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财富、人与历史:马克思财富理论的哲学意蕴与现实意义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085234
  • 作      者:
    刘荣军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哲学语境的马克思财富理论
    马克思财富理论的思想资源
    马克思财富理论的思想历程与社会境遇
    财富与人的存在及其发展
    财富与社会历史的发展
    财富生产与现代社会的发展
    财富生产与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进步
展开
作者简介
    刘荣军,1970年生,陕西澄城人。1993年获宝鸡师范学院哲学学士学位,1997年获西南师范大学哲学硕士学位,2007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暨学报编辑部,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经济哲学。独立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BZX004)一项、西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SWU0909514)一项,参与研究省部级课题五项;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学术研究》、《思想战线》、《福建论坛》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四十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财富、人与历史:马克思财富理论的哲学意蕴与现实意义》在对马克思财富概念的哲学意义的考察及其财富理论的基本分析中,贯彻了从哲学与经济学的结合中走向社会历史深处的思想理念,采取史论结合、理论与现实结合的思路与方法,不仅突出了“财富与人的发展”和“财富与社会历史的发展”这两个理论主题及其现实意义,而且完成了从财富度出发理解人的发展进而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并最终理解社会历史的发展的总体性建构。这对于理解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变革、人与生产力的本真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生产力“极不发展”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如何通过财富生产而发展生产力、完善生产关系以实现历史性跨越,对于建构我国“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财富生产观”,并由此建设生态文明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构建和谐社会以促进人与人的和谐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亚当·斯密(1723-1790),古典经济学的伟大代表,其代表作《国富论》(1776),全名《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不朽巨著。马克思认为:“《国富论》中最本质的东西,那就是: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最生产的。”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国富论》的主题和中心思想就是如何发展生产力和增加国民财富,因而其中也包含着斯密本人关于财富的丰富思想。
    在《国富论》一开始,斯密就给“国民财富”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构成这种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或是本国劳动的直接产物,或是用这类产物从外国购进来的物品。”可以看出,这一定义既体现了斯密关于价值的两种规定和生产劳动的两种解释,也体现了斯密在财富问题上的深刻见解。简单地说,在斯密看来,“财富并非由金或银带来,其实全世界的财富最初都是通过劳动得到的,对于那些拥有财富和想要用财富换取某些新产品的人来说,财富的价值精确地等于获得或支配这些产品所需要耗费的劳动数量”。对于斯密在这段论述中所体现的财富思想及其历史地位,马克思作了科学而明确的阐述:“剩余价值在货币主义和重商主义体系中,表现为货币;在重农学派那里,表现为土地的产品,农产品;最后,在亚·斯密那里,表现为一般商品。重农学派只要接触到价值实体,就把价值仅仅归结为使用价值(物质、实物),正如重商学派把价值仅仅归结为价值形式,归结为产品借以表现为一般社会劳动的那种形式即货币一样。在亚·斯密那里,商品的两个条件,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合并在一起,所以在他看来,凡是表现在一种使用价值即有用产品中的劳动,都是生产的。表现在有用产品中的劳动就是生产劳动这一观点,就已经包含着这样的意思:这个产品同时等于一定量的一般社会劳动。
展开
目录
导论:哲学语境的马克思财富理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马克思财富理论的哲学向度
三、本书的主要内容与逻辑结构

第一章 马克思财富理论的思想资源
一、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财富理论
(一)重商主义的财富思想
(二)威廉配第和重农学派的财富思想
(三)亚当·斯密及其后继者的财富思想
(四)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财富理论的继承与批判
二、黑格尔哲学中的财富思想
(一)康德以意志自由为内容的财富理念
(二)黑格尔以异化劳动与市民社会为轴心的财富思想
(三)马克思对黑格尔财富思想的继承与批判
三、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财富思想
(一)19世纪初期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财富思想
(二)李嘉图派社会主义者的财富思想
(三)马克思对空想社会主义者财富思想的继承与批判
四、马克思对同时代人财富思想的继承与批判
(一)对赫斯财富思想的批判与继承
(二)对李斯特财富思想的批判与继承
(三)对蒲鲁东财富思想的继承与批判
(四)恩格斯的财富思想及其对马克思的影响

