞。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05年底出台的《关于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十一五”发展战略与优先资助领域》中,明确指出研究重点要针对中国未来的特点,特别指出要加强对资源紧缺的发展大背景下的相关领域的研究,对于“中国情景”的关注将成为全新的沃土。据此可以看出,借助于资源生产率这个全新的理论工具,结合中国的发展情景加以分析,进而探讨中国提高资源生产率的适宜模式与推进策略,正是符合当前学科发展的方向,也正因如此,本书获得了数项国家级研究基金的资助。
    1.2  问题的提出
    当前,国际上关于发展观的讨论有三种主张:①以新古典经济学家为代表的“经济帝国主义”(economic imperialism)战略主张,关注的是经济的增长问题;②以生态学家为代表的“生态还原主义”(ecological reductionism)战略主张,关注的是生态安全问题;③以戴利(Daly)为代表的生态经济学家主张“把经济看做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关注二者的协调发展。
    与之相对应的是,国内对于中国未来发展问题的讨论也呈现出两种极端:一是对经济增长的目标甚为关注,并且制定出清晰的GDP增长目标,但对于实现GDP增长目标所需耗费的自然资源及其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缺乏深入研究;二是仅从纯粹环保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主要讨论了中国未来的环境容量和自然资源承载力,但对于允许经济增长应达到怎样的规模即环境如何服务于经济发展的问题缺乏考虑。总而言之,前者偏重于对经济的关注,后者偏重于对环保的关注,均未能找到一个体现二者相关性的理论工具。
    根据戴利(2001)的主张,增长仅仅关注GDP的数量,而真正的发展是关注GDP的质量,也就是把经济和资源环境融为一体加以考虑。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的资源生产率概念,则可以很好地兼顾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消耗的要求,提高资源生产率这一倡导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在国际上,以莱斯特?R?布朗(Lester R.Brown,2005)为代表的学者把过去以“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和低经济产出”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统称为A模式,主张未来通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应该沿用B模式。应该说,相对于以往经济发展的惯性情景A模式而言,B模式显然具有积极的意义。它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很有必要,是绿色现代化或生态现代化的真正内涵。但就当前来说,它是发达国家最可能争取的目标。因为,只有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成熟经济体(即物质规模相对稳定),才有可能通过资源生产率的提高来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的“脱钩”。例如,一些欧洲国家已提出在21世纪上半叶要实现资源生产率为“倍数4”甚至“倍数10”的发展目标。
    然而,B模式在中国的适用性则遭到质疑,这样的发展目标能否适用于中国未来15年的发展特点呢?答案是否定的。这是因为,2020年,在中国经济增长翻两番的同时,如果希望环境压力没有明显增加,那么,资源生产率就必须提高4~5倍;而如果希望环境压力有明显减轻(例如比现在减少一半),那么,资源生产率就必须提高8~10倍(诸大建,2004)。这个目标看似鼓舞人心,然而以中国当前的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来看,要实现这种减物质化模式难度很大,否则,就意味着中国的经济目标需要调整。显然,这最终将影响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8模式对于中国目前的国情而言并不适合。
    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基于资源生产率的视角对中国发展模式的研究在国内尚处于空白状态。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以新古典经济学为主导的经济理论的影响,更多关注的是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等概念。所以,传统的经济理论与管理方法虽然对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有大量研究和论述,但对资源生产率却缺乏深刻认识。事实上,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的经济管理理论是以自然资源和环境吸纳能力的非稀缺性为前提条件,这样的理论不可能对我国当前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等问题带来系统化和机理性的认识。由此可见,基于资源生产率的视角对中国未来发展的适宜模式展开深入研究,无论对中国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还是对深化应用资源生产率理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针对上述问题,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①揭示资源生产率理论对于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②提出中国到2020年提高资源生产率的适宜模式;③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型现代化三个层面阐述适宜模式的推进策略。
