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西路军.河西浴血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24088786
  • 作      者:
    冯亚光著
  • 出 版 社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胡耀邦:“昌浩同志犯过严重错误,但人死,并且是‘四人帮’迫害致死的,说什么‘忠实走狗’,不妥。”<br>    李先念:“西路军执行的任务是中央决定的。西路军自始至终都在中央军委领导之下,重要军事行动也是中央军委指示或经中央军委同意的……”<br>    洪学智:“很长时期,西路军由于被当作是‘张国焘路线’的牺牲品,其史实及研究都被视为‘禁区’,尘封了半个世纪,幸存者大多命运坎坷,备受压抑和屈辱,受到极不公正的对待。”
展开
作者简介
    冯亚光,原籍陕西省耀县,1947年生于陕北延川。1966年高中毕业,当过兵,当过工人,因业余创作被调进甘肃省文化厅文艺创作研究室,1977年考入兰州大学中文系,毕业之后分配到甘肃日报社任记者,现在是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曾发表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新闻稿件、学术论文等数十万字。为父亲写作回忆录《永远的足迹》。从开始从事西路军研究至今,历经二十年,发表《陈云肯定西路军的历史原委及史实依据》等论文二十余篇,汇编成册《西路军论集》。1992-1993年出版的《西路军生死档案》《两路军喋血河西》是《西路军》三部曲的雏形。
展开
内容介绍
    西路军西征的起因是什么?失败的历史原因有何复杂性?应当怎样评价它的历史作用?这些问题随着本书揭开这些尘封往事逐渐清晰起来。《西路军:河西浴血(修订版)》通过有血有肉的真人真事,通过有根有据的原始资料,展现了西路军由虎豹口渡河到祁连山失败的全过程。这是《西路军》三部曲的第一部。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西渡黄河<br>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的战略决策<br>    甘肃省会宁县。山冈起伏,大野悄悄,絮絮秋风中弥漫着凄楚苍凉。这里的山被干百年无数次风雨袭击、剥蚀得只剩下赭色岩石或黄土山脊,巍峨耸峙,傲骨擎天。由于水土流失,河流切割,到处是土梁和沟壑。树是偶尔能瞥进眼的几株,草是灰蓬蓬的数丛。流水带走了沃土,只把贫穷和饥饿留下。豪强劣绅压榨盘剥,更胜于凄风苦雨,刮走了一层层的民脂民膏。现在虽是秋天,但收获季节的风也似乎吹不散笼罩在四野的阴霾,长空像裹着一层厚重的殓布。然而,终有回天巨手要将混沌的乾坤扭转。十月的金风里,飘来无数红色的军队,犹如午夜的闪电,划破了浓重的黑暗,搅动了山乡的凄凉。<br>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于会宁地区实现大会师。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联合发出了《为庆祝一、二、四方面军大会合通电》,向三个方面军领导人及全体指战员致以热烈的慰问和祝贺。<br>    会宁城西津门拥进一队队红军。西津门这座清代建筑,两层飞檐挑角的阁楼上,插上了红旗,刷满了标语,飞起道道光华,十分耀目显眼。西津门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后改称“会师门”,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大放异彩,闻名中外。<br>    此刻,西津门下.一位剑眉飞扬、双目炯炯的军人正骑马诵讨。他身穿一套灰色土布半旧军装,腰问束着一条半旧牛皮腰带,腿上裹着“人”字形的灰布绑腿,帽子上和所有红军一样也缀着一颗亮闪闪的红五角星。他三十出头,可是一脸肃穆,一派老成,连过长的胡楂也秋草一般灰蒙,仿佛落了土,带了霜。征程上的风雨,洗去了他青春的鲜亮,敷上了一层壮年的苍老。他,就是驰骋疆场、叱咤风云的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br>    徐向前1901年11月8日出生在山西省五台县永安村。为了寻找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他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一期毕业后,毅然投身革命。他参加过著名的广州起义;坚持过东江游击战争;在粉碎“罗李会剿”中以少胜多,五战皆捷;他驰骋大别山,四次反“围剿”,创建红四方面军;西行转战三千里,开辟川陕革命根据地;长征途中,率领红四方面军浴血奋战,迭摧强敌。徐向前投身革命之际,中国将要经历一次鲜血的洗礼。坐在南京总统府会议厅长桌上首的蒋介石举起右手比划着,然后像刀一样从上劈下,他要把孙中山先生充分信赖的共产党人斩尽杀绝。正是在蒋介石磨刀霍霍,准备把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淹没在血泊之中的1927年初,徐向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br>    古老的会宁城焕发出青春的活力。