第二章 马克思财富理论的思想历程与社会境遇
一、马克思财富理论的最初显现
(一)马克思财富理论的思想初萌
(二)马克思财富思想的最初显现
(三)马克思财富思想的正式确立
二、马克思财富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根基
(一)对马克思对鲍威尔和李斯特的批判的重新思考
(二)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哲学的互文性批判
(三)马克思财富思想的初步运用
三、马克思财富理论的系统阐述与全面发挥
(一)“伦敦笔记”中财富思想的主要成就
(二)“资本论及手稿”中财富思想的系统阐述与全面发挥
(三)马克思财富思想的延伸与拓展
四、对无产阶级命运的生存论关切
(一)从生存论来看的无产阶级解放与人类解放
(二)异化劳动与现代无产阶级的生存论状况
(三)雇佣劳动与现代无产阶级的贫困化趋势

第三章 财富与人的存在及其发展
一、财富与人的存在
(一)从人的存在出发界定的财富概念
(二)财富与人的“需要”本性
(三)财富与人的“劳动”本质
二、财富生产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规定
(一)财富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财富与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财富与人的关系的全面发展
三、财富尺度与人的自由发展的历史生成
(一)以剩余劳动为基础的自由时间与人的自由发展的内在关联
(二)劳动性质的历史演进与人的自由发展
(三)自由时间的历史生成与人的自由发展
四、财富与人的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本原
(一)历史主体:对“现实的个人”与“社会的个人”的历史领会
(二)目的与手段:人的发展的社会机制
(三)实体即主体:人的发展的历史本原

第四章 财富与社会历史的发展
一、财富生产与人类社会的四种生产
(一)财富生产与从社会经济结构来看的社会
(二)财富生产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
(三)财富生产与社会关系的生产
(四)财富生产与精神的生产
二、财富生产与社会分工和交换的社会历史意义
(一)财富生产与社会分工
(二)财富生产与社会交换
三、财富与三大社会历史形态
(一)马克思对摩尔根历史分期理论的超越
(二)从狭隘的观点来看的“以人为目的”的古代社会财富观
(三)从资本的狭隘性来看的“以生产为目的”的现代社会财富观
(四)“以自由个性为目的”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财富观
四、财富生产的历史辩证法
(一)财富生产与历史发展的“自由”本性
(二)财富生产与历史发展的“现实”进程
(三)财富生产与历史发展的“恶”之动力

第五章 财富生产与现代社会的发展
一、马克思财富理论与现代社会的现象学批判
(一)商品、货币与资本:现代资产阶级社会财富的特定性质
(二)资本的本性与现代社会的基本建制
(三)资本的逻辑与现代社会的现象学批判
二、从三维角度来看的现代社会及其历史图景
(一)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的资本的伟大文明面
(二)从社会批判角度来看的资本的狭隘性与局限性
(三)从社会革命角度来看的资本的历史性与过渡性
三、现代社会的发展悖论与理性重建
(一)现代生产与现代社会的发展主题
(二)资产阶级财富的历史困境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悖论
(三)财富生产与现代社会的理性重建
四、财富哲学视角的“历史终结论”及其批判
(一)财富生产与“历史终结论”的自由镜像
(二)财富生产与“科技决定论”的制度幻象
(三)财富生产与“市场经济论”的本质还原

第六章 财富生产与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进步
一、财富生产与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
(一)现实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定位
(二)财富生产与现实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
(三)财富生产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蕴涵
二、财富生产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市场化的发展逻辑
(一)“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在我国发展问题上的高度契合
(二)“改革开放”与社会发展动力的历史性开启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财富生产的激励机制
三、“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与财富生产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与“以人为本”的财富生产观
(二)财富生产与我国社会主义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建设生态文明,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四、财富生产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二)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基本要求
(三)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