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和周期理论的结构与变迁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0106854
  • 作      者:
    刘明远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和周期理论的结构与变迁》深入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和周期理论的结构与变迁。与以往同类著作相比较,《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和周期理论的结构与变迁》的特色在于:(1)总结和概括了经济危机和周期理论的古典模型,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马克思经济危机和周期理论分析模型的形成、结构以及与古典模型之间的关系。(2)在阐述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和周期思想及理论分析模型时,充分肯定了苏联“教科书模型”、长波理论、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和周期理论的学术价值与理论贡献。(3)系统研究和阐述了中国学者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以及社会主义经济周期问题的研究成就。(4)《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和周期理论的结构与变迁》的理论叙述坚持了突出主线与多角度审视相结合、经济思想发展与理论分析模型演变相兼顾、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经济危机理论的古典形式<br>    三、李嘉图对“无危机论”的支持<br>    除了詹姆斯·穆勒之外,李嘉图不仅非常满意地接受了萨伊定律,而且接受了更多的观点。其中的原因似乎很简单,就是因为李嘉图认同萨伊设定的经济均衡关系以及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规律。例如,李嘉图曾经这样说:“萨伊先生曾经非常令人满意地说明:由于需求只受生产的限制,所以任何数额的资本在一个国家都不会得不到使用。任何人从事生产,都是为了消费和出卖,任何人出卖都是为了购买对他直接有用或者有助于未来生产的某种别的商品。所以,当一个人从事生产时,他不成为自己产品的消费者,就必然成为他人产品的买者和消费者。不能设想,他会长期不了解为了达到自己所追求的目的,即获得别的产品,究竟生产什么商品对他最有利。因此,他不可能继续不断地(这里根本不是说永远)生产没有需求的商品。”当然,萨伊曾经反复强调过的以下几个命题也多次出现在李嘉图的著作中,例如,“某一商品生产过多,可能在市场上生产过剩,以至不能补偿他所花费的资本;但是不可能所有的商品都是这种情况”。“产品总是用产品或服务购买的;货币只是进行交换的媒介。”等等。李嘉图不仅一再重申过这些命题的正确性,甚至对有些命题做了进一步的论证和发挥。如果说萨伊偏重于强调民族国家经济在封闭状态下的运行,李嘉图则在世界经济的背景下考虑各国经济的运行,他认为不仅一个国家在封闭状态下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开放状态下也是如此,因为人们在创造用来交换的物品的同时也创造了贸易,因而也创造了消费。也就是说,即使存在对外贸易,也丝毫不会干扰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平衡,它只是通过把相等的但更多样化的价值引进市场,从而满足消费者的各种偏好。李嘉图曾这样举例:如果英国生产的布每年增加10万匹,那么对外贸易所做的一切事情就是使英国消费的不是10万匹布这一实物,而是相应价值的酒、香料,或者是对外贸易可以向他们提供的其他一切形式的商品。在回答英国与巴西之间的贸易状况为什么不够理想时,他认为这是社会制度有缺陷,造成了产品流通受到阻碍,以及苛刻的税收阻碍了商品流通。因为,当时巴西的一切东西都操控在垄断集团手里,财产也确保不受政府的侵犯。在英国,沉重的捐税严重地打击对外贸易,因为它影响换回的货物的挑选。<br>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经济危机理论的古典形式<br>一、引言<br>二、萨伊定律的形而上学均衡<br>三、李嘉图对“无危机论”的支持<br>四、西斯蒙第与萨伊、李嘉图的争论<br>五、麦克库勒赫与西斯蒙第的论战<br>六、马尔萨斯与萨伊的争辩<br>七、李嘉图与马尔萨斯的论战<br>八、结论<br>第二章  马克思经济危机和周期思想的发展与古典模型<br>一、引言<br>二、探索经济危机问题的历史进程<br>三、对古典模型的批判<br>四、结论<br>第三章  马克思经济危机分析模型的结构、内容与特征<br>一、引言<br>二、马克思危机理论的方法论特征<br>三、《资本论》中的危机理论<br>四、经济周期及其运转机制<br>五、世界市场危机的实现机制<br>六、危机一般、危机特殊、危机个别<br>七、结论<br>第四章  马克思金融危机分析模型的结构、要素与机制<br>一、引言<br>二、危机的可能性中包含着金融危机的一般要素<br>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中包含着金融危机的现实要素<br>四、金融危机及其传导机制<br>五、资本主义信用关系与金融危机<br>六、经济周期与金融危机<br>七、虚拟资本与金融危机<br>八、金融危机的类型<br>九、国际信用、贵金属的流动与金融危机<br>十、结论<br>第五章  对危机必然性的质疑与争论——第二国际理论家们的观点<br>一、引言<br>二、危机可以被克服——伯恩斯坦的见解<br>三、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决定了危机不可避免考茨基的理由<br>四、垄断不能消除危机——希法亭的观点<br>五、生产与市场的矛盾决定了危机不可避免——卢森堡的观点<br>六、结论<br>第六章  经济周期的政治经济学模型<br>一、引言<br>二、学说的形成过程<br>三、主周期与短周期<br>四、经济周期各阶段的特征<br>五、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及实现机制<br>六、经济周期与国际经济关系<br>……<br>第七章  崩溃模型及其演变<br>第八章  杜冈-巴拉诺夫斯基的三部类结构模型<br>第九章  苏联学者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br>第十章  经济周期的“长波”模型<br>第十一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经济危机分析模型的现代阐释<br>第十二章  从西方反危机的理论与实践看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分析模型<br>第十三章  中国学者对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研究<br>第十四章  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周期理论的回顾与反思<br>主要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