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社会经济形态大变革:基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发展观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5880931
  • 作      者:
    颜鹏飞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颜鹏飞,笔名樱翼,1969年获北京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1981年获武汉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并留校执教。主要研究及教学领域为西方经济学流派、经济思想史、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外保险史等。先后在美国密执安洲立大学(1 99 1)、德国特里尔大学(1 998)、英国伦敦都市大学(1 999)做高访或合作研究学者。兼任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副会长、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会长;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顾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以及享有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展开
内容介绍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创建的新唯物主义的辩证的新发展观或者“新世界观”、“新历史观”和“自然观”,究其根源,是他们扬弃、继承、改造和综合前人一切优秀思想成果,其中包括三大自然科学成就即近代牛顿力学、微积分数学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三大人文科学优秀成就即德国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社会主义——均鼎盛于l9世纪初期的西欧又衰落于三四十年代,而在经历短暂的辉煌的理论高峰时期之后又急剧地向相反方向转化,并将其“从属于自己”的思想理论和方法论体系的时代和历史的产物,是极富原创性的哲学瑰宝,提供了审视和解读人类社会经济形态以及如何顺应和推进其发展的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广义唯物主义的辩证的新发展观阐述了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规律:既是体现历史继承性和开放性的“使社会的一切要素从属于自己的”从属型发展过程,又是体现历史更替性和创造性的“把自己还缺乏的器官从社会中创造出来的”创造型发展过程,从而是这两大过程相辅相成、从属型和创造型相结合的、辩证的顺乎历史发展的自然过程。而基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在矛盾的推动力,着重阐述社会经济形态的历史更替性和创造性,这是狭义唯物主义的辩证的发展观的精髓。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社会经济形态一般原理的新探讨<br>    第一节 社会经济形态诸范畴的界定<br>    社会经济形态是马克思把唯物辩证法运用于研究人类社会特别是用于研究社会经济过程而确立的重要概念,“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①其基本规定性就是,社会经济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这一概念把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为生产力的高度,从而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最深刻的根源在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阐明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这样“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不言而喻,没有这种观点,也就不会有社会科学……同样,马克思也推翻了那种把社会看作可按长官的意志(或者说按社会意志和政府意志,反正都是一样)随便改变的、偶然产生和变化的、机械的个人结合体的观点,探明了作为一定生产关系的总和的社会经济形态这个概念,探明了这种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从而第一次把社会学放在科学的基础之上”。②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要么宣扬唯意志论,说帝王将相和天才人物的思想推动社会发展,要么宣扬暴力论,把政治权力说成是社会变动的原因,等等,其源盖出于不能把社会关系归结为物质的生产关系或经济结构,因此也就找不到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规律。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社会经济形态一般原理的新探讨<br>第一节 社会经济形态诸范畴的界定<br>一、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生产方式、生产的社会形式与社会经济形态的比较<br>二、社会形态、社会机体、社会要素形态与社会经济形态的比较<br>三、社会经济形态的架构<br>四、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社会经济形态具体形式或发展形式<br>第二节 新发展观和社会经济形态的演进路径<br>一、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的新发展观<br>二、19世纪70-80年代马克思的新发展观<br>三、广义的新发展观的精髓——马克思痕迹和残余论的哲学来源<br>四、19世纪90年代恩格斯关于新发展观的表述<br>五、社会经济形态的两组演进路径<br>六、广义政治经济学<br>第三节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经济基本形态的学说<br>一、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br>二、需要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的理论判断<br>三、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br>四、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br><br>第二章 马克思未来社会经济形态理论新探<br>第一节 对两种过渡起点的深层次思考<br>一、单起点论:以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作为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出发点<br>二、双起点论:一切都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br>第二节 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br>一、过渡时期的经济特征和任务<br>二、过渡时期的经济政策<br>第三节 共产主义两阶段理论<br>一、从《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到《哥达纲领批判》<br>二、关于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探讨<br>三、关于社会劳动时间的节约、分配或调节规律的探讨<br>四、未来新社会所有制应有多种过渡形式<br>第四节 中国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历史定位<br>一、迄今流行的“社会主义社会”用语不能与马克思所讲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相混淆<br>二、中国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历史定位和理论抉择体现了关于社会主义过渡和发展道路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对立统一<br>三、中国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在世界历史和共产主义运动的总进程中的历史定位<br><br>第三章 中国历史上诸种社会经济形态的特征<br>第一节 中国社会经济形态的历史特征<br>一、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残片<br>二、未充分发展的奴隶社会<br>三、成熟较早、持续很长,并未到达天然终点的封建社会<br>四、独特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br>五、几点结论<br>第二节 怎样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建成社会主义<br>一、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br>二、关于四大矛盾<br>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br><br>第四章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态<br>第一节 与《国外理论动态》记者的访谈录<br>一、从属型和创造型相结合的广义唯物主义发展观<br>二、当代全球化和第二次“西学东渐”<br>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产生的三大来源<br>第二节 两种所有制形式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新思考<br>一、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能否结合和兼容<br>二、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能否结合和兼容<br>三、对六大观点的反思<br>第三节 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态的再认识<br>一、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原因和条件<br>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三大发展阶段<br>第四节 中国经济学体系与马克思经济学逻辑体系构建学说<br>一、中国经济学体系的发展阶段和基本内容<br>二、马克思的第三个重大发现:经济学逻辑体系构筑学说<br>三、国外关于马克思经济学逻辑体系构筑学说研究的十大新进展<br>四、中国经济学逻辑体系框架的若干新设想<br>五、要在国际化与本土化的交互作用中催生转轨型中国经济学体系<br>六、总体框架设计<br><br>第五章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r>第一节 对唯物史观有重大突破的社会主义改革思想<br>一、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解放生产力的正确途径<br>二、社会主义改革的新突破<br>第二节 具有“世界历史眼光”的社会主义开放思想<br>一、对外开放思想的主要理论渊源:世界历史理论<br>二、改革开放思想和国策的哲学基础:社会机体发展规律<br>三、对外开放的新阶段、新发展和新经验<br>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探索<br>一、正确处理生产关系、基本经济制度和体制三者的关系<br>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新品性<br>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转变的基本经验<br>四、能否用西方产权经济学的理论来指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br><br>第六章 大转折时代与两大社会经济形态<br>第一节 当今时代的四大特征<br>一、什么是时代<br>二、关于经济全球化时代<br>三、和平与发展成为现阶段时代的主题<br>四、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性和多元化<br>五、时代转折期的凸显<br>第二节 世界进入重大转折时期<br>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新变化<br>二、中国特色的转轨型社会经济形态<br><br>第七章 21世纪中国面临的五大拐点<br>第一节 关于改革开放和转型的基本经验及其方法论<br>一、转型期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br>二、关于社会经济形态转轨的方法论<br>第二节 五大历史新拐点<br>一、拐点之一:走出“泛市场化”误区<br>二、拐点之二:趋向创新型国家的转型<br>三、拐点之三: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br>四、拐点之四: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型<br>五、拐点之五:趋向科学发展的战略性转型<br>附录<br>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