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制度经济学:制度及制度变迁性质解释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9068634
  • 作      者:
    汪洪涛著
  • 出 版 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汪洪涛 经济学博士,同济大学法政学院经济研究所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兼任上海制度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市经济学会理事。在《学术月刊》、《社会科学》、《上海经济研究》和《改革与战略》及《人民日报》发表论文与文章100余篇。已出版著作《房地产经济论: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包亚钧合著)、《宏观经济分析:中国发展路径和趋势的探索》(主编)、《上海现代市场体系与运行模式》(主编)。参编著作多部,主持完成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三大城市群现代化因素比较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制度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展开
内容介绍
    《制度经济学:制度及制度变迁性质解释(第2版)》是以中国现代社会转型为考察对象的制度经济学著作,自2003年第一版出版以来,已经印刷了三次。这次出版的第二版,作者从制度的性质及内涵入手,系统地阐述了制度和制度的供求、制度中的程序公平、制度变迁与交易成本、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与目标选择、制度变迁与社会心理、制度变迁与现代化进程、制度变迁中的政府创新工程、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与绩效分析、制度变迁与政府政策的制定、制度变迁与国企改革、制度变迁与新农村建设等内容。<br>    《制度经济学:制度及制度变迁性质解释(第2版)》基于本土化、系统化、通俗化的原则,紧紧围绕中国改革的实际和具体案例,利用西方制度经济学这一理论工具,着重分析了社会心理对制度变迁的影响以及两者间的共生互动关系,对现代化进程中的要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对政府创新工程与政府角色定位提出了新颖的观点,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径突破进行了创建性的论述,对中国实现赶超型、大跨越的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制度经济学:制度及制度变迁性质解释(第2版)》对于高等院校相关院系的学生、政府部门、企业管理层相关人员学习和了解中国宏观经济改革大有裨益,特别对公共管理硕士(MPA)课程的学生具有重要的阅读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制度和制度的供求<br>    中国初步改革是以政府放松管制为特征的,这一特征使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在此改革思路下,政府承认了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从而为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拓展了道路。总结1978年以来的改革路径,我们发现,制度的变迁是改革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同时,进一步改革所遇到的阻碍和困难的主要症结也还是如何处理调整中的制度中存在着的问题与特征,如何解决阻滞改革深化的制度困境,首先必须明晰制度的基本内涵、制度自运行过程的特征及要求。新老制度主义的研究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制度及其内涵是大有助益的。<br>    第一节 制度主义学派定义中的制度<br>    一、老制度主义和新制度主义<br>    制度是人类社会赖以形成秩序的保障,社会需要稳定,就必须形成一定的组织,并在组织的规制下,以一定的、为绝大多数成员认可的方式或规则进行各种层面的交流与交换。在经济学说史上,对制度进行专门研究并将其贯穿于经济思想史始终的是制度主义学派。按照其分析的层次和分析的环境以及时间的顺序,制度学派可大致分为老制度主义(The Old Institutionalism)和新制度主义(The New Institutionalism)两大门派。<br>    根据马尔科姆?卢瑟福在《经济学中的制度:老制度主义和新制度主义》一书中的归纳与研究,老制度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托斯坦·凡勃伦、维斯雷·米契尔、约翰·R·康芒斯以及克莱伦斯·阿里斯等人。这些人的关于制度及其性质的论述在学说史上还被称为美国制度主义。在其内部,有两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研究纲领。第一个纲领主要是由凡勃伦提出,并由克莱伦斯·阿里斯进行了发展与修正。该纲领集中考察了新技术对制度安排的影响,考察既定社会惯例和既得利益者阻碍这种变迁的方式。他们的研究往往是与强调大公司政治经济权力的现代经济结构观念结合在一起的。
展开
目录
序<br>前言<br>第一章 制度和制度的供求<br>第一节 制度主义学派定义中的制度<br>一、老制度主义和新制度主义<br>二、制度的定义<br>第二节 制度的性质<br>一、制度的性质和作用<br>二、制度的结构<br>第三节 影响制度供求的因素<br>一、影响制度供给的因素<br>二、影响制度需求的因素<br>本章概要<br><br>第二章 制度中的程序公平<br>第一节 程序不公导致的损失分析<br>一、程序公平问题的出现<br>二、程序不公对社会福利影响的数学模型<br>三、建立在模型基础之上的程序不公平的经济学分析<br>第二节 程序公平与社会选择的规则<br>一、社会公共选择的原由<br>二、社会公共选择的规则选择<br>三、最优的社会选择<br>第三节 程序公平中的规则与程序选择<br>一、社会选择中的周期多数现象<br>二、决策规则与程序的价值<br>三、正确选择秩序政策与过程政策以达成程序公平<br>第四节 程序公平与社会和谐<br>一、制度中的程序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br>二、程序公平的内在品质是提高弱势群体享受社会基本权益的能力<br>三、彻底扭转泛市场化倾向是构建和谐社会程序公平品质的基本前提<br>本章概要<br>附录一<br><br>第三章 制度变迁与交易成本<br>第一节 制度变迁中的成本解释<br>一、新古典成本理论的解释<br>二、新制度主义的交易成本解释<br>第二节 制度变迁中的总体成本变动分析<br>一、原有制度成本与新制度成本的差额分析<br>二、制度转换前后的摩擦成本分析<br>三、新制度生成后的机会成本分析<br>第三节 