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积三年之力,形成了一套事关经济、文史、艺术等多向度的阅读经验。每篇文章均在《新京城》、《南方都市报》、《上海证券报》、《时尚先生》等媒体上登载,构成了国内读书界的某种阅读品牌。在已经形成的思考框架内,作者以自由为关键词,沿着阿玛蒂亚·森的“以自由看待发展,,的思维范式,对当下中国的各种经济现象、人文和社会现象,进行了碎片式的思考。在这里,自由既是一种经济条件,也是一种人权条件;既是一种生活条件,也是一种精神条件。自由是每个现代人发展的原因,也是发展的目标。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怎样阅读中国》是一名中国人解构旧有知识,重构现代知识的真实记录,是一个具体的个人对中国问题的自觉阅读与思考。这种思考既不同于传统知识分子的文人趣味,也不同于学院经济学家专业的阐释,在经济学与人文学的结合点上,《我们怎样阅读中国(签名本)》做到了比较理想的整合。
展开
——《那些在路上的农民工》
生活在当下,我们一方面要警惕那种以“集体自由”、“国家自由”、“阶级自由”为借口来剥夺个人自由的言论和行为;另一方面又必须警惕那种以“个人自由”来消解“社会自由”、“法制自由”的非理性陷阱。后者盛行之后,则必然出现群体性的盲动;前者盛行之时,独立思维能力稍微不够的人们,就极有可能把个人的自由权利悉数拱手相让,彻底丧失个人价值。
——《我们如此不了解自由》
这样对自我的审问拖延了将近20年,让一个具体的人徒然耗费了太多的时光。袁伟时说过,我们是喝狼奶长大的孩子。对这句话的具体解释似乎也能推演到我的对方法的审视之上。我们所学到的所谓观点恐怕是有问题的,而这些观点背后的方法,其荒谬程度可能更甚。因此,当我们试图说出某一个观点,我们应该小心翼翼地问问自己:我们是否具有足够宽阔的视野?我们对自己的怀疑能力是否足够我们提出某种价值判断?
——《小心翼翼说出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