花鞭鼓号与激越的歌声交响回荡,镰刀斧头和灿灿的红五星辉映闪光。会宁城几乎容纳不了这从天而降的喜庆,那头欢呼声、口号声刚停,这头又炸响爆竹。战友们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放下手中的武器,抛下肩头的背包,含着热泪互相拥抱,互致问候。<br>    徐向前看着如潮的人群,也格外激动。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会师于夹金山下,但由于张国焘干扰,又于9月在茫茫草地中痛苦地分离,经过一年的艰苦转战,今天又在黄土高原胜利会合了。<br>    到了驻地,徐向前总指挥便马上展开作战地图,研究地形和敌我情况。徐向前是一位专心致志的军事家,他的“军事劳动”特别细致艰苦。无休止的戎马生活是紧张疲累的,可是徐向前求知砥砺,夜以继日地钻在作战方案、敌我情况、军事论著之中。李先念在《沉痛悼念徐向前元帅》一文中说:“他是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军事学识的启蒙教师。在红四方面军,他经常和我同吃同住。只要有点空闲时间,他就抓起书本,默默耕读。我养成攻读马列和军事著作的兴趣,结合战争实践不断提高作战指挥艺术,是与他的教育和帮助分不开的。”<br>    徐总指挥也有自己的休息方法,宿营闲暇时,爱哼哼京戏,还拉拉京胡、吹吹箫,自有一番乐趣。此刻,三军会师带来的喜乐还激动着他,徐总指挥心里高兴,又拉起京胡唱起《甘露寺》中的一段:<br>    池有个二弟,汉寿亭侯,<br>    青龙偃月神鬼皆愁,<br>    白马坡前诛文丑,<br>    在古城曾斩过老蔡阳的头。<br>    他三弟翼德威风有,<br>    丈八蛇矛惯取咽喉,<br>    鞭打督邮他气冲牛斗,<br>    虎牢关前战温侯,<br>    当阳桥前一声吼,<br>    喝断了桥梁水倒流。<br>    他四弟子龙常山将,<br>    盖世英名贯九州,<br>    长坂坡,救阿斗,<br>    杀得曹兵个个愁。<br>    这一班虎将哪个有?<br>    还有诸葛用计谋。<br>    徐总指挥唱得忽而欢畅沸扬,忽而细如燕语。这段西皮原板转流水的唱段,经徐总指挥一唱,愈显高亢明快。<br>    这时,四方面军政委陈昌浩走了进来,看见总指挥唱到得意处,也分享着快乐。<br>    陈昌浩生于1906年,湖北汉阳人,1926年加入共青团,在武汉从事学生运动,1927年底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转为中共党员。陈昌浩和张国焘1931年4月从上海到鄂豫皖根据地,初时任共青团中央分局书记。1931年11月7日,红四军和红二十五军改编为红军第四方面军,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总政委。<br>    直到徐总指挥唱完,陈政委才说:“朱德总司令和张国焘总政委已赶到会宁,顾不上休息便派人叫我们去,研究一下行动计划。”<br>    朱、张“两总”的紧急到来,自然是带着重大使命的。<br>    红军在实行从南到北的战略转移时,中共中央就已经考虑到打通国际路线,解决红军的战略靠背问题。早在1935年8月5日,在毛儿盖附近的沙窝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的《中央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议》明确指出:“西北各省是中国反动统治及帝国主义力量最薄弱的地区,在地理上又接近世界无产阶级祖国及蒙古人民共和国,这更造成苏维埃与红军发展的有利条件。”1935年9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俄界召开扩大会议,关于在何处建立根据地的问题上,毛泽东说:由于一、四方面军已经分开,张国焘南下,使中国革命受到相当严重的损失,所以一、三军团必须变更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计划,以游击战争来打通国际联系,靠近苏联,在陕甘广大地区求得发展。1935年11月,共产国际派林育英(化名张浩)回陕北,传达了斯大林的指示:不反对中国红军主力从北方(外蒙方向)和西北(新疆方向)靠近苏联。193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通过的《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确定红一方面军东征,“拿三个步骤,达到打通苏联与巩固开展现有苏区的任务”。红一方面军东征,只完成了两个步骤,第三步(战略目的)未能实现,旋即回师陕甘苏区,复准备西征。关于西征,毛泽东1936年6月29日的电报指出:“从总的战略上看,无论站在红军的观点上,站在红军与友军联合成立国防政府的观点上,打通苏联解决技术条件是今年必须完成的任务。”打通苏联的道路有二,一是宁夏及绥西;一是甘、凉、肃三州。红军出动的时机亦有二,一是夏秋;一是冬天。不论采取哪一条道路与选择哪一个时机,给马鸿逵以坚决的打击,都是决定的条件。为此,要求一方面军必须于一个月内做好打击宁马及西渡黄河的准备工作。<br>    张国焘南下失败后,内外交困,被迫放弃川康计划。1936年3月,红四方面军复北上,抵甘孜、炉霍、道孚一带休整。5月25日,中共中央致电四、二方面军领导人:外蒙与苏联已订立了军事互助条约,共产国际盼望中国红军靠近外蒙、新疆。