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后发优势与后发国家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5871304
  • 作      者:
    邹东颖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邹东颖,女,1977年10月生于辽宁省抚顺县。2003年毕业于辽宁大学国际经济学院国际贸易专业,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2006年6月毕业于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世界经济专业,获得经济学士学位。现任教于辽宁大学经济学院。主要从事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国际经济合作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发展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近年来在《日本研究》、《国际商务》等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后发优势与后发国家经济发展路径研究》讲述了综观世界经济发展史,各国你追我赶的现象比比皆是。14世纪,欧洲从最低点崛起并赶上中国;19世纪初,英国赶超荷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比英国起步晚100多年的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替代英国登上了世界工业第一强国的宝座;日本在德川幕府时代赶上中国,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后,短短20年便又赶上了德国等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成为第二大经济强国;20世纪60年代后,亚洲一些国家或地区也相继崛起,大大缩小了与先发国家的差距,成为最有希望的后发国家或地区,等等。可见,落后的国家不等于永远落后,后来居土的事例在历史的舞台上不断地上演着。但是,这个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组国家(共有168个国家,大约占世界人口的1/3),它们从1950~1973年黄金时代以来经济正在不断趋于恶化。在过去的1/4个世纪里,非洲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几乎停滞不前;拉丁美洲和一些亚洲国家的收入增长也是“步履蹒跚”,不但未能缩短与先发国家的差距,这一差距反而正在逐步扩大,在全球化中有被“边缘化”的趋势。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后发优势研究述评<br>    第一节  国外理论演进<br>    一、理论溯源:后发优势与古典——新古典贸易理论<br>    在经济发展中,各个国家具有各不相同的优势,这一思想最早源于16世纪的古典贸易理论及20世纪的新古典贸易理论。<br>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绝对优势说”的基本思想是:在劳动是唯一的投入要素的前提下,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产生基于各国之问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利益”的产品,并进口那些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这样的贸易结果会使进出口双方获得利益。“只要甲国有此优势,乙国无此优势,乙国向甲国购买,总比自己制造有利。”<br>    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阐述了“比较优势”理论。其理论主要建立在下列简化的假定基础上:①两个国家、两种商品;②自由贸易;③生产要素在两国之间不能移动,而在本国内则可以自由移动;④生产成本不变;⑤不存在技术变化;⑥没有运输费用;⑦商品价格用劳动价值来计算。比较成本优势规则为,即使一国相对于另一国而言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效率都低,或者说两种商品的生产都具有绝对劣势,仍然存在相互有的贸易基础。该国应专业生产并出口其绝对劣势较小的商品(或者是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而进口其绝对劣势较大的商品(或者是具有比较劣势的商品),即两优取其重,两劣择其轻。<br>    20世纪初,瑞典经济史学者伊·菲·赫克歇尔(Eli FHeckscher)和经济学家伯蒂尔·B.俄林(Bertil B.Ohlin)完善了传统优势理论,先后于《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1919)和《地区贸易与国际贸易》(1933)中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简称H-O模型),对单一生产要素(劳动力)的古典模型做出了修正和拓展,强调生产成本的差别是来源于丰裕度不同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出口那些需要多用本国充裕的生产要素而少用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的商品,用以交换其要素比例正好相反的商品。因此,间接地说,充裕供应的要素用于出口,稀缺供应的要素则需进口。”<br>    ……
展开
目录
内容提要<br>序言<br>第一节 选题意义<br>第二节 基本思路及研究方法<br>第一章 后发优势研究述评<br>第一节 国外理论演进<br>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br>第三节 理论研究的不足之处<br><br>第二章 后发优势理论假说<br>第一节 概念解析<br>第二节 理论假说:“后发优势——先发优势”三阶段最优路径<br>第三节 数理阐释<br>第四节 三阶段运行机理与动力转换<br><br>第三章 后发优势与实证检验<br>第一节 图形模拟检验<br>第二节 DEA数据包络分析检验<br>第三节 历史数据检验<br><br>第四章 后发优势运行的历史比较<br>第一节 美国:成功赶超的典范<br>第二节 日本:超越中的“逆转”<br><br>第五章 中国实证研究及政策建议<br>第一节 中国后发优势运行阶段测度<br>第二节 基本结论及政策建议<br>结束语<br>附录<br>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