制度变迁与成本转移<br>一、制度变迁条件下发生的成本的性质<br>二、新制度设立后尚未完全成熟时的成本变性及约束<br>本章概要<br><br>第四章 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与目标选择<br>第一节 制度变迁的性质<br>一、制度变迁的含义与特征<br>二、帕累托改进过程<br>第二节 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br>一、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br>二、制度变迁的渐进过程<br>第三节 制度变迁的目标选择<br>一、制度变迁的目的<br>二、制度变迁的目标选择<br>本章概要<br><br>第五章 制度变迁与社会心理<br>第一节 中国制度变迁进程中的社会心理分析<br>一、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心理与西方的比较<br>二、社会文化心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br>三、当前中国社会心理的特征分析<br>第二节 传统体制内生的社会心理模式对制度变迁的影响<br>一、传统体制内生的社会心理与文化和制度创新目标的冲突<br>二、市场经济内生的社会心理对中国社会制度变迁的影响<br>第三节 社会心理与制度变迁的共生互动关系<br>一、社会经济的调节要能发挥积极的效应必须注重心理分析<br>二、20世纪以来非合作博弈理论的发展是以经济主体的心理分析为基础的<br>三、制度变迁目标的选择和确定是社会各群体博弈的结果<br>本章概要<br><br>第六章 制度变迁与现代化进程<br>第一节 中国的现代化与西方化<br>一、关于现代化与西方化的认识<br>二、现代化的多方面构成因素的性质<br>第二节 中国实施现代化过程中要件的确立<br>一、经济市场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基础性前提<br>二、制度创新是有效推进市场化与现代化进程的保障<br>第三节 制度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根本性动因<br>一、制度创新是科技进步的基础性前提<br>二、要正确认识制度及制度创新的内涵<br>本章概要<br>附录一<br>附录二<br>附录三<br><br>第七章 制度变迁中的政府创新工程<br>第一节 中国政府的过程分析<br>一、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分析<br>二、当代中国政府过程的特点分析<br>第二节 中国政府过程中的传统体制偏好与改进<br>一、传统体制偏好是中国政府治理结构中政策性文件偏好的根源<br>二、在法律的前提下充分尊重个人权益是改进传统体制偏好的基础<br>三、培养和造就生产性干部队伍是改进中国传统体制偏好的必要条件<br>第三节 制度创新与政府角色的定位<br>一、政府不是万能的<br>二、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br>三、听证会制度是弥补政府知识缺陷的合理选择<br>四、发育良好的中介组织是解放政府的有效保证<br>本章概要<br><br>第八章 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与绩效分析<br>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制度选择<br>一、构建公众自主型社会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br>二、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根本保证<br>三、政府行政管理模式的改革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前提条件<br>第二节 制度转轨的路径选择及其绩效分析<br>一、两种不同改革方式的目标与路径分析<br>二、可供选择的路径及其收益分析<br>三、两种不同改革模式出现巨大绩效差异的制度因素分析<br>第三节 政府在国民经济中的职能及其影响<br>一、转型期中央和地方的关系<br>二、转型期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及其影响<br>三、转型期政府主导下的金融体制特征<br>四、政府职能的实现机制<br>五、政府职能实现的效率分析<br>六、现阶段中国政府职能的定位<br>本章概要<br>附录一<br><br>第九章 制度变迁与政府政策的制定<br>第一节 制度变迁与政府政策体系<br>一、政府政策的过程和性质<br>二、政府政策的主体<br>三、政府政策的对象<br>第二节 政府政策的原则<br>一、稳定的秩序<br>二、政府政策确立中的基本原则<br>三、政府政策确立中的辅助原则<br>第三节 政府经济管制政策改革的思路<br>一、政府经济管制政策改革的客观必然性与必要性<br>二、政府管制体制与政策创新的思路<br>本章概要<br><br>第十章 制度变迁与国企改革<br>第一节 国企改革的路径演变<br>一、国有企业改革的五个阶段<br>二、国企改革实施路径突破的原因<br>第二节 国企改革中的资产流动与流失<br>一、资产流转顺畅的关键作用<br>二、MBO与资产流失<br>三、正确看待产权流动与资产流失之间的差异<br>第三节 国企改革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br>一、正确认识法人财产权和法人代表财产权之间的差异<br>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应该是资本的社会化<br>本章概要<br><br>第十一章 制度变迁与新农村建设<br>第一节 “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br>一、问题的提出<br>二、我国“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br>三、以新农村建设来解决“三农”问题要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br>第二节 制度变迁与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创新<br>一、新农村建设要以生产组织方式的创新来提高农业生产的绩效<br>二、创新农业生产组织方式要切忌传统集体经济模式的翻版和行政化倾向<br>三、新农村建设要以发展统分结合的集体层经营和多样化模式的合作经济来取得实效<br>四、政府要对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br>第三节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br>一、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的法律和政策依据及其缺陷与现实特征<br>二、关于农村土地制度的几种代表性改革思路的评析<br>三、以国有化为基础创新农地制度来完善家庭承包责任制<br>本章概要<br>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