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所处的各个革命根据地,大都经济落后、土地贫瘠、人口稀少,并处于被敌人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之中。红军每个月只有1.5万元当伙食费,米还是由当地筹办,经济来源全靠打土豪。在白色势力的四面包围之中,军民日用必需品十分缺乏。“现在全军5000人的冬衣,有了棉花,还缺少布。这样冷了,许多士兵还是穿两层单衣。”(((毛泽东选集》,第64页) 红军中的薪饷几乎没有,只有吃饭,每天每人只发伙食费5分,油4钱,盐4钱,米1.4斤。5分钱1天的小菜钱,只买得1斤南瓜,洗衣、剃头、穿草鞋、抽烟的零用钱没有发的了……当时有一句口号:“打倒资本家,天天吃南瓜”,这足见当时红军生活的情形。 当时红军的供给标准是依据经济条件确定的,但标准又是活的。“从军长到伙夫,除粮食外一律吃5分钱的伙食。发零用钱,2角即一律2角,4角即一律4角。 ”(《毛泽东选集》,第64页)具体供应标准包括的内容,采取两种做法:一是除按标准供应粮食外,每人每天发5分钱的菜金;二是每人每天发包括粮食在内的1角5分钱的伙食费,其中1角是粮食钱。当部队离开革命根据地打游击时,多采用后一种做法。 1929年9月,陈毅在《关于朱毛军的历史及其状况的报告》中说:“给养方面,每人每日伙食费大洋 1角5分,在物价低贱或有土豪打,或有农会赠的时候常常有剩余,可以分得伙食尾子,若没有帮助的时候,则常感觉太清淡了。红军废除了薪饷制度,经济公开,多时每人每月可以发4元至5元零用费,作洗衣、剃头、买草鞋之用,若钱少则少发或竞至不发。 士兵很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无闹饷的事,没有钱发他只怪这几日筹款不到,不会向军长要钱。”(《军队政治工作历史资料》第2册,第158页) 红军条件如此艰苦,为什么还要当红军呢?聂荣臻元帅曾回忆道:问每一个红军战士,为什么要当红军,他们都会回答你:“为了打土豪,分田地”,“ 为了苏维埃新中国”,“为了实现共产主义”。他们坚信:“只要跟党走,就有前途,就会胜利。”他们甘愿吃苦,宁愿战死,也不愿掉队、离队。前进的道路被敌人截断了,就以钢铁般的意志进行突围;子弹打光了,就拼刺刀、抛石块,宁死不屈。为了实现伟大的理想,无数先烈战死沙场。一位红军老战士告诉人们:即使我们真的倒下去,我们的下一代也一定会继承我们未竞的事业,继续前进。 从红军领袖到红军战士,他们之所以不怕艰难困苦,从根本上说,都是他们的理想在起支撑作用。然而,他们理想从何而来呢?源于他们把劳苦大众的翻身解放看作自己的使命,他们所能忍受的一切艰难困苦,都看作是实现自己这一理想的必要过程。这里,我们看一看毛泽东是怎样树立自己的理想的。 在毛泽东刚懂事的时候,他的父亲毛顺生给他设计的人生道路是做米店伙计,做生意赚钱。但当毛泽东上学读了一些书之后,对父亲对自己人生的设计便深感不满,尤其是当他读了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和其他一些进步书刊以后,思想上产生了大的飞跃。 他后来回忆道: 在这个时期,我也开始有了一定的政治觉悟,特别是在读了一本关于瓜分中国的小册子以后。我现在还记得这一小册子的开头一句:“呜呼,中国其将亡矣! ”这本书谈到日本占领朝鲜、台湾的经过,谈到了越南、缅甸等地宗主权的丧失。我读了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强烈的责任感,激发了毛泽东求知的欲望,他觉得只有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真正担负起救国救民的重任。他决定复学。 在众多亲友的帮助下,他如愿以偿。临行前,他将一首改写的诗,夹在父亲每日必看的账本里: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表达了他立志求学,志在四方的雄心大志。 这时毛泽东17岁。 刚走出韶山冲的毛泽东,在东山学堂大开了眼界,这里有他最喜欢的《新民丛报》,他还从同学萧三那里借阅过《世界英雄豪杰传》,十分钦佩书中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历史功绩。他说,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中国积弱不振,要使她富强、独立起来,要有很长时间,但是时间长不要紧。你看,华盛顿经过八年战争之后,才取得胜利,建立了美国,我们也要准备长期奋斗”。 离开东山学堂前,他给自己取名为子任,意即以救国救民为己任。 此时的子任,救国救民的理想还是笼统的、不具体的,但这种思想基础是非常重要的。 不久,他的这一理想就得到了升华。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