一方面军自东征回师后正猛力发展陕甘苏区,以渐次接近外蒙;二、四方面军宜趁此有利时机,速定大计,或出甘肃,或出青海,以便一方面军适时向天水、兰州出动,进行策应。张国焘及四方面军领导人同意上述方针,准备待与二方面军会合后,共同北进。6月上旬,张国焘宣布取消伪中央,成立西南局。二、四方面军会师后,为统一两军的行动,7月下旬经中央同意,由两个方面军的领导人组成西北局,张国焘任书记,任弼时任副书记。8月,二、四方面军根据中央指示出甘南。9月4日,中共中央致电西北局领导人,介绍了陕甘宁苏区情况:地广山多、沟深林稀、水少粮缺、物产贫乏、人口稀少,“不能供给大军久驻”。同时,还介绍了全国现存红军游击区的情况,强调指出:“通南巴以北之巴山山脉,有王邵春部活动,似散川陕鄂豫边境,可造成大规模游击战争之重要的战略地区。”西北局领导人故向中央提出了西进甘西或出川、陕、豫、鄂的方案。9月8日中共中央复电:向西行动须求得苏联协助。“你们提出的出川、陕、豫、鄂方案,是一种向南京进攻的姿势,只在不能出西北及与南京谈判决裂之时,才是可行的与必须的。我们已将此点电告国际,我们向国际提出的亦是出西北与不得已时出东南两方案。”共产国际复电中共中央,同意红军占领宁夏及甘西。中共中央研究了共产国际的复示,决定一、四方面军合力先取宁夏,然后分兵再取甘西。经过电报反复商讨,四方面军领导人表示服从中央的决定,北上静宁、会宁地区,与一方面军会合。9月底及10月上旬,四、二方面军均分别下令北进,不久即在会宁地区与一方面军会师,准备实现夺取宁夏、打通苏联的战略计划。<br>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西渡黄河<br>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的战略决策<br>    “你当过木匠,指导造船有办法!”<br>    “渡河刻不容缓”<br>    亲身经历者谈渡河准备<br>    夜渡虎豹口<br>    红三卜一军折而东返<br>    红五军抵西岸三角城<br>    第二章   “二马”堵截<br>    冷?裹着狐皮大氅<br>    “死了时托一个梦来”<br>    “青海的青蛙”<br>    凉州“马”的喘息之计<br>    骑五师少将参谋长饮弹毙命<br>    青海援军<br>    第三章 兵殇古浪<br>    中共中央及中革军委电令河西部队组成西路军<br>    西路军与“二马”兵力对比1:6<br>    “四方面军最年轻有为的军级指挥员”<br>    “战将”<br>    古浪的生死搏斗<br>    当地群众谈红军由干柴洼到古浪<br>    马家军由干柴洼到古浪<br>    第四章 军过武威<br>    “宁死一万人不失一寸土”<br>    起火?有人和红军联络<br>    武威城下之盟<br>    兵分五路,竭力“进剿”  <br>    第五章 永昌建政<br>    这里能建立根据地吗?<br>    苏维埃<br>    青年队儿童团<br>    皮活、毡鞋、磨面<br>    第六章 鏖战永凉<br>    战幕在永凉一线伸展<br>    她用殷红的血播种<br>    长城脚下抛忠骨<br>    《剿匪概述》中记载分割包围红军情况<br>    山丹的苏维埃政权<br>    第七章 西安事变<br>    蒋介石给徐向前的信与给马步芳的电报<br>    西路军与西安事变<br>    “二马”与西安事变<br>    第八章 喋血临高<br>    再三电令建立临高根据地<br>    临高一带的苏维埃政权<br>    严峻的历史从高台城头走过<br>    为时已晚的杯水车薪<br>    临泽飞过一串流火<br>    红军女战士的叙述<br>    第九章 东进?西进?<br>    东进受阻,折而西返<br>    “一片土地一片血,一个战士一团火”<br>    打进被打出,再进去又被打出<br>    东进?西进?艰难游弋的困窘之师<br>    不添油的灯<br>    第十章 兵败祁连<br>    南柳沟突围<br>    梨园口阻击<br>    血红的夕照<br>    雪地上留下的脚印弯向一片松树林中<br>    石窝会议<br>    妇女团红军老战士的回忆<br>    第十一章 徐陈东返<br>    你们能把信送到,不容易呀!<br>    湖北老乡<br>    你能回来就好,有鸡就有蛋!  <br>    第十二章 右翼支队<br>    太阳有落就有升<br>    趴在羊群里,爬着跟羊走!<br>    来,拿着这个家伙!<br>    孙玉清被俘与被害<br>    第十三章 游击支队<br>    组织关系已经用电报发给党中央<br>    大队缩小队,小队化小组,小组也可分成个人<br>    子弹,一杆枪三发<br>    掉队人员组成游击队<br>    干部支队<br>    我们不叫共产军叫红军<br>    第十四章 左翼支队<br>    死了算我革命成功<br>    祁连山的电波<br>    错打安西<br>    奔向星星峡<br>    安西收容<br>    第十五章 赢之“二马”<br>    连日欢庆热闹一番<br>    蒋介石“慰问”<br>    “每村均有阵亡之人,每家均有负伤之兵”<br>    同槽相争<br>    第十六章 历史回顾<br>    徐向前:西路军为什么终于惨遭失败呢?<br>    李先念:西路军自始至终都是在中央军委领导下进行作战的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