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能源约束与中国经济增长研究理论与实证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4729613
  • 作      者:
    李金铠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物资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李金铠,1973年10月出生,经济学博士,2004年破格副教授。现任河南财经学院产业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省级优质课教师一等奖,省级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555人才工程”人选,主要从事能源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产业政策与可持续发展、宏观经济管理与战略、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研究。       2005年以来,主持和参与国家级课题各1项,主持完成教育部、省级课题4项,获得省社科联优秀成果特等奖2项、市级科技一等奖6项;主编“十一五”规划教材1部,参编教材2部:在《经济学动态》、《宏观经济研究》、《财政研究》、《财经问题研究》、《商业经济与管理》等国家权威和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其中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经济研究参考》等检索、转载或摘录。
展开
内容介绍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面临能源约束。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能源需求急剧膨胀,能源供应日趋紧张,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中国能源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李金铠博士的专著以经济增长和能源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理论与实证并重,探讨能源约束下的经济增长路径。在理论上,《能源约束与中国经济增长研究理论与实证》分析了能源与经济的关系,拓展罗默内生技术变化增长的3×4(3部门,4要素)模型,建立了包含能源和环境要素在内的3×6(3部门,6要素)增长模型,并运用动态经济学、数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证明和求解能源和环境约束下经济增长的可能性与条件。在实证上,《能源约束与中国经济增长研究理论与实证》运用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建立国民经济及三次产业能源消费的广义差分模型和短期误差修正模型以及六个部门能源经济的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我国经济系统与能源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展开
精彩书摘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能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改革开放以束,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1981—2006年以年均9.7%的增长速度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并在第一个20年(198l—2000年)取得“能源翻一番,经济翻两番”的重大阶段性成就,基本实现了总体小康目标。以第十个五年计划为开端,中国进入全面开放和发展的第二个20年(2001—2020年),目标是全面建设和达成小康社会。
    第二个20年以加人WTO为契机全面展开,我国经济迅速摆脱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快速融入全球经济,增长呈现加速趋势。自“十五”中期以来,已经连续四年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3年增长10.0%,2004年增长10.1%,2005年增长10.4%,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一个年头,更是实现了11.1%的增长。2003—2006年年均增长10.4%,比同期世界年均增长4.9%高出5.5个百分点,比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长9.7%高出0.7个百分点。由此,经济规模在世界排名不断上升,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连超法国和英国,在世界上的位次由第六跃居第四;2006年继续保持第四的位次,与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差距逐步缩小,国内生产总值分别相当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的20%、60.6%和91.3%,GDP占世界的份额由2002年的4.4%提高到2006年的5.5%;……
展开
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述评
1.2.2 国内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概念界定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3.3 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与主要创新
1.4.1 研究内容
1.4.2 主要创新

2 能源与经济的关系:理论透视
2.1 传统经济增长模型视角:从外生变量到内生变量
2.1.1 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2.1.2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2.1.3 主流经济增长理论
2.2 成本量化视角:从生产成本到环境成本
2.2.1 主流经济学的生产成本观
2.2.2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环境成本观
2.3 现实影响视角:从作用观到反作用观
2.3.1 能源对经济的作用观
2.3.2 能源对经济的反作用观
2.4 中国认识观:从“经济中心”发展观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2.4.1 “经济中心”发展观
2.4.2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3 我国能源消费特征
3.1 供求状况特征
3.1.1 资源相对不足,能源持续供给能力有限
3.1.2 能源需求迅速膨胀
3.1.3 供给保障程度不断降低,影响能源安全
3.1.4 能源效率较低,节能潜力较大
3.2 品种结构特征
3.2.1 过度依赖化石燃料,煤炭占有绝对比重
3.2.2 石油需求急剧膨胀,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
3.2.3 电力消费需求旺盛,电力能源结构亟待调整
3.2.4 天然气的比重稳定增长,应用前景广阔
3.2.5 可再生能源发展滞后,整体比例偏低
3.3 区域分布特征
3.3.1 区域能源供求特征
3.3.2 区域能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4 部门结构特征
3.4.1 能源消费的部门结构以工业能源消费为主
3.4.2 工业内部,能源消耗行业集中度高
3.4.3 生活用能呈增长趋势,结构变动明显
3.4.4 交通运输部门能源消费增长迅速,是能耗的生力军
3.5 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3.5.1 国外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状况
3.5.2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
3.5.3 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标
3.5.4 我国可再生能源的重点发展领域