    由此可以进一步导出本书三个主要目的:①在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理论、方法、评价指标以及应用领域等方面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资源生产率理论框架;②应用资源生产率的理论框架,对中国到2020年GDP翻两番状态下的资源生产率问题进行情景分析,提出中国提高资源生产率的适宜模式;
    ……
展开
目录
丛书序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第2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2.1.1 资源的含义及其界定
2.1.2 生产率的含义
2.1.3 资源生产率的概念界定与辨析
2.2 国内外关于资源生产率的研究综述
2.2.1 资源生产率的实践与研究历程
2.2.2 资源生产率的主要研究领域
2.3 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第3章 理论框架:适合中国的资源生产率
3.1 资源生产率的经济学分析与理论意义
3.1.1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与自然资本的分割:一个概述
3.1.2 资源生产率:自然资本稀缺背景下的首要效率
3.1.3 基于资源生产率的经济增长模型重构
3.1.4 资源生产率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3.2 资源生产率的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
3.2.1 资源生产率的评价指标设定原则
3.2.2 中国资源生产率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解释
3.2.3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3.3 资源生产率:一般框架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分析
3.3.1 基于资源生产率的产业生态化转型应用框架
3.3.2 基于资源生产率的城市可持续发展应用框架
3.3.3 基于资源生产率的可持续消费应用框架
3.4 小结

第4章 情景分析:2020年中国提高资源生产率的三种情景
4.1 引言:历史回顾与目标讨论
4.1.1 历史回顾:1985—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与资源投入的计量检验
4.1.2 目标讨论:对2020年中国经济发展目标的再思考
4.2 基于IPAT模型的中国2020年资源生产率情景分析框架
4.2.1 情景分析法在战略与规划领域的应用综述
4.2.2 IPAT模型:中国2020年资源生产率情景分析的逻辑起点
4.2.3 基准情景的设定与分析矩阵框架
4.3 2020年中国发展的资源输入端情景分析
4.3.1 水生产率的情景分析
4.3.2 土地生产率的情景分析
4.3.3 能源生产率的情景分析
4.3.4 材料生产率的情景分析
4.4 2020年中国发展的环境输出端情景分析
4.4.1 废水COD生产率的情景分析
4.4.2 废气SO2生产率的情景分析
4.4.3 固体废物生产率的情景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适宜模式:对情景分析结果的进一步讨论
5.1 影响情景选择的主要供给要素:一般分析
5.1.1 自然资源承载力
5.1.2 环境承载力
5.1.3 技术进步
5.1.4 制度创新
5.2 适宜模式:中国主要供给要素的实证分析
5.2.1 基于中国自然资源承载力的适宜情景判断与选择
5.2.2 基于中国环境承载力的适宜情景判断与选择
5.3 2020年中国适宜模式的模型描述与战略框架
5.3.1 适宜模式的模型描述
5.3.2 适宜模式的战略框架
5.4 小结

第6章 推进策略:基于资源生产率的生产、消费与城市变革
6.1 新型工业化:基于资源生产率的产业生态化转型
6.1.1 对新型工业化的已有认识与评述
6.1.2 基于资源生产率的视角解理新型工业化
6.1.3 基于资源生产率的新型工业化推进策略:以能源为例
6.1.4 SCIP模式:产业生态化转型的案例
6.2 新型城市化:基于资源生产率的城市发展模式变革
6.2.1 当前城市化的发展思路及其局限性
6.2.2 基于资源生产率的视角理解新型城市化
6.2.3 基于资源生产率的新型城市化推进策略:以土地为例
6.2.4 江桥模式:紧凑型城市化的一个案例
6.3 新型现代化:基于资源生产率的消费模式变革
6.3.1 当前消费模式与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冲突
6.3.2 功能服务:基于资源生产率的视角的新型消费模式
6.3.3 功能服务消费模式的推进策略:以材料为例
6.3.4 上海“公交优先”战略:功能服务模式的例证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附录A 中国直接物质投入(DMI)及其构成(1985—2005年)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