4 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4.1 经济计量方法应用、模型建立及数据来源
4.1.1 序列之间长期协整性分析及检验方法
4.1.2 序列之间短期误差修正模型的建立及其意义
4.1.3 序列之间因果关系分析及检验方法
4.1.4 变量的确定、数据来源和预处理
4.2 中国能源消费与国民收入的单整性分析与检验
4.3 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协整性检验及广义差分回归模型
4.3.1 EC与GDP的协整方程和广义差分回归模型及2020年能源需求预测
4.3.2 ECl与GDP1的协整方程和广义差分回归模型
4.3.3 EC2与GDP2的协整方程和广义差分回归模型
4.3.4 EC3与GDP3的协整方程和广义差分回归模型
4.4 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短期影响:误差修正模型
4.4.1 EC与GDP短期动态均衡关系误差修正模型的建立
4.4.2 ECl与GDP1短期动态均衡关系误差修正模型的建立
4.4.3 EC2与GDP2短期动态均衡关系误差修正模型的建立
4.4.4 EC3与GDP3短期动态均衡关系误差修正模型的建立
4.5 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及检验
4.6 结论

5 经济系统对我国能源消费的影响
5.1 产业结构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及实证分析
5.1.1 面板数据模型方程的选取及非堆积数据的建立
5.1.2 我国六部门能源消费的面板数据模型及分析
5.2 技术进步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及实证分析
5.2.1 技术进步和能源效率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能源强度的变化
5.2.2 技术进步与结构调整作用的争议与弥合
5.3 资源配置方式对能源消费的影响

6 能源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6.1 能源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
6.1.1 灰色关联度模型的建立及数据选取
6.1.2 四种常规能源消费与国民收入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6.2 各行业能源消费与国民收入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6.3 能源结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基于面板数据分析
6.3.1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的面板数据模型的建立
6.3.2 结果分析

7 能源约束、环境约束下的经济增长模型
7.1 研究方法与理论基础
7.1.1 各种终点约束情形
7.1.2 含代数约束的最优控制问题
7.1.3 带贴现的最优控制问题
7.1.4多个变量的动态优化问题
7.2 模型构建
7.2.1 内生技术变化3×4(3部门、4要素)增长模型的拓展与假定
7.2.2 内生技术变化3×6(3部门、6要素)增长模型的框架
7.2.3 模型描述及状态变量和控制变量的确定
7.3 模型求解
7.3.1 现值汉密尔顿动态优化函数的建立
7.3.2 状态变量、控制变量及共态变量运动方程的确立
7.3.3 稳态增长中变量的求解
7.4 模型结果分析
7.4.1 持续增长的参数条件
7.4.2 人力资本积累、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
7.4.3 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
7.4.4 污染治理与经济增长

8 我国能源政策的取向
8.1 狠抓能源消费环节,促进能源全面节约
8.1.1 彻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全社会倡导提高能源效率、节能优先的观念
8.1.2 强化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构建节能和环保的国民经济体系
8.2 建立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
8.2.1 立足国内,开发能源,协调区域发展,建立国内能源供应体系
8.2.2 实行全球能源战略,建立国外能源供应体系
8.2.3 着眼未来,建立能源战略储备体系
8.3 优化能源结构,图谋长远发展
8.3.1 大力发展煤炭产业,促进煤炭产业的优化
8.3.2 积极发展电力,优化电源结构
8.3.3 加快石油、天然气产业的发展
8.3.4 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提高新能源的比重
8.4 加快体制改革步伐,促进能源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8.4.1 加快能源管理体制改革
8.4.2 加快能源价格体制改革
8.4.3 加快能源产业投资体制改革
8.4.4 加快能源法制体系